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在了河里,庙门边的石兽也一起掉进了河里。
十多年后,僧人们重修寺庙,想在河中找回石兽,于是就派人去找。
先去找的是庙里的僧人,他们认为这么多年了,石兽肯定顺着水流被冲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小船,拖着铁钯,在下游来来回回地找,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找到石兽。
那时刚好有一位讲学家住在庙中讲学,听说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不懂得探究事物的道理,石兽又不是木片,它那么沉,怎么能被水带走呢?
石头又硬又沉,而泥沙又细又软,石兽肯定在原地被深埋在沙里了,在下游找怎么能找得到呢?”
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就按照他说的,在石兽掉下去的地方,挖了很深,还是找不到。
一位老河兵听了讲学家的话,笑了笑着说,你们都找错地方了,凡是掉进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找。
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它可以冲走沙子,在石头下面迎水的一面形成坑洞,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就会倒在坑洞中。
水再不停地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慢慢挪到上游去了。你们在掉下去的地方和下游寻找石兽,怎么能找得到呢?
山西古民居,乔家大院,常氏庄园。
大家听了半信半疑,觉得石兽在上游是不可能的,但还是按照他说的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庙里的僧人按照常见的生活经验去找,讲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结果都找不到石兽,因为他们缺少在水上生活和工作的经历,没有实践经验。
而老河兵跟船多年,经验丰富,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单纯依靠固定的思维或书面上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联系实际,通过细致且深入的调查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河中石兽》,是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这部书的作者是纪昀,也就是纪晓岚,他是清朝学者、文学家,翰林院庶吉士出身。
《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此书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在内容上,主要写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或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几乎遍及全中国。
《阅微草堂笔记》文风质朴简淡,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故事简短有趣,值得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