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4日,央视一套在“致敬红色经典”栏目中,回顾了开国上将萧华创作的《长征组歌》被搬上舞台和银幕的前前后后。

长征组歌二马一甲(演出长征组歌二马一贾)(1)

《长征组歌》,是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将军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倾情创作的纪实史诗。

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完成谱曲、排练,于1965年“八一”建军节正式在北京上演,连演了三十多场,场场爆满,社会反响热烈。

1976年2月,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创作完成于1965年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搬上银幕。

由曾执导过《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经典影片的著名女导演王苹和黄宝善共同执导,通过合唱、二重唱、独唱等形式,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艰难而伟大的光辉历程。

在央视的“致敬红色经典”节目中,几位当年参加创作演出的老艺术家后人和已故歌唱家马国光、贾世俊的夫人,深情回顾了五十多年前《长征组歌》演出时的幕后故事。

节目中,几次提到了担任领唱的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老艺术家“二马一贾”。称赞他们为完成《长征组歌》演出任务,艺术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创作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脚印。

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既是我军创立最早的文艺团体,又是大批优秀艺术人才的摇篮。

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战友文工团就已群星璀璨。涌现出了晨耕、唐诃、生茂、洪源、石祥、马玉涛、马国光、贾世骏、高元钧、张振富、耿莲凤、叶少兰等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作家、曲艺家、歌唱家、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

被誉为“二马一贾”的马玉涛、马国光、贾世骏,当属于其中的杰出代表。

新时期,还有观众比较熟悉的演员,如于文华、麦穗、于乃久、李晖,张大伟等。

半个多多世纪来,从战友文工团诞生的经典歌曲数不胜数,尤其是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更是扬名世界,久唱不衰,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二马一贾”三位歌唱艺术家,更是通过《长征组歌》的演出而大放异彩,成为国人尽知的明星。

“二马”之一的马玉涛,是女高音歌唱家。

马玉涛的歌声刚健豪放,雄浑潦亮。观众最熟悉她的代表作是那首《马儿啊,你慢些走》。

在《长征组歌》中,马玉涛担任第九曲《报喜》的领唱。

她用宽厚洪亮、感情细腻、声情并茂的演唱,充分表达了红军会师时军民的喜悦之情:“飞捷报,传佳音。英勇的二、四方面军,转战数省久闻名。历尽千辛万般苦,胜利汇聚甘孜城……”

歌声响起,掌声雷动。观众们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马玉涛在参加《长征组歌》演出之前,就已经很有名气,经常被其他的文艺团体借调助演。

长征组歌二马一甲(演出长征组歌二马一贾)(2)

由于她加入《长征组歌》演出团队比较晚,所以一直觉得自己的唱段没有前面的几首好听···。

几十年后接受访谈时,马玉涛心里还在“耿耿于怀”。

1936年出生于山西省保德县的马玉涛,现今已经85岁。

她自幼受到河曲民歌以及二人台音乐熏陶,很具有歌唱天赋。1950年参加解放军,先在绥远军区文工团当演员。不久调到华北军区文工团合唱队学习声乐。1955年进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任独唱演员。历任该团合唱队教导员、歌舞团副团长,是国家一级演员,歌舞团艺术指导。

1957年,马玉涛参加在前苏联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节,获声乐比赛的金质奖。还曾赴法国巴黎参加过大学生联欢会演出;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了第九届世界青年节联欢演出。

她还先后随周恩来总理等领导赴印度尼西亚、阿尔巴尼亚、伊朗、科威特、柬埔寨、越南、日本、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访问演出。1999年与其他艺术家组成“华人音乐小组”赴美国、澳大利亚演出。

长征组歌二马一甲(演出长征组歌二马一贾)(3)

马玉涛曾连续获全军一至四届文艺会演独唱比赛一等奖。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独唱独奏会演中获一等奖。还获得过广播金曲奖、两届解放军文艺汇演演员奖。

退休前后,马玉涛除了参加本团的正常演出外,还经常到前线、边防、救灾第一线参加各种慰问演出,多次参加文化下乡“五个一工程”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系列演出。

“二马”中的马国光,是男中音歌唱家。

马国光出生于1932年1月,1948年16岁时参军,成为人民军队文工团战士,后来成长为战友文工团的歌唱演员。

他嗓音浑厚,演唱风格淳朴、声情并茂,擅长演绎一些诙谐幽默的歌曲。

据说,他为了更好地表达一些歌曲的故事情节,曾还专门拜著名快板艺术家高元均先生为师。

参加《长征组歌》演出时,他担任《四渡赤水出奇兵》一幕的领唱。

节目中,马国光扮演的是一名红军宣传员。

为了生动体现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歌词内涵,把紧张激烈的战场气氛幽默诙谐表达好。马国光自己用竹子制作了四块竹板作为伴奏器乐,让清脆的“四块板”配合歌声,收到了惟妙惟肖的演出效果。

长征组歌二马一甲(演出长征组歌二马一贾)(4)

马国光手里拿着的那四块竹板,也有着一段不寻常来历。

马国光的夫人鲁祖立,在央视“致敬红色经典”节目现场,展示了当年马国光爱不释手的四块竹板。

鲁祖立说:“这四块竹板叫做“四片瓦”,是竹子做的乐器,制作的时候要打磨,为了声音清脆响亮,打磨完了以后要用温油浸炸,得炸三遍。第一遍炸完了放一天,第二天接着炸第二遍。”

一开始,马国光夫妻怕自己用油炸不好,但等炸了两遍,看到效果还不错。该炸第三遍的时候,夫妻俩一高兴,竟然把其中一块炸糊了边缘。

就是这样亲手制作的四块竹板,从参演《长征组歌》开始,就一直伴随着马国光三十多年,演出了近千场。

马国光在《长征组歌》中传神的形象,潇洒自如的歌声,成了观众心中永恒的符号。

除了领唱《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歌外,马国光还演唱过《真是乐死人》、《一路行军一路歌》、《我和班长》、《战斗的岗位就是家》等歌曲。也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1989年11月,马国光因突发脑出血病逝。年仅57岁。

“一贾”是指贾世骏,他是男高音歌唱家。

贾世骏的年龄比马国光大两岁,他祖籍山东,1930年生于南京,1949年参军入伍,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1956年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长征组歌二马一甲(演出长征组歌二马一贾)(5)

贾世骏在声乐艺术上刻苦勤奋,演唱音色甜美,音质圆润纯净,吐字清晰,表现力丰富生动。

他历任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独唱演员、合唱队队长、声乐艺术指导。演唱的著名歌曲有《骑着马儿过草原》、《七律·长征》、《康定情歌》、《牧歌》等。

贾世骏在《长征组歌》中担任《过雪山草地》的领唱。

有人评价他的歌声“静中有动,仿佛黑暗中闪现着曙光。”

《过雪山草地》这一抒情唱段很长,歌词和曲调设计悲壮威武、 优美豪迈,尤其是“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这两句歌词,更是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歌词凝练、曲调优美,贾世骏也不负众望,完成得精美之至。

后来贾世骏回忆:“我在这段唱中找到了黄金点,这个黄金点就是共产主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战的英勇牺牲的精神,还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参加《长征组歌》演出,对贾世骏影响最大的,则是来自周总理的亲切关怀。

有一次,贾世骏随同周总理一起出国,总理连续会谈、会见,累得嗓子都哑了。当贾世骏演出结束之后。总理派人叫他过去一下。

贾世骏回忆说:“这时候老人家端起一杯花茶,特别香,我都闻到了。我以为他要润一润喉,他嗓子都哑了。他没有,而是递给我了。惊得我赶快恭恭敬敬地站起来,用双手接过。当时我这泪都快流出来了。总理看了我一眼说‘你累了,休息休息,叫我再唱唱过雪山草地好吗?···’”

于是,贾世骏当即就和周总理一起哼唱起《长征组歌》中的《过雪山草地》。

亲身经历过长征的周总理,唱得非常有感情,很投入,哼唱了一遍又一遍。

长征组歌二马一甲(演出长征组歌二马一贾)(6)

贾世骏还回忆:1966年的一天晚上,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见到我,很认真地说‘你再教我唱唱《过雪山草地》吧!’当时陈毅、谭震林副总理等也在场。

我赶忙说:“您不是会唱了吗?”

周总理却说,“再给我纠正纠正”。

贾世骏回忆当时的情景,“这次,我打着节拍,周总理用沙哑的嗓子唱了起来。因为他白天接见各地来京串连的群众组织,嗓子都喊哑了。···”

我听着歌声说“总理,您唱得一点儿也不差!”

周总理笑着说,“你再唱一遍,让我熟悉熟悉。”

“等我唱完,周总理又亲自给我递来一杯热茶。”

贾世骏回忆说:“打那以后我上台唱这首歌,再也不敢刻意地去亮什么歌唱家的才华,歌唱家的嗓子,歌唱家的技巧等等。周总理他不是歌唱家,他没有技巧,没有漂亮嗓子,哑着个嗓子在唱,还是催我泪下。为什么人家尊称我为歌唱家,我在台上为什么唱不到催人泪下,这个差距可是在课堂上没学过的,我在总理那学到了。”

贾世骏谦虚好学,每次演唱都力求完美,被称为“金属男高音”。被誉为“战士歌唱家”。

他还曾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担纲演唱《长征》。

他演唱的《我爱伟大的祖国》、《长江啊长江》、《祖国啊,母亲》等歌曲充满豪迈之情,极富表现力,都是声乐作品中的完美之作。

长征组歌二马一甲(演出长征组歌二马一贾)(7)

2011年9月4日,老艺术家贾世骏因病去世,享年81岁。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