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燕子不入屠夫门”,是一句古老的俗语,对现在的人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主要是现在农村的屠夫家里都不穷,有的屠夫家里还建了漂亮的小楼房,买了小车,过上了小康生活。

屠夫,即民间从事杀猪的人,农村称杀猪匠。旧时,农村屠夫与城镇、集市以经营肉铺为生的屠夫是有区别的。城市、集市的屠夫是一种职业性质的,只是一种称呼而已,事实上也是一种商人,与开店铺的没有区别,都是经商,也就是做买卖。这种职业屠夫在古代就有了,家境并不贫穷,有的还比较富裕。

燕子住的地方有什么说法(燕子不入屠夫门)(1)

比如《水浒传》中的被鲁达三拳打死的镇关西,开肉镇,家里就很富裕。《儒林外史》有一篇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的岳父也是一个开肉铺的屠夫,与普通百姓相比,日子过得并不差,有吃有穿,家里还有一点余钱,在范进中举之前,还看不起穷酸书生女婿范进。

旧时,远离城镇和集市的农村,小农经济都是自足自给,除了大一些的交通条件好的村庄有专门卖肉的案桌外,一般的村庄是不卖肉。农村都有固定的集市,在北方称为庙市、节场,一般是一旬有一到两次,一次短的一天,长的三天。北方的庙市、节场时间交易时间比较长。而在南方农村,则称为墟场,也称为集市,有一旬三墟(集),也有一旬两墟(集)。比如湖南的农村集市在一天内的交易时间比较短,一天中,比较大的墟场交易时间为三到五个小时,小的墟场交易时间只有半小时至一个小时。湖南人把到这种集市交易,称为赶墟、赶集、赶场,意思就是要赶上集市交易的时间点。

不管是北方的庙市、节场,还是南方的集市,在固定的场地和时间交易时,非常热闹,不交易时,就是空荡荡的场坪,冷冷清清,不像城镇的铺子和摊子,天天有生意可做。

旧时,屠夫是一种最让人瞧不起的职业,没有人愿意从事这种职业,凡是家里经济稍好的人,都不愿做屠夫。农村有一种传统的迷信说法,一是说十个屠夫九个命不长,说屠夫杀生过多,寿命不会太长;二是说屠夫因杀生太多,死后要进地狱受惩罚。旧时,农村人大多迷信,屠夫种手艺就是成了农村人的禁忌。只有家里贫穷的农村男人,才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拿起杀猪刀给村里人杀猪。

因此,直到现在,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说,过去杀猪杀牛的人都是一些穷人。旧时农村确实是这样。“燕子不入屠夫门”与另一句俗语“燕子不进苦寒门”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因为这些人家太贫穷,家里的住房条件差,燕子看不上,不会到这种人家筑巢。

燕子住的地方有什么说法(燕子不入屠夫门)(2)

一般来说,农村的屠夫都是兼职的,主要职业还是农民,其次才是屠夫。农村俗话说:“木匠家没凳子坐,屠夫家没有猪杀”。屠夫家为什么没有猪杀?因为旧时的屠夫都是一些家里很贫穷的人,没有本钱,养不起猪,哪来的猪杀?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由于对这段历史不了解,燕子不会去屠夫家屋檐下筑巢,是因为屠夫家常杀猪,太吵闹,也太脏了,或者说杀气很重,燕子就不会到他们家里去。

其实,旧时农村屠夫家哪来的猪杀,十年还不一定能杀两头猪。屠夫家里穷得叮当响,房屋四面透风,破破烂烂,燕子连筑巢的地方都找不到,能进这种家门吗?有的屠夫家里甚至是土砖屋,上面盖的是茅草,或者纯粹是茅草屋,燕子自然也不会选择这种人家筑巢。

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屠夫,他可以说是我们村里最后一位传统型小农经济时代的旧式屠夫。对他的生活,我的记忆非常深刻。

他家的房子不算很差,是木房,四排三进两层,青瓦盖顶。左边一进的一楼用木板装好,前面是茶屋(厨房),后面为夫妻住房,楼上装好一间,为孩子住房。还有两进是空架子,连堂屋都没有装好。那时,我还在他家没有装好的木屋架子上打过秋千。这种房屋燕子是不会来筑巢的,我家乡的燕子一般在堂屋内,或者堂屋外的楼板上筑巢。

我小时候见到他的房子是什么模样,到我长大走出村子的时候,他家的房子依旧是那个样子,一点也没有改变。

他是我们村有名的屠夫,杀猪的手艺很好,去毛去得干净,内脏清理得也很干净。他有一手绝活,割肉时斤两割得特别准,要割两斤就是两斤,分毫不差。村里的人都喜欢请他杀猪,他也乐此不疲。每当有人请他杀猪的时候,他就扛着一根光滑的长铁杆和两副铁钩,背着杀猪的刀具,上门去给人家杀猪。

燕子住的地方有什么说法(燕子不入屠夫门)(3)

村里杀猪有三种情况,一是杀年猪,二是红白喜事杀猪,三是杀猪卖,都是请屠夫上门。杀年猪和红白喜事杀猪,按村里的传统规矩,除了请屠夫吃一顿槽血肉外,每杀一头猪,割二斤二两肉送给屠夫,不用付任何其他费用。杀猪卖,由主人请屠夫杀家里的猪到墟场卖掉,除了割二斤二两肉送给屠夫,还要算一天的工钱。

旧时,在小农经济的环境中,农村中的屠夫大多以这种方式获得报酬,因此,农村说屠夫是不愁吃肉,但发不了财。据村里老人讲,村里这种规矩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当时的农村,大多按这种规矩办事。

我们村里的那位老屠夫,一直恪守这种老规矩。改革开放后,村里一些年轻的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这种老规矩才被打破。他们到农户家里买活猪,有时候用眼睛估测重量,然后讨价还价,最后讲好价钱。有时候用秤称毛重,按斤论价。这些屠夫都是一次性把整头猪钱付清,把猪赶回家中,次日杀掉,到市场上去卖,以赚取其中的差价和工钱。

平时,村里杀年猪,红白喜事杀猪,请年轻的屠夫,他们不要肉,而是要现金。开始是两斤肉的价钱,后来是三十、五十、一百,到现在一般是一百五到二百元。有了这些年轻一代的屠夫,村里请人杀猪到集市卖的人家很少了,一般都是卖活猪。我们村里的那位老屠夫,因不习惯这种市场模式,也就封刀不干了。让人惊奇的是,自从他不做屠夫了,没过几年,他家的房子全装修好了,那时,他家里的猪圈常年喂养了两三个猪。

年轻的屠夫们也走上了致富之路,家里的住房也建得漂漂亮亮,燕子自然也就飞入他们的家里筑巢。如今,当年改革开放之初,开始从事屠夫职业的那一代的人,大多进入老年了,而新一代的屠夫不断又接上来了。

燕子住的地方有什么说法(燕子不入屠夫门)(4)

现在的年轻人,看到的农村屠夫,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屠夫,再也不是旧时过贫穷日子,让人瞧不起的屠夫,自然也就对“燕子不入屠夫门”的意思不容易理解了。

这句俗语与大多数俗语一样,为了说明某种问题,往往带有夸张性。 燕子入不入屠夫家的门,即便是旧时,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住房条件好的话,燕子照样住屠夫家。其实这种夸张手法,旧时人们并没有较真,也没有抠住字面意思不放,明白讲的是怎么回事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