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老家,清晨,不知道从哪里跑来了一只小奶狗,小明发现了,很喜欢,一只跟它在院子里玩儿,觉得它特别可爱,蠢萌蠢萌的。

我说,你小时候,也蠢萌蠢萌的。不过,长大了,没了。

小明说,对,长大了光剩蠢了,萌没了。

……………………………

书接上回。

老头如约而至。

我说,大师,赶紧给说说,认知半径,能力半径,行动半径吧。

老头说,好。光从字面,你理解这个三个词没什么问题吧。

我说,没什么问题。如果把认知、能力、行动都画成圆的话,它们的半径不同,导致了各自的实际大小不同。

老头说,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先说认知半径,说到这个词,你得先了解什么叫认知,这个词其实很抽象,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简单来说就是认识、知道。

它包含了感知(眼耳鼻舌身意)、知觉、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

比如苹果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什么样的触感?

知觉开始起作用,这是一个苹果,虽然这个苹果很怪,以前没见过可以长奥特曼形象的苹果,但是知觉感受就是苹果,记忆和思维也参与进来,发现就是一个苹果,只不过人为的控制生长,让苹果有了奥特曼形象。

人的认知能力跟受教育程度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有直接关系。

第二个,能力半径。能力是在在任务或者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组行为。有高低之分。

比如注意力、记忆力、阅读理解力,思维力、创造力、弹跳力等等。

第三个,行动半径。行动这个词很简单,就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做出的动作。

比如,为了提高生字的正确率,行动起来,每天复习一遍生字表。

认知半径、能力半径、行动半径三个是什么关系呢?

一般是这样的,它们三个是一个同心圆,认知半径最大,是最外面的圆;能力半径是中间的圆;行动半径是最中心,小的那个圆。

一个人的认知半径可以很大,比如,天文学家在没有天文望远镜以前就知道了地心说是错的,日心说才是正确的;人类还没有登上月球之前,就已经可以推测出月球大概的情况,然后着手制作飞行器登上月球。

当然,有时候认知半径、能力半径、行动半径可以是一样大的,但是不能每次都这样以为,那将是灾难。

举个例子。

大多数女生都会认为自己该减肥,并且知道,六字真言,管住嘴,迈开腿。这个是认知半径。但是管住嘴,迈开腿太难了,有没有简单的,容易做的方法?这还是认知半径,是自己评估了自己能力以后的认知。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一个小视频,人家展示了,管住嘴很简单,只要少吃碳水化合物,多吃肉蛋奶、蔬菜就行。

太开心了,原来不是不让吃肉啊,少吃甜的还是可以忍受的。

至于迈开腿,可以从每天跳绳做起,从跳100个开始,每天加10个,加到3000个为止。这个也是可以做到的。

还有一个,每天同一时间称体重,比如早起第一件事称体重,并做记录。

这个也不难。

以上是新的认知,她拓展了自己的认知半径。

下面就是能力半径了,她能做到吗?

正常都可以做到,这里面没有高难动作。

那就要看行动半径了。行动半径跟内驱力有很大关系,跟反馈系统也有关系。

只要每天在群里打卡,在朋友圈晒成绩,天天称体重,大概率是没问题的。

我说,您说的这个,我有体会。我减肥就是这样减下去的,减肥其实不准确,其实是减脂,我天天朋友圈晒成果,虚荣心促使我,不能怂,所以不管发生什么,每天都跳绳,已经350天了。

当然,每天称体重。

老头说,你别打岔。说认知半径、能力半径、行动半径呢。一个人不能高估自己,不能低估自己,要可观的评估自己。这样你做事情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家长评估孩子也是这样的,他的认知半径到哪里、能力半径到哪里、行动半径到哪里,家长要清楚,这个过程是动态的。

最容易发生的是,孩子的脚大了,你知道买新鞋,孩子的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大了,你没发现,还在用过时的要求要求孩子,浪费了孩子的成长机会。也有相反的例子,就是孩子明显的脚只有22码,你偏给他买24码的鞋子,想让孩子快点长,这样做有可能让孩子摔跟头,一蹶不振,习得性无助。

你需要了解孩子的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在哪里。

我说,大师,你这是明天要说的内容吗?

老头说,对,孺子可教也。

说完,不见了。

……………………………

注意力的十大特性(大师说注意力八)(1)

注意力的十大特性(大师说注意力八)(2)

注意力的十大特性(大师说注意力八)(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