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不同的派系,其中最著名的,影响最广的就是 儒,释,道三家。今天我们先来说说道家。
说到道家,人们总是不可避免的想到两位鼎鼎大名的人物,老子和庄子。世人将道家思想叫做老庄思想就可见其影响之广了。然而老庄,老庄的叫习惯了,再就是他们都代表着的道家,所以不免让那些没有仔细看过他们典籍的人以为他们所传播的思想是一样的,其实不然。
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老子出关》,还与别人打了一点笔墨仗。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你看生个孩子如果紫气满室,古人认为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说老子当初出关是乘这青牛飞过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说完人说说他的著作。《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首先,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创造了万物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 大概是说,道产生了一种混沌未气(即“一”,这种混沌未分的气进一步产生了阴气和阳气(即“二”), 阴气和阳气又产生了一种和谐的气(即“三”),这混合阴、阳的和谐的气产生了万物; 道无所不至,万物由它而产生和生存。道是独立存在的, 循环往复地运行,而永不衰竭,所谓“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其次,道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 《老子》八章) 这是说,最根本的规律性的东西被废弃以后才有了仁义,聪明智慧产生以后更严重的伪诈。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指耕田种地);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老子》四十六章) 这是指如果天下政治合乎道就不会有战争了。老子还说: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故德交归焉。”(《老子》六十章) 这是说要用道这作为原则,来治理天下。这些道基本上是指自然无为的为政之道。
《老子》 确立道这一核心,是为了给现实人生确立一种根本法则:“...道大,天大,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这里所谓“道法自然”指的是道纯任自然,不是指自然高于道并且更性质,因此人最终要取法的是道。
为什么说老子在人间?看到这相信很多朋友已经明白了。老子说传播的思想是无为,政治上的无为而治。而不是看淡一切不去追求。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起道家学派上令一位巨擘了。
庄子又名庄周,庄子的思想非常奇特。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以道为师的根本在于化解一切偏执。使本心解除所有的世信负担,随顺造化的宗旨,在于使人们超脱人生的种种困境,(包括死亡和痛苦。)这种思想告诉人们,在陷于走投无路的困境时,因如此的实现精神突破。,而不至于被压得穿不过气来。
庄子感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庄子。人间世》)认为生命按照世俗的价值标准来“使用”只是人生的歧途。一方面,人应当谨慎自处,超越生命可能被赋予的工具性价值来保全涵养和发展生命庄子惊人的指出。山上的树是被自己砍的,,燃烧的膏是被自己煎熬的,桂树是被自己斫刈的,漆树是被自己剖割的,因为它们对人有用(《庄子.人间世)。做人当然也是一样的道理了。另一方面,人又不能吧别人当作自己的工具,人跟人的关系不应该沦落为木匠和树木的关系,就是说,对他人不应单方面占有、利用或榨取,相互间应该达成亲密无间、双向往来、彼此信赖、和谐。由此可见庄子更注重精神上的超脱。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由此可见庄子更注重精神上的超脱。
总结来说:老子以无为求有为,庄子以无为求无为。这应该就是人间老子,天上庄子的原因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