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原来的印象中,许多俄罗斯人的姓氏中都带有“斯基”,俄国历史上的一批著名人物都拥有这样的姓氏;比如俄国的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康定斯基、直升机之父西科斯基、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演剧体系之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契卡的创始人捷尔任斯基等等。
柴可夫斯基
由于俄罗斯人姓氏中带“斯基”的太多了,以至于在国际上,“斯基”成了俄罗斯的代称。苏联米28武装直升机首次曝光时,西方觉得它很像美国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于是就戏谑地称之为“阿帕奇斯基”,意为俄国的阿帕奇;基于同样的原因,苏联kh-55巡航导弹被称为“战斧斯基”。
但是如今的俄罗斯人姓氏中很少有带“斯基”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姓氏的消失呢?其实,这是与俄罗斯一百年来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
原先,“斯基”是波兰贵族姓氏的后缀,在中世纪的波兰,用“斯基”作为姓氏的固定后缀,是典型的命名方法,表示这个人来自哪里,一般是在这个贵族的封地后面加“斯基”。俄罗斯人如果姓氏中带有“斯基”,那么他的祖上一定可以追溯到某个波兰贵族,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祖上在波兰有一块封地叫陀思妥耶沃村,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姓氏的得来就是在这个村子的名字后面加“斯基”,就好像在中国农村里说某个人是高家庄的,或者是李家屯的,这时“斯基”就与中文中的“的”类似,是个助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女人婚后要随丈夫的姓,如果她丈夫是个“斯基”,那么她的姓就要把丈夫姓氏中那个“斯基”改成“斯卡娅”,表示她是某个“斯基”的妻子。如今的俄罗斯“斯基”很少了,“斯卡娅”却常常能看见,比如克里米亚那位因为美丽而惹得日本人大喊“审判我吧”的美女检察官就叫娜塔莉亚·波克隆斯卡娅,还有艺术体操奥运冠军、后来成了赌王的维拉·施曼斯卡娅以及欧锦赛花滑冠军利普尼特斯卡娅等等。
波兰姓氏大规模进入俄罗斯,缘起于历史上波兰与俄罗斯之间漫长而复杂的交集。
波兰与俄罗斯同属斯拉夫民族,但俄罗斯属于东斯拉夫人,波兰与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属于西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信仰东正教,而西斯拉夫人信仰天主教和新教,所以他们之间很早就存在着宗教冲突,他们的关系注定不会融洽。
在斯拉夫人生活的东欧地区,波兰因靠近西方,开化得比较早,发展出了先进的文明,周边的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等都是接受波兰的文化辐射后发展起来的。所以波兰在文化上居于强势,是斯拉夫民族中的文化输出者。
十六世纪时,俄罗斯在文化上远不如波兰,还处在比较野蛮的状态,但是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武力强大,波兰经常受到其威胁。
为了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野心勃勃的伊凡雷帝大动干戈,发动了利沃尼亚战争。立陶宛和波兰为了抵御沙俄,于1569年7月1日通过卢布林联合成立了波兰立陶宛联邦,形成了16至17世纪欧洲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强大国家。他们在1578的温登战役中大败伊凡雷帝的俄军,长驱直入杀进俄国本土。一贯强横的伊凡雷帝不得不服软,并请求教廷出面调停,结束战争,波兰立陶宛联邦从此成了俄国的死敌。
波兰立陶宛联邦骑兵
1598年,伊凡雷帝的儿子,白痴沙皇费多尔死了,而七年前,他的弟弟迪米特里已经在一次意外中死去,由于费多尔没有子嗣,皇位出现了空缺,他摄政的舅舅鲍里斯•戈东诺夫趁机夺得皇位。
然而戈东诺夫上台两年后,俄国发生了大饥荒,全国饿殍遍地,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不断有暴动发生。
眼看俄罗斯陷入混乱,一直寻找机会削弱俄国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宣称迪米特里并没有死,而是去了波兰,并说他才是应该继承皇位的那个人,戈东诺夫应该下台,让位给迪米特里,同时找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修道士冒充德米特里。
1604年秋天,假迪米特里率军侵入俄国。众叛亲离的沙皇戈东诺夫在绝望中死去。1605年6月,假迪米特里率军兵不血刃进入莫斯科,一个月后正式加冕为沙皇。随他来到莫斯科的波兰贵族和军队趾高气昂地进入克里姆林宫,控制了莫斯科各个重要部门。此后在俄罗斯贵族发起的暴动中,格里高利被打死,波兰军队也被赶走,但由于波兰人曾经当过沙皇,而且大批波兰贵族进入了莫斯科和克里姆林宫,波兰人的影响和势力已经深深渗透进俄罗斯了。
假沙皇格里高利
到了十八世纪,俄罗斯与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波兰被灭国,一部分并入俄国,波兰人也成了俄国人。
武力衰弱的波兰却拥有先进的文化,这导致波兰在被灭后反而在文化上同化俄国。当时大多数俄国人还没有姓氏,接受波兰文化后,才纷纷仿效波兰人的样子给自己取姓,自然也要学波兰人的样子加一个“斯基”,显得自己有文化。
这种情况与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事有些相似。中原文化发达,但打不过周边蛮族,几次被灭国,却用先进文明同化了征服者。连蒙古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这样高贵的姓氏后来都改成了汉姓,成了白姓或包姓。
由于来自波兰的人普遍文化素质高,拥有知识的他们比那些目不识丁的俄国人更容易进入沙俄体制内担任公职。到十九世纪时,俄国精英层中波兰后裔占了很大比例。俄罗斯“白银”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文化巨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出自社会中上层,与波兰文化有密切的传承,结果这一时期的俄国,是以“斯基”们主导的,而当时的俄国文化却影响着世界
这种情况也与同时代中国相似,满清征服了中原,中原读书人却通过科举进入统治中心,以他们的文化和知识掌管国家行政,占据了重要的教育文化部门,结果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却仍然被中华文化主导,并影响着周边。
十月革命后,波兰脱离俄国,重新独立。而俄国国内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布尔什维克的目的就是要消灭贵族资产阶级,也就是那些“斯基”。结果一部分“斯基”被布尔什维克消灭,另一部分人流亡到国外成了“白俄”。
此后,在苏联这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里,新出生的人口自然是没有人再敢以“斯基”为姓。由于上个世纪中前期还有很多革命前出生的“斯基”,所以那时名字叫“斯基”的苏联人还很常见。五十年代苏联是中国的老大哥,当年援华的工程师里就有许多“斯基”,当时中国工人们戏称“十个老大哥九个是司机,汽车都不够他们开的!”。随着岁月流逝,这些人逐渐老去,“斯基”也就慢慢消失了。而波兰由于没有发生无产阶级革命,所以“斯基”姓氏仍然很多,比如死于空难的波兰前总统就叫卡钦斯基。
“斯基”的消失见证了俄国社会的百年变迁,同一时期的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五四”时期,因为女性解放运动,鼓吹男女平等,导致这个时期女性取名中性化或男性化。比如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民国才女于立群、鲁迅夫人许广平、彭德怀夫人浦安修等;解放后又出现了大量建国、学锋、学东等名字,改开后,这些名字都逐渐远去了,所以人的名字也往往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文中的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