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之红色记忆(革命老区忆峥嵘)(1)

游客在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三湾枫树坪听讲解员讲述“三湾改编”的历史。陈春久摄

井冈山之红色记忆(革命老区忆峥嵘)(2)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孔 璐摄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从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拾级而上,“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几个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山顶上,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着,如林立的钢枪、燃烧的火焰,既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又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纪念碑主碑高达27米,意含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照亮了前进的航程,也让江西省吉安市这块早在1926年1月就成立了第一个党组织的红土地,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红色力量。

  从三湾改编到第一个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从湖南浏阳文家市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转移。

  9月29日,起义军翻越大山来到江西永新三湾村。此时,部队已不足千人,士气低迷、组织纪律性差。当时,毛泽东在协盛和杂货铺里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三个:整编部队;党支部建立在连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平等。

  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总结:“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刚经历秋收起义,又进行了三湾改编,部队急需休整。革命的路该怎样走?毛泽东思考良久后提出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积蓄力量、重整旗鼓。

  1927年10月3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从三湾抵达宁冈古城(现吉安市井冈山市古城镇)。当晚,毛泽东就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即古城会议。会议历时3天,最后决定在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建立根据地。

  然而,想要建立革命根据地并不简单。处理好和本地袁文才、王佐两位“山大王”的关系就是关键一步。此前,毛泽东就已和袁文才通了书信,提出合作,却遭到婉拒。但是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他诚恳地提出希望能见上一面,见面时间和地点由袁文才来定。最后,袁文才将会面地点安排在大仓村(今井冈山市龙市镇大仓村)。

  1927年10月6日,毛泽东一行7人5匹马来到大仓村,在横江桥下马后步行进村。袁文才疑心很重,派了很多手下隐蔽埋伏。确定来人不多后,他才和毛泽东在林家祠堂会面。此时的袁文才戒心还未完全消除,他预先在林家祠堂埋伏了20多个人。之后,袁文才感受到了毛泽东的诚意,才悄悄撤下伏兵,“鸿门宴”变成了“同心宴”。

  深谈后,双方合作正式敲定。第二天,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在茅坪安了家,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追寻红色印记

  感悟革命精神

  吉安这片红土地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经历了井冈山革命斗争血与火的洗礼,这里留下了不朽的红色印记。

  ——“三项纪律、六项注意”。1927年10月24日,部队到达井冈山荆竹山,为做好群众工作,毛泽东向战士们宣布了最早的“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后来,第二条规定相继改为了“不拿群众一个鸡蛋”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1928年1月,毛泽东又在遂川的李家坪向部队颁布了“上门板”“捆铺草”等“六项注意”。自此,“三项纪律、六项注意”成为了红军的第一条军规。“六项注意”后来又发展为“八项注意”。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员尹龙乔丹说:“当年,毛泽东同志正是用一个红薯、一块门板、一针一线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其中体现出来的群众路线也成为了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井冈山会师。井冈山市龙市镇红四军建军广场中间,矗立着一座高大伟岸的铜像。铜像中,毛泽东和朱德两人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目光注视着前方。1928年4月中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与毛泽东统率的井冈山部队胜利会师。5月4日,部队在龙江河旁的沙堆上,也就是今天的红四军建军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会师仪式,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谈起会师的意义,井冈山党史研究专家刘晓农激动地说:“井冈山会师使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对推动红军队伍的建设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龙源口大捷。1928年6月中旬,湘赣两省的国民党部队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剿”。当月23日,最大规模、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以龙源口为中心地域打响。当时敌军总兵力达3万余人。朱毛红军加袁文才、王佐部共3600多人。不管是兵力还是武器配备上,敌我双方都存在巨大的悬殊,但我军最后取得歼敌1个团、击溃敌两个团、缴枪800余支的重大胜利。

  龙源口大捷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规模最大、歼敌最多、影响最深的一次战斗,也是我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龙源口大捷,也正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的历史起源之一。

  ——八角楼的灯光。井冈山市茅坪镇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赭黄色土砖结构的两层小楼房,因楼上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被称为八角楼。沿着窄小的木梯上到二层,便是毛主席当年生活和工作的房间。如今,房间的办公桌上还陈列着一方砚台和一盏清油灯。就是这盏清油灯,见证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著作的诞生。

  “在这两篇著作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理论基础,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刘晓农表示,这两篇著作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为我党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止于这些,吉安这片红土地上,还有毛泽东亲手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有江西苏区第一家银行——东固平民银行;出台了中国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传开;还有东固会师,毛泽东正是在这里阐明星火燎原、革命一定胜利的道理……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贺页朵不忘初心的入党誓词、红军师长张子清舍命让盐、曾宝华誓死护印、半面红旗的故事……

  一个个红色印记,凝结成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让井冈山精神

  绽放新时代光芒

  今年“五一”小长假,大仓村迎来了客流小高峰。94年后的今天,大仓村不断从“大仓会见”的红色历史基因中汲取力量,探索出乡村文化生态旅游新模式,每年与近3万名国内外游客进行“新会见”。在莲子种植、民宿等产业的发展带动下,村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大仓村的蜕变只是吉安借力红色资源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吉安深入实施“全景吉安、全域旅游”战略,以井冈山红色旅游为龙头,大力推进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等活动开展如火如荼。今年“五一”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61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61亿元。2014年以来,井冈山红色培训人次年均增长41%,培训总量和培训质量在全国一直领先。

  2017年2月,井冈山成为全国首个摘帽的脱贫县。如今,吉安34.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攻坚答卷。

  “我们今天在创造新生活的时候,不能忘记这些牺牲的烈士,更不能忘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三湾乡,76岁的三湾村人何继明开设了将军讲堂,15年来坚持义务为来往游客和党员干部讲解三湾改编的历史。

  何继明是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原副校长,他的父亲是三湾改编的亲历者。如今,何继明每年讲课达180多场,累计宣讲2000多场。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爷爷毛秉华、父亲毛汝亭、孙子毛浩夫,一家三代接力宣讲井冈山精神,让“红色事业”代代相传。

  吉安,这片红色沃土,山有故事,水有传奇。9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革命先烈们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孕育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90多年后,这里的广大干部群众带头做井冈山精神的传承人,奋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让井冈山精神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

  作者:叶中华 通讯员 孔 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