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少人看百家讲坛(盛极一时的百家讲坛)(1)

多少年的记忆胶卷停留在《百家讲坛》,风起云涌的时代,不计其数的节目,《百家讲坛》脱颖而出,可谓“凤毛麟角”,彼时名声鹊起,家喻户晓。本是一路长虹,近年却处处碰壁,热度直线式下滑,最终跌下“神坛”

步步高升,辉煌过往

2001年7月9日首日开播,以其“一人一口一桌”的独特模式,便有茶楼讲评书之氛围,“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瞬间拉近观众与节目距离,倍感亲切,开启首播大捷。随后由于各方原因收视率似一路开挂般飞速上涨,稳稳地占据人们对于《百家讲坛》的好感度。

选材,便是《百家讲坛》独占鳌头的闪点。选择人们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最重要的莫过于它们皆时代常识,不熟悉却又似曾相识,抓住人们的求知心理,加深他们的了解,一步到位。

为什么很少人看百家讲坛(盛极一时的百家讲坛)(2)

传统文化本就是中国从古至今萃取的点滴精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任何人都责无旁贷。更何况老一辈的百姓对传统文化带着自己亲人般最深的感情,他们更加希望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代代相传,人尽皆知。

《百家讲坛》以普及中华传统文化为目的,深入挖掘中国古代人民留下的智慧,弘扬传统,传播好知识,更多百姓心中的亲切之感,归属之感油然而生

选材关键绝不能单一,范围要广,思维开拓。《百家讲坛》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更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范围虽广,但任何一方面都联系着生活,贴近普通百姓。

为什么很少人看百家讲坛(盛极一时的百家讲坛)(3)

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求知欲极强的时代,过去目不识丁便也能从《百家讲坛》中稍微学习到一些知识,让《百家讲坛》的这座桥梁牢牢搭建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也由此带红了不少“学术偶像”,像易中天,纪连海,于丹等人,他们带领着多少人爱上历史,日日准时收看节目。

《百家讲坛》可谓是步步高升,在众多节目中游刃有余。年年亦复如是,可矛头似突然指向它,热度烟消云散,掌声戛然而止,辉煌已是过往。当然,万事发生皆有依据,《百家讲坛》发生翻天覆地般变化,盛极一时不复存在,终跌下所谓“神坛”

重视名利,适得其反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百家讲坛》刚开播时,易中天,于丹等历史学家为了让百姓,观众更加通俗易懂地了解历史,便采用更加简单的语言,同时带着一些诙谐幽默的效果,环环相扣,便是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也有无限欢喜。但当《百家讲坛》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噪,名和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什么很少人看百家讲坛(盛极一时的百家讲坛)(4)

许是为了所谓冠冕堂皇的节目效果,许是为了商业利益,在《百家讲坛》稍微有些名气后,为了抓住更多的观众眼球,关于历史题材方面的一些内容,在诙谐幽默的基础上夸大历史,过分注重在语言上的有趣生动,而忽略了历史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谨性

一些历史学家对于历史史实随意拿捏,完全不顾事件真实性,纯粹为了讲故事博眼球,此种行为是完全不可取的,可以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负面的评价蜂拥而至,一步步打垮他们的最后希望,终而落败。

任何节目失去初衷本心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没有灵魂的节目只是躯壳,没有任何实质内容可言,《百家讲坛》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步步走向巅峰实属不易,但重名重利,终究只会功亏一篑。从云端跌落,消失于大众视野便是对它最大的惩罚。

为什么很少人看百家讲坛(盛极一时的百家讲坛)(5)

万千变化,亟待创新

瞬息万变的时代,不论任何一样东西都不可能原地踏步,跟着时代朝前走才是正道。娱乐气息浓郁,综艺市场呈井喷式发展的当下,《百家讲坛》过去的“讲课式”的模式已然不符合如今的发展态势,略显单调枯燥,显然《百家讲坛》传统的模式需要创新

创新固然不是那么容易,若根据当下的时代变化与娱乐气息结合,必然引起轩然大波,毕竟曾经是历史题材性的文化作品,与娱乐结合岂不伤风败俗,定会遭到瓶颈。

可若不创新,此时各类文艺作品接踵而至,很多节目都在朝着文化类节目方向迈进,新颖的讲解方式,竞争比赛的模式,一时之间《百家讲坛》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再众人吹捧,很快便会被埋没,竞争压力对《百家讲坛》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步履维艰。

矛盾重重,创新遭遇挫折,只能停止。但褒贬不一的评价扑面而来,让原本就困难重重的节目手无足措。再有便是曾经作为《百家讲坛》优势的选材方面,如今却又是创新一大难题。

为什么很少人看百家讲坛(盛极一时的百家讲坛)(6)

电视节目已经持续很多年,选材范围当然只会越来越狭窄,难以为继。观众对于日日都是差不多的话题,难免审美疲劳,按照以往的经历,《百家讲坛》又似与历史密不可分,妄自选材恐仍旧会遭来非议,选材本身又很难再次拓展,选材创新,无奈只得作废。

于此种种,创新几乎难以进行下去,节目一如既往播出,观看人数只会越来越少,没有创新,节目翻新速度之快,只会让《百家讲坛》最终跌下“神坛”,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被人遗忘。

曾经盛极一时,如今跌落云端,落差之大,尽管如此,《百家讲坛》记录了数不胜数的各领域的文化,见证了千百万年历史的点点滴滴也实实在在传播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曾经陪伴我们走过十数年,只是最后结果不甚可惜,若继续站稳脚跟,相信仍旧是姹紫嫣红中的一点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