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齐河县特教中心是一所12年一贯制、省级规范化学校,也是德州市0——17岁残疾青少年儿童“智力和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内设学前部、小学部、初中部,送教部、康复中心、资源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齐河县特教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融合教育”为中心,打造了“倾尽丹心育桃李,奉献韶华铸师魂”党建文化品牌,创新了“1324”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和机制。依托党建文化品牌引领,通过改革办学理念,发展融合教育,保证每一位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通过改革课程设置,构建起“1 N”特色课程体系,打造特殊教育全新的育人模式,促进残疾儿童、少年德智体美劳与生活技能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理念,创新构建“1 N”课程体系

齐河县特教中心遵循特殊儿童、少年教育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特殊教育根本任务,立足培智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造“1 N”走班选课特色课程体系。“1”与 “N”交互促进,“1”强调知识,即学生掌握的文化知识接近总课程体系的60%;“N”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课程占总课程体系的40%,依据学生实际需求和个性差异进行走班选课,动态调整这一比例,使“1”与“N”相辅相成,平衡互补,既实现个性发展目标,又落实全面育人。

基础课程领域。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齐河县特教中心坚持融合理念,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 年版)》为重要依据,借鉴先进地区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结合校情以及学生的个别化需要,深入开展课程理念校本化、目标内容校本化、课程管理校本化、教学评价校本化、课程实施校本化的实践探索,让国家课程最大限度的适合本校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N”课堂领域。课程改革初期,齐河县特教中心根据每位学生的残障类别和兴趣特长为其选择了最适合的特色课堂,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学生在特色课堂进行活动。学校践行边探索、边改革、边完善的工作思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为了满足学生更多的个性需求,在原有的“知识类”“适应类”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请来非遗文化专家,给教师培训专业的面塑、五谷画、剪纸和扎染技术,力求在丰富特色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我国的非遗文化,同时掌握一项专业技能。

武强县特教学校(齐河县特教中心)(1)

完善“1 N”课程体系,打造特殊教育全新育人模式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的多样化,通过调研考察,“N”课堂又陆续增设了“奥尔夫器乐”和“动漫”课堂,学生在文化课程“1”的基础上,不断拓展“N”的领域,目前为止,“N”课堂已经涵盖了面塑、剪纸、书画、动漫、器乐、厨艺、认知、感知觉训练、蒙氏课堂等10余种课程,体现了覆盖面广、形式多样、适应性强等特点。学生每天都在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课程中交流、活动、探索。潜移默化间,学生自身的缺陷得到补偿,潜力也被充分挖掘和提升,学生乐学并且学有所获,“N”课堂达到了预期的育人效果。

通过对“1 N”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走班选课,到2022年3月,齐河县特教中心已成功构建以知识体系、素养体系、适应体系和康复体系为主的“1 N”课程体系。使特殊儿童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了生活生存技能,实现了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双提高。

“1”——依托国家培智教材,夯实文化课程基础。学校在不断拓展“N”课堂的同时,也时刻筑牢文化课程——“1”这一基础。倡导教师要把教材“用活”。围绕教材“以培养学生生活能力为中心”的主旨,在教学过程中,广泛的拓展生活实践,把文化知识教学同生活有机融合,打造生活化课堂。通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质课评选”“党员先锋示范课”等活动,调动教师改革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夯实文化知识教育基础。

初中生毕业后考入大、中专院校,学习一技之长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2018、 2019、 2020 连续三年,学校的毕业生大、中专升学率为90%以上。2019、2020、2021 连续三年被齐河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表彰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教科研先进单位”。

“N”——彰显学生个性特长,绽放生命不同精彩。“1 N”特色课程秉承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精髓,充分尊重特殊学生的尊严和个性差异,通过书画、足球、五谷画、剪纸、面塑等特色课程,对学生进行扬长补短、长善救失的教育,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不同及多元特殊需求,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武强县特教学校(齐河县特教中心)(2)

武强县特教学校(齐河县特教中心)(3)

在“1 N”特色课程实践过程中,发现原本多动的学生对节奏特别有天赋,通过奥尔夫器乐课堂,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能用乐器打出正确的节奏,让家长为之震惊!还有的学生通过学习面塑,变得心灵手巧,做出的花和鸟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武强县特教学校(齐河县特教中心)(4)

武强县特教学校(齐河县特教中心)(5)

剪纸课堂学生张静茹的作品在山东省教育社组织小学生作文书画摄影大奖赛中荣获三等奖,《他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大家的英雄》在德州市关工委举办的“致敬最美选行者”先进典型征集和主题创作活动中获青少年组一等奖。面塑课堂学生毕琳琳的面塑作品《众志成城》在同一活动中获三等奖。奥尔夫器乐课堂表演的节目、律动课堂表演的节目多次在县文艺汇演、残疾人春晚上进行演出并在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进行了宣传交流。书画课堂学生张玉帅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中获奖……学生们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创新评价体系,优化课程体系的有效性、科学性

“1 N”课程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通过IEP的制定,注重过程性、即时性、阶段性,使学习效果的评价更加有针对性、科学性,实现了评价的全面、多元,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不断完善、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体系的有效性、科学性。

全面评价——即时、过程、阶段、综合四位一体。齐河县特教中心秉承“尊重差异和全面发展相结合”、坚持“每位学生一把尺子”的评价原则,先是在学生各项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基础上制定每位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IEP),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分层、分领域逐一细化,逐步形成每个学生一种评价,每周一次测评,每月一次总结反馈的评价模式,实现即时评价、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学期末,学校会综合各个领域、各个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让评价全面、立体。

多元评价——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四方合力。学校践行“多方合力,全面育人”的理念,在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在校内细化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校外积极推动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

学校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研”的原则,从课程开发和学生发展两个维度对教师进行评价。通过举办“1 N课堂教学成果展”“学校开放日”“家长座谈会”“家访月”等活动,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对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的多元评价。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学校通过评价完善课程体系。通过实践和积累,学校课程评价已经初步形成体系,并以课题研究形式进行总结、反思、完善、推广。

武强县特教学校(齐河县特教中心)(6)

以党建为引领,大力改革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与生活技能全面发展,学校党支部先后被中共德州市委表彰为“德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被齐河县教工委、县教体局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县教工委、县教体局表彰为“一校一品”党建品牌优秀党组织。所创建的党建品牌在市、县进行了宣传、交流。

近年来,学校通过对“1 N”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对融合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教学资源不断优化,实现了“一人一案”“特色课程”“多元融合”的育人模式;办学影响率、吸引力和社会满意度逐年提升,“党建品牌文化、1 N课程体系、融合教育、康教结合”更是成为齐河特教的新名片,吸引了众多兄弟学校前来参观、学习和交流。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