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崇计划经济体制的人,始终对于计划经济念念不忘,认为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计划经济不成功,是因为整体落后达不到计划的详细具体面面俱到现在国家科学技术发达了,能够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了,所以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具备了,成熟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大数据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大数据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推崇计划经济体制的人,始终对于计划经济念念不忘,认为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计划经济不成功,是因为整体落后达不到计划的详细具体面面俱到。现在国家科学技术发达了,能够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了,所以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具备了,成熟了。
不得不说,这种说法还是很有市场的,因为具有相当的迷惑性。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体现。
根据这些倡议者的说法,计划经济有以下优点:
1. 能够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重点产业。
2. 指令性计划因集权体制领导而容易贯彻执行,保证按预期计划目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立比较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
3. 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合理化,尤其是通过 有计划的收入分配保证总供求的平衡,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剧烈波动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宏观经济效益提高。
4.能保证国计民生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解决人民最紧迫的生活需要,实现收入均等化,稳定经济,从而稳定社会。
第二,计划经济的这些优越性体现出来的缺陷。
不得不说,集中力量办大事,发展优势产业,避免经济危机和剧烈波动,确实是计划经济最大的优势。
不过,这些优势的发挥,都是需要充分的前提条件的。这些前提条件包括:
1.集中力量办大事发展优势产业,如果是对内的话,一定是牺牲成本牺牲性价比,才能最终实现的。如果这种优势产业是对外的,最终结果肯定是生产越多赔的越多。
这一点可以观察改革前的外贸企业,和当下的国营企业效益,看看现在有多少国企是不赔钱的,就能得出结论。
2.高效率实现的方式,必然是以牺牲科学合理为代价,对建立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有害无益。
看看当年,我们有多少“出口转内销”就能明白,以行政命令实现的高效率,其实是非常不合算的。出口转内销的最主要原因,是产品不合格或者设计不合理不符合国外消费者的需求。
3.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合理与否,决定于每一个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而不决定于计划本身。
你的计划再合理,市场和消费者不买账不喜欢,然后怎么办?强推“爱国猪肉”,让大家必须购买吗?除此别无它法。谁愿意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尽管可以试行计划经济,全国人民没几个会答应。
4.保证“ 国计民生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解决人民最紧迫的生活需要,实现收入均等化,稳定经济”,不一定带来稳定社会的结果。
因为计划经济的计划,是以上一个阶段(比如一年)“平均消费水平”做计划的,根本不可能反应人们需求的变化。试想一下,你今天晚饭想吃烧烤,会天天晚上都想吃烧烤吗?但是根据计划生产产品,你就没有别的选择,就只有这个。
再有,年轻人过烦了“人均3.6平米住房,出行只能骑自行车”的生活,想住别墅,想家里有三辆车,想上班开一种回老家开一种旅游开一种。你能说刚毕业的学生这样的想法不从实际出发,但是你能不让他想吗?
如果真的不让想,就只能通过“专政工具”不让他说出来,也还是避免不了人们想。这样的社会稳定,怎么可能是真的稳定呢?
按照平均销售量进行的计划,在完全计划经济的形态下,必然会在生产、仓储、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因为必然会出现的“走后门”和浪费现象,最终将供应量变成按照最低需求供应。这是改革前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的,几乎无法避免。
第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能做到什么。
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的手段,但是会有一系列的负面作用,比如周期性的危机,资源的巨大浪费,贫富差距扩大等。
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之计划,就可以比较完美的解决这样的周期。如果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像过山车,国家计划可以用把这样的周期延长的方式,把过山车变成波浪形。就拿这几年的国内猪肉价格举例来说:2018年猪肉价格达到顶点接近四十元一斤,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律,用不了一年,发现商机的资本会疯狂的投向养猪产业,结果可能会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让猪肉价格快速回落。我们国家对市场干预的结果是,一直到2021年年底,猪肉价格才落到谷底,然后缓慢回升。
这种国家计划干预的结果,避免了资源因为巨大波动造成的浪费,保证了不会因为市场规律带来市场供应的过山车现象,这才是真正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做法。
从“把人当成人而不是当成别的”角度,去研究与人有关的政策,这是一个大的前提。不从这个角度出发,总是用要求圣人的标准要求人民,而用要求主导者的标准要求自己,肯定会得出不切实际的理论。这种过于理想化他人,认为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都应该千篇一律的做法,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已。
想依靠大数据实现原来那种计划经济模式,最终必然会回到以前发生过的道路上去,不到贻笑大方,还会因为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而后悔莫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