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从绿城南宁回来了,关于旅游的秀才另外发表文章来与各位分享,阿弥陀佛,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杨氏太极拳40教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杨氏太极拳40教程(杨氏郑子太极拳郑曼青)

杨氏太极拳40教程

今天终于从绿城南宁回来了,关于旅游的秀才另外发表文章来与各位分享,阿弥陀佛。

对于郑曼青秀才的师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的拳打得虚无缥缈,打得不像套路,已经没有了任何表演的成分了,而那些打起来很好看注重姿势的所谓大师那还没有入门呢。

请看正文: 郑曼青(1901—1975),名岳,别号玉井山人、曼髯,浙江永嘉人。擅长诗、书、医、画、拳,人称“五绝”,深得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曾任上海暨,南大学与美术专门学校教授,景华师曾向其学中国画。

幼颖悟,从母张氏习诗书,过目成诵。10岁从汪香禅习画,14岁后画艺大进。

1917年,到杭州,结识沈寐叟、马一浮、经子渊、楼辛壶等,相与研论诗、书、画。1920年到北京,因在报章与名士以诗唱和,受郁文大学招聘,讲授诗学,并得以结交郑苏戡、陈师曾、王梦白等,经六载之熏陶,诗画俱臻进境。1928年,执教国立暨南大学,又任上海美专国,画科主任。1931年,与黄宾虹等创办国文艺学院,任副院长。1932年,辞去一切教职,专从阳湖国学大师钱名山攻经学,三年足不出庐。

因早年学习少林拳,后改习太极拳,为杨澄甫宗师弟子,颇多创获。1934年出任中羊军校拳击教师,1939年任湖南省政,府咨议兼省国术馆馆长。

次年转往重庆,任教于中痒训练团。又因少时多病,随母捶药,萌有医药济世之志。25岁从安徽名中医宋幼庵学医。精于病理,尤于妇科、骨科别有心得,曾任全锅中医公会理事长。

1946年任制线代表,次年当选中医公会国大代表。1949年去台,与于右任、陈含光等结诗社,又与马寿华、陶芸楼、陈方、张谷年、刘延涛、高逸鸿等成立七友书画会,并参与发起建立国画学会,当选为理事兼国画委员会主,委,又任文化学院华冈教授、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纽约分会艺术组负责人。

25年中,先后多次在国内外举行个人画展,其间在巴黎国家画廊与纽约世界博览会上,为西方画家所赞赏,被誉为东方水墨画之大师。在台,创立时中拳社,传授拳术。

1965年赴美国,客居纽约,创办太极拳学社,广授生徒,直接间接从学研习者不下数万人。由于擅诗、书、画、拳、医五长,故被赞为"一代奇才",亦素有"五绝老人""永嘉五绝"美称。

因患肺结核病,参加叶大密主办的武当太极拳社,与黄景华、濮冰如同学。

1928年,杨公自宁来沪,经叶大密介绍,郑曼青、黄景架,潜心修练,得其要旨。经澄甫公口授,董英杰笔录,写成(太极拳使用法)一书,阐述杨氏太极拳理拳法。

此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文字稍嫌俚俗,受到叶大密批评,澄甫公命景华师往书铺收回余书焚毁,故原始版本流传不广。

但杨守中与董英杰曾在香港、泰国将此书再版,在海外流传。1983年夏,出版《中国传统武术丛书》,将此书选人《太极拳选编》,于1984年出版。

此书披露澄甫公晚年之拳架以及散手对敌图,田兆麟与董英杰对练之粘枪图照,杨氏家藏秘传之拳经拳谱,乃研习杨氏太极之重要参考资料。

董华、濮冰如等均请澄甫公指点,濮冰如因其父濮秋丞社会地位甚高,澄甫公来沪又鼎力相助,故首先拜师入门。

郑曼青精于歧黄之术,太师母侯夫人患病,服其所开中药处方,霍然痊愈,澄甫公甚为感激。景华师练功刻苦,办事谨慎,担任守中师伯每日对练之“相手”,甚得杨公嘉许。

故于1930年之后相继拜师入门,成为杨公人室弟子。

由澄甫公口授,曼青师伯与景华师笔录,写成(太极拳体用全书),1933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除澄甫公本人之外,永嘉郑曼青与吴江黄景华均在书后版权页署名(作者及校者)。

1935年,澄甫公自粤返沪养病,考虑到郑曼青与黄景华均为身材瘦小之书生,若无卓绝内功,难以在武林立足,遂手谕张钦霖大师兄回沪传授内功心法,兹后这两位后期弟子功力大进。郑曼青师伯与人比试时,善用太极长拳(即快拳)之滑步,上前贴身打短劲,虽然身材矮小,但发劲凌厉,仍可将人打伤。

1939年,郑师伯至重庆任中央训练团武术教师,1940年至1944年,任教育部编审委员,参与编写(国术教材)。

曼青师伯艺高胆壮,不但与各地武林名手切磋武艺,而且敢于挑战身高马大的西洋拳击手。郑师伯曾迎战英国军舰水兵拳击冠军,一出手即将对方击出丈外。另一次,在庆祝抗战胜利大型招待会上,郑师伯公开邀请各国使领馆武官比试,12名武官应声下场。郑师伯在倾刻之间战胜其中6人,另外6名武官自动放弃比试。

郑师伯自此闻名遐迩。1950年,郑曼青至台湾定居,将杨式拳架删繁就简,共47势,沿用许宣平“三世七”历史名称,定名为郑子简易37式太极拳。

在成功中学设立时中拳社,入门弟子有梁栋材、叶秀挺、刘锡亨、黄性贤、陈志诚、宋志坚、罗邦桢等。(看来郑曼青大师是想要归宗武当的意思,难怪他的套路有37式)

郑子太极拳

二十七岁在上海向太极拳大师杨澄甫学习杨家老架太极拳,任职湖南省政府咨议兼国术馆馆长期间,推动国术为该省全民运动,并规定每两个月调派全省各县国术馆长及教官四十人,传授太极拳课程。

但因学习时间较短,为便于传授学习,乃删减老架的重复招式,精简为三十七式,名为郑子简易太极拳,传者甚众。

《郑子太极拳〈拳谱〉》

1.起势2.左掤3.右掤、履、挤、按4.单鞭5.提手上势、靠6.白鹤亮翅7.左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9.左搂膝拗步10.进步搬拦捶11.如封似闭12.十字手13.抱虎归山、履、挤、按14.肘底看捶15.倒撵猴一、二、三16.斜飞势17.云手一、二、三18.单鞭下势19.左金鸡独立20.右金鸡独立21.右分腿22.左分腿23.转身蹬脚24.左、右搂膝拗步25.进步栽捶26.上步掤、履、挤、按27.单鞭28.玉女穿梭一、二、三、四29.左掤30.右掤、履、挤、按31.单鞭下势32.上步七星33.退步跨虎34.转身摆莲35.弯弓射虎36.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37.十字手、合太极。

1965年,郑师伯游历欧美,传播太极拳及经史书画等传统文化。1970年,在纽约设环球拳社,传授37式郑子太极拳。

晚年受聘于文化大学,回台教授<易经)。1956年,叶秀挺、黄性贤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授拳。1957年,陈志诚在纽约设武馆,擅长于散手。(这是文武双全的代表人物啊)

此后梁栋材在波士顿、罗邦桢在旧金山设馆。1976年,刘锡亨在台恢复时中拳社,退休后由徐忆中接任。宋志坚于1978年开始募集基金,于1981年在台基隆成立中华太极馆,自任董事长,由其弟子吴荣辉任馆长,推广64式简易太极拳。

由于郑氏师生数十年锲而不舍的勤奋开拓,体用兼备之杨氏松柔拳法在海外广为传播。(看来他的这个弟子不太迷信三世七哦)

郑氏不仅参与笔录杨公<太极拳体用全书),又自撰<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英文版<太极拳)。郑师伯文武兼修,乃杨公后期弟子中之佼佼者也。

个人作品遗著有《唐诗针度》、《玉井草堂诗集》、《曼青词选》、《郑曼青书画集》、《曼青写意》、《曼髯三论》、《女科新法》、《谈癌八要》、《骨科精微》、《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老子易知解》、《学庸新解》、《人文浅说》、《论语释旨》和《易全》等,以《易全》所耗心血最多。

杨氏第四代传人,尚有王旭东、阎月川(仲魁)、徐岱山、尤志学、汪永泉等,未随澄甫公来沪,故本文略而不述。兹将杨氏在上海之第五代传人稍作介绍。(关于郑曼青的故事明天还有一篇要补充的,今天只写了个大概,他奶奶的,平台说我没有资质不能发这篇文章,于是我看了下,把所谓的敏感词都删改了,哎呀给我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