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兵驻扎陈桥驿,发起兵变,黄袍加身,开创了大宋王朝300年基业,使中国由乱到治,由分裂走向统一。

建议在wifi下观看↓↓↓

历史在由治到乱、由乱到治的循环中慢慢前进,五代末期就是由乱到治的一个关键节点。唐朝从安史之乱开始走向衰落,藩镇割据,独大一方,中央政府很难对各地实现强有力的管理。各个割据政权之间,连年争战,严重影响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厌倦了战乱,人心思定,天下一统,已经成为当时社会最强烈也是迫切的需要。

要实现天下统一,就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而这个政权所处的位置要么在中原地区,要么能够轻易占领中原。在冷兵器和骑兵并不发达的时代,得中原者得天下,是个永恒的真理。后周无疑是最有希望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可当时周世宗驾崩,年仅8岁的周恭帝继位。一个小孩子,连江山的概念都不知道,统一天下就更谈不上了。但赵匡胤有这个机会,更有这个能力。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不但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而且有长期的军旅生活经历,也知道百姓深受动乱之苦,有救民于水火的志向。当时,他已经实际掌控了后周的军事指挥权,所以一有外敌入侵,奉命征讨的就是赵匡胤。

有一大批朝廷重臣是非常敬重赵匡胤的仁厚和能力的,他又着意结纳了一些有识之士,这为以后大宋立国提供了人才支撑和舆论保障。

王立群讲述陈桥兵变的历史真实性(看百家讲坛讲解陈桥兵变)(1)

历史在选择了赵匡胤的同时,也选择了陈桥驿作为统一天下的起点。赵匡胤出征的时间是大年初三,原因是辽(契丹)和北汉联合进犯。将士们不愿在万家团圆的节日奔赴天寒地冻的北方战场,况且他们为之征战的只是一个由儿童执掌的地方政权。陈桥驿离当时的都城汴梁只有20多公里,而当时黄河还在汤阴一带,封丘与开封之间是一马平川。所以当奇异天象出现,改朝换代的流言一出,军心早已不稳。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军士们并无太多抵触,一是能回家跟家人团聚,二是能做拥立新君的功臣,何乐而不为呢?后来,赵氏兄弟以黄河流域为根基,历经十几年征战,终于统一了天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享誉世界,而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是出现在同一个朝代,这个朝代就是宋。319年的两宋王朝,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的辉煌,而这个显赫王朝的龙兴之地就在今天封丘县一个叫陈桥的小镇。

从北面进入陈桥镇,迎面是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牌坊,古朴、庄重、素雅,牌坊上方正中用红色篆文书写3个大字——陈桥驿。牌坊的南面是一座汉白玉石雕,刻的是驭马飞驰的信使,驿站文化之风扑面而来。镇上,街道两边是一色的仿古建筑,凸显出浓厚的宋文化氛围,一角飞檐,一处彩绘,一根红柱,一面粉墙,都在渲染着小镇的独特风姿。过十字街往西拐,就是陈桥兵变的故址——陈桥驿了。陈桥驿山门并不高大,也没有高高的台阶,但整体感觉端庄、大气。门楼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门两边有一副对联:“皇袍加身定赵氏乾坤,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

现在的陈桥驿是四合院形式的,有正殿和东西配殿,整个院落占地70亩左右。进入院内,正面是一堵影壁墙,上面用青石刻了一幅画,画的内容是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班师回开封的情景。赵匡胤骑在马上,仪仗威严,面前是陈桥的里长及百姓在路上跪下敬酒。画的内容也是有来历的,是根据上世纪50年代在河北磁县出土的一方石枕上的画面原样放大的,画风雍容典雅。

驿站院内的陈设并不复杂,正中是一个半人高的鼎形香炉,一年四季青烟缭绕。据说陈桥驿内供奉的宋太祖相当灵验,所以此处香火鼎盛。想想也有道理,宋太祖结束了从安史之乱到后周显德七年205年的社会动荡和频繁战乱,为黎民百姓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可谓是救民于水火,身为一代开国之君,心系百姓疾苦也在情理之中。香炉东边就是那棵名气很大的系马槐,系马槐是一棵国槐,而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刺槐。传说当年赵匡胤在傍晚时分到达陈桥驿,下马驻军,就把马拴在了这棵槐树上。次日,赵匡胤黄袍加身,已是皇帝,所以当地有“下马将军,上马皇帝”的说法。原树有1000多年了,死于1984年,树身一个人环抱不及,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为了保存这一珍贵历史见证,对树身进行了防腐处理。在老树死前的1982年,树的根部又长出一棵小树,同样是国槐。而今,这棵小槐树也有碗口粗细了,它将会是那场改变中国历史的事件的后续见证。我们先来看看配殿,东西配殿各有3间,红柱,灰墙,黄瓦,古朴简约。两配殿各有一副对联,东配殿联语为“元勋一夕承天运,村镇千秋纪地灵”,横批是“天道攸归”;西配殿联语为“雄才大略开新宇,千秋功业照汗青”,横批是“应天顺人”。东西两殿内除了陈设一些仿古兵器、仪仗外,还悬挂了一幅幅陈桥兵变的故事画图。这些画图东起西止,有14幅之多。从这些画图和文字说明中,我们能简要地知道1000多年前的那场划时代的历史变革。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揭开了中国新一轮的动乱史,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整个国家和社会呼唤重新走向大一统,而这个重任历史性地落到了赵匡胤的身上。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8岁的太子柴宗训继位,称周恭帝。当时,北有契丹,南有南唐,列强环伺,政局极不稳定。

身为殿前督点检的赵匡胤,不但有军权,也有一大批支持他的文武官员。公元960年大年初一,前方急报,契丹犯境。周恭帝惊慌失措,不辨真伪,就下旨命赵匡胤引兵拒敌。大年初三,赵匡胤率军出征,于当晚抵达开封北20多公里的陈桥驿安营扎寨。据说,当日天上有两个太阳,军校苗训等人就大造舆论,说奇异天象昭示要改朝换代了。当时恰逢春节,正是合家欢聚的时候,众将士大多不想远征,但皇命难违,只有硬着头皮去打仗。苗训等人就说,不如拥立新天子,班师回京,此时军心就已浮动。

当晚,谋士赵普及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联络众将士,准备发动兵变。晚上,众人在军营饮酒时,赵匡胤喝醉了,次日清晨被众人来了个黄袍加身。这时,赵匡胤已是骑虎难下,就给大家分析形势,黄袍加身是灭门之罪,连参与者也要一同论罪,而兵变成功后大家都可加官晋爵。一边是做刀下野鬼,一边是做开国元勋,大家的选择自不待言。三军将士空前团结,士气空前高涨。赵匡胤见时机成熟,遂下令班师回京。班师前,赵匡胤又宣布了三条纪律,善待后周皇室,善待文武官员,善待黎民百姓。赵的军队一路秋毫无犯,顺利抵达开封。当时,兵变的谣言弥漫开封。当消息终于被证实后,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最终,讨论的结果是以禅让的形式移交政权。于是,一场不流血的兵变以成功告终,中国迎来了大宋时代。

作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龙兴之地”,陈桥驿的名头很响,历史遗存也不少。文人墨客为何很少光顾这里,是不敢到发生兵变之地凭吊吗?

我们再来看看正殿,正殿3间,重修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木制框架结构,比配殿高大许多,正门上方是一方匾额,上书“显烈”两个大字,是宋徽宗的瘦金体。据说,赵氏得天下后,曾赐名陈桥驿为显烈观,并大兴土木加以整修,以示不忘发迹之地,可惜大多建筑后来都损毁了。大殿也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定天下致太平,除非唐宗宋祖,谁堪伯仲;下联是:说本来论当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东西。联语大气磅礴,对陈桥兵变作出了比较客观的历史评价。进入大殿,正中是一尊巨大的赵匡胤鎏金塑像,黄袍加身后的赵匡胤仪态端庄,沉静威严,确有王者风范。宋太祖像的右侧是关于他的家族及身世介绍,还附有族谱,相当详细。赵匡胤是个相当仁慈的君主,这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据史书记载,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当时的低级军官,赵家虽无饥寒之虑,也称不上殷实之家。赵匡胤从青年时代就从军打仗,而且一直不太得志,长期的军旅生涯让他认识到了兵凶战危的真理,也体会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赵匡胤登基后,出台了一系列休养民生的政策。北宋的朝廷官服并无繁复纹绣,只以颜色区分官阶。北宋的建筑不尚奢华,也不高大,门窗都没有雕花,这跟统治者戒奢宁俭有关。

赵匡胤虽是行武出身,却对文士非常重视,并要求不得搞“文字狱”迫害士大夫。后来,他的这条规定无意中救了苏东坡,苏东坡因乌台诗案本来是要被处死的,因为这条祖训加上当时的皇太后力保,得以死里逃生。宋朝文化的繁荣跟赵匡胤重文化、施仁政是分不开的。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苏轼被抓进乌台关了4个月,论罪时,几乎被处死。乌台诗案表面看是“文字狱”,其实是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矛盾的集中暴发。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争端由来已久,可两位大师级的人物只是观点上的纷争,却从不搞人身攻击。但随着时世变迁,司马光去世,王安石寓居南京,继任的两派领袖显然胸襟没那么宽广,从政见之争演变成了人身攻击。苏轼虽不是保守派领袖,也算得上是中坚力量,打击苏轼,就是打击保守派。

乌台诗案在朝野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对苏轼心寄同情和出面营救的人不少。远在湖州、杭州的老百姓焚香念佛,为苏轼祈祷平安;曾任参知政事、此时已经隐退的张方平愤然草拟奏章,劝神宗爱惜“天下奇才”。

当时太后病重,宋神宗本打算大赦天下,替太后祈福。太后说,与其赦免那些奸恶之徒,不如把苏轼赦了吧,先帝在时,就一直觉得对苏轼有用才不尽之憾。何况,当年太祖皇帝得天下后,立过一条祖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太后的话,让宋神宗改变了对乌台诗案的看法,对苏轼死里逃生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背后,隐约能看到宋太祖赵匡胤宽厚的笑容。

中国文学界在提到宋朝的时候,喜欢用“宋韵”一词。宋朝的文化艺术非常繁荣,词这一文学体裁,在宋代更是达到了顶峰。词起源于南朝梁代,最开始大多是吟咏爱情和闺阁情怀。而到了宋代,词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也产生了新的社会价值,自然风光、个人感悟、叙事咏物等皆可入词。随着题材的宽泛,词走出了闺阁的狭小空间,走向了广阔的社会天地。

有一则故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词在宋代的普及程度和广泛应用。

岳飞的后人岳霖是个文人,曾经做过浙东提刑。岳霖在任上曾经处理过一桩公案,很有意思,也很有人情味。这事说来话长,跟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有关。朱熹曾经在浙东做官,跟当地一个叫唐仲友的官员因学术上的纷争有点矛盾。朱熹一直想整治唐仲友,但一直找不到借口。这时出来一个人,无意中帮了朱熹的忙。这个人叫严蕊,原是官宦人家的女儿,因父亲获罪下狱,自己做了官妓。

宋朝官妓可以陪官员喝酒,为官员表演歌舞,但不得“荐枕席”,也就是不能陪睡。唐仲友因为交际需要,跟严蕊在一起喝过几回酒,也很欣赏严蕊的才华。朱熹便借此做文章,硬说严蕊陪老唐睡过觉。于是,把严蕊抓起来,严刑拷打。这严蕊还真有气节,被打得半死也不承认,并且说自己本身已经是身份低贱的风尘女子,怎么可以再污士大夫之名节呢?朱熹抓不到有力的把柄,只好胡乱把唐仲友调离原岗位,异地任职。这事可苦了严蕊,她还在大牢里关着呢。后来,朱熹也因为得罪了皇帝被贬,离开浙东。岳霖面对的就是这个乱七八糟的风流案,他把相关官员叫到一起通报了这件事,也说了自己的想法,想让严蕊陈述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表白一下,当作结案的供词,大家都认可这种做法。于是把严蕊从大牢里提出来,说了这个意思。严蕊当堂赋《卜算子》一首: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词写得不错,而且意思表达得也很得体,既没有贬低身份,也把在座的各位官员捧了一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是,她本来是不想当妓女的,但没办法,好像都是命中注定,她能不能获得自由就看各位官员的裁决了。她也没有明确的罪名,总在这被关着也不是个事呀,如果自由了,头插山花自由地生活,请不要问她将到哪里去。

岳霖据此词判严蕊从良,给中国文化史留下了颇富人情味的一段佳话。

你看,词还可以作为庭审时的结案材料,可见词在宋代的流行程度。

北宋的科技、文化、艺术之繁荣自不待言,即使因战乱而偏安一隅的南宋,也创造了灿烂的江南文明。著名词人柳永有一首《望海潮》词,客观而形象地记述了当时南宋都城临安的繁盛景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据说,金主完颜亮就是看了该词作而思慕江南风光,而兴投鞭渡江之志。其实,金人觊觎江南富庶已久,南侵是大势所趋,与这首词关系不大,客观上让这首词名声更大。大凡名胜古迹,文人墨客题咏都很多,而遍访陈桥驿,只有一个年代不详的古越金梦霖题写的一首《题系马槐》诗:“黄袍初进御,系马耀军威。翠盖开皇极,清荫护紫薇。风声惊虎啸,日影动龙飞。千古兴亡地,擎天一柱巍。”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文人留下只言片语。细想一下,也不奇怪,在封建愚忠痴孝的思想藩篱下,有哪个文人敢到一个发生兵变夺权事件的地方去凭吊呢?其实,宋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统一天下后,当权者仁政善举颇多,在客观上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今天的人们在闲暇的时候去看看,又有何妨呢?

封丘电视台官方微信

打开掌上封丘(m.fqtv.tv)看视频,关注封丘电视台微信(fqtv123)看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