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的每一处老建筑都是一部历史书,辉煌的历史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优秀的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的营口是怎样的角色、营口的山川河流曾有怎样的故事、营口人是怎样的性格、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打卡尘封的记忆,穿越百年时光遇见不一样的营口,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营口娘娘庙位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营口娘娘庙位置(营口西大庙)

营口娘娘庙位置

营口的每一处老建筑都是一部历史书,辉煌的历史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优秀的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的营口是怎样的角色、营口的山川河流曾有怎样的故事、营口人是怎样的性格、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打卡尘封的记忆,穿越百年时光遇见不一样的营口。

西大庙本名天后行宫,俗名天后宫,位于营口辽河南岸渡口西侧。因位于营口市区西部又名西大庙。原址曾修有龙王庙,清雍正四年(1726年)于此修建西大庙。天后为西大庙主祀神灵,又名妈祖、天妃等,是海员和渔民信奉的神祇。据《营口县志》记载:“天后俗称海神娘娘,为宋莆田人林愿第六女,幼而神异,年二十九卒,屡显灵异于海上。相传轮船在海洋中遇险,往往见天际雾中有红灯出现,叩为天后来救,必能脱险。屡见不爽,渡海者多祷祀之。明永乐中,封为天妃,立庙京师。清康熙二十二年被晋封为天后,以每年阴历四月二十八为致祭之期。”妈祖保护渔民的传说在东南沿海一带流传甚广,闽、浙、台等地商人开始修建天后宫,祈求妈祖保佑。清朝初年,营口(时称没沟营)商贸已经十分发达,成为一处繁忙的港口。雍正四年(1726年),闽、浙商人与本地士绅联合集资,在辽河岸边修建了一座妈祖庙,名为天后行宫,即今西大庙。《西大庙重修碑》确切记载此事,碑文中有“通郡渡津处也”和“舳舻云集,日以千计”等文。碑文可见营口当时已是一处繁华港口,来往船只甚众。由于碑已遗失,这些只言片语成了营口开发史的重要纪录。

西大庙坐北朝南,四周有围墙,正前方有山门、钟鼓楼和两座角门。山门悬一匾额,上书“天后行宫”,门内塑有哼哈二将。正殿三楹,主祀海神娘娘;东西配殿各三楹。左配殿主祀药王,右配殿主祀龙王。东西廊各五楹。除正神外,配殿和廊内还供有杂神散仙。正殿前有石狮一对,上有“没沟营天后宫”、“同治十三年岁次甲戌仲秋吉立”等款。院中有铁铸三宝鼎香炉一个,上铸“天后圣母”、“嘉庆二十五年立(即1820年)”等文。

观音阁坐西朝东。阁上东为财神祠,内塑财神像,上悬题额“灵通泉府”。东面正中题额“天医晋财”。财神祠内供有关羽塑像,周仓、关平分列左右;阁上西为观音祠,内有观音菩萨像一尊,上悬题额“一片婆心”,两旁配有十八罗汉,均为樟木雕刻。庙前广场树石坊一方,正面书“紫气东来”,背面书“慈光普照”。广场南有戏楼一座。

西大庙曾多次重修,1930年经西大庙住持莱山禅师募化重修。20世纪60年代初,因市区修路,西大庙的山门、围墙及观音阁被拆除,文革期间再遭破坏。1966年9月,塑像全被砸毁,只剩下残缺不全的三楹正殿及左右配殿。庙内原有陈设仅存一尊石狮和两块颂德碑。庙内早年石碑林立,不过多已遗失,仅余《营复两县粪人颂德碑》和《荣公厚道尹去思碑》,目前由文物部门保存。见证营口城市发展史和西大庙修建年代的《西大庙重修碑》遗失至今,始终再未现身。

1984年,营口市人民政府公布天后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营口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从渔市办事处接管了西大庙并将其内的工厂迁出,修复了仅存的大殿和两间配殿,1996年,营口市文化局将天后宫移交给市佛教协会管理。2001年,营口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将海神娘娘殿、龙王殿、药王殿三间大殿和部分庙产拆除,用现代建筑材料重新修建了西大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