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理念评论本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议一议等数学活动中经历用身上的“尺”测量物体的过程,使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经历了解问题——抓住关键——应用知识——表述呈现——反思评价的过程,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和数感,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讲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讲解(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讲解

1设计理念评论

本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议一议等数学活动中经历用身上的“尺”测量物体的过程,使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经历了解问题——抓住关键——应用知识——表述呈现——反思评价的过程,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和数感,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2教学目标评论

1.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在比较、修正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2.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样性的乐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愿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4.渗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学情分析评论

用我们身体上的尺量是一节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初步学会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身体上的尺有了初步的认识,而在实际生活中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或对只需对物体的长度、高度进行估测时,我们身上的尺就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教室大约有多长、教学楼大约有多宽、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等),所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用身上的“尺”量是十分必要的。

课一开始,老师将同学们回家测量的肩宽、一拃、一庹、一步等身体上的“尺”的长度和高度以采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经过数据分析后,得到一个大约的数值。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长度和高度建立直观形象,并内化为表象,为后面测量、表征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提供多种不同的长度单位。课上着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进行 “工具”的选择,对教室内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进行重新描述的活动,用身上的“尺”表示未知物体的长度或高度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测量及表示长度的经验,将抽象的长度或高度的数据与自我感知和认识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进而发展长度观念。最后,将《科里亚的木匣》一课改编成小阅读,在阅读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体上的“尺”也在发生变化,从而渗透运动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重点难点评论

1.经历用身上的“尺”测量物体的过程,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对身边事物的长度形成清晰的表象。

2.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表示未知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互动评论

师生一起跳韵律操《我们身上的“尺”》

《我们身上的“尺”》

五指并拢摆一摆,测量长度不用烦;

张开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是一拃;

耸耸我们的小肩膀,它也可以来测量;

伸直左臂和右臂,这样的长度是一庹;

迈开左脚向前走,两脚的距离是一步;

还有我们的小脚丫,都是测量的好帮手!

活动2【导入】一、结合实际,了解问题评论

1.播放班级文化建设图片

师:小朋友们,请看!

猜猜这是哪?——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想把我们的教室也布置得这么漂亮吗?(想)

那今天咱们就先给教室挂上一条漂亮的彩带,好吗?

师:要给教室挂上漂亮的彩带,必须得先知道什么呢?(教室有多长)

师:孩子们,怎样才能知道教室有多长呢?(测量)

师:对,想想可以怎样测量?

生回答,不予评价。

师:第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尺测量。如果要测量物体的精确长度,需要用尺测量。但如果只需要知道大约的长度,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身上的“尺”量。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身上的“尺”来量教室有多长。

可别小看身上的“尺”,它可有用了,走到哪就能量到哪,很方便。

补充板书课题:——用身上的“尺”量

2.师:那咱们身上的尺有哪些呢?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测量了身上“尺”的长度。

课件出示表格

出示一拃的数据

师:老师这收集了一组同学的测量结果。这么多的测量结果,都相同吗?

师:它们分别是……?

师:咱们二年级的小朋友,身材差别不会太大,身上的“尺”长度差距也不会太多。我们取个大约的数来表示,好吗?

出示:一拃:12厘米 13厘米 13厘米 13厘米 14厘米 14厘米

师:取哪个数合适呢?为什么?

若生说出13厘米最多,

师:咱们可以说,我们的一拃大约是……

若学生不能说出原因,

师:看,这六个测量结果中有三个都是……,咱们可以说,我们的一拃大约是……。

出示:一庹:1米20厘米 1米23厘米 1米26厘米 1米26厘米 1米27厘米 1米28厘米

师:再看看这组测量结果,觉得用哪一个数据来代表同学们的一庹长比较合适?为什么?

师: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咱们一般不选,选择中间一点儿的数来表示同学们的一庹长比较合适。选哪个呢?1米26厘米和1米25厘米只相差1厘米,取1米25厘米比较好算吧。我们的一庹大约是……

出示:一步:35厘米 35厘米 35厘米 35厘米 36厘米 37厘米

师:一步长大约是……?(大约35厘米)

出示:肩宽:29厘米 30厘米 30厘米 30厘米 31厘米 31厘米

师:肩宽呢?(大约30厘米)

出示:一脚:18厘米 19厘米 19厘米 20厘米 21厘米 21厘米

师:一脚长大约是……(20厘米)

出示:身高:1米23厘米 1米26厘米 1米29厘米 1米30厘米 1米32厘米 1米33厘米

师: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30厘米)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生齐读

一拃 大约13厘米

肩宽 大约30厘米

一庹 大约1米26厘米

一步 大约35厘米

一脚 大约20厘米

身高 大约1米30厘米

3.师:嗯,了解了我们身上的“尺”的长度,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测量了。

活动3【讲授】二、抓住关键,解决问题评论

1.用身体上的“尺”估一估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咱们教室的长,是从左边这面墙到右边这面墙。

师: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你们组选择身上的哪把“尺”来量,选好后在记录单上打“√”,然后估一估,教室的长大约有几个你身上的“尺”的长度。讨论完,组长把你们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小组讨论。

记录单:教室有多长

身上的“尺”

估一估

量一量

拃 庹 步 脚 肩宽 身高

( )个

( )个

师:比比谁最快。估好了吗?

2. 用身上的“尺”量一量

师:那就用你们身体上的尺来量一量,验证你们估得准不准,好吗?

别急,活动前,听清活动要求。小组长起立。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小组讨论测量方法。

2.小组长做好分工。

3.小组合作进行测量。

4.组长记录测量结果。

记录单:教室有多长

身上的“尺”

估一估

量一量

拃 庹 步 脚 肩宽 身高

( )个

( )个

师:首先,小组讨论测量方法,小组长做好分工。

然后小组合作测量。

测量后,把结果记录在括号里。

师:听清楚了吗?

师:那现在开始吧。

生活动,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纠正测量出现的错误。

3.用身上的“尺”比一比(表述呈现,优化方法)

(1)汇报结果

师:表扬每个小组都有序地进行了测量,接下来就来听听你们的测量结果吧。

先听汇报要求。先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商量出用身上的哪把“尺”测量的,再说说你们估的是几,最后说说你们量的结果。

学生汇报,师板书

预测:

①用庹测量

<学生出现多种测量结果时>

师:咦,都用庹测量怎么又这么多答案呢?都对吗?(7庹是错的)

师:测量结果是7庹的是哪个组,你们觉得呢?

【坚持量对了】

师:那请上来演示你们是怎样测量的。全班同学帮着他们数数,好吗?

发现什么问题了?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手耷拉下来、手重叠、两位同学的手之间留有空隙】

师:同学们帮你们组找出问题在哪了,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能正确测量吗?咱们再帮他们数数吧。

(数到8)剩下的这些,有一庹吗?怎么表示?

所以8庹、9庹的测量结果都是可以的。

【觉得自己量错了】

师:错在哪?现在会量了吗?再来试试吧。全班同学帮助他们数数,好吗?

②用肩宽测量

师:用肩宽测量的小组,愿意上来演示吗?帮他们数数。

【出现问题】

师:他们组在测量时,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师:再试一次吧。

③用步测量

师:用步测量的小组,你们又是怎么量的?

师:只需一个同学就行,很方便。

手指板书,全班汇报

师:教室的长大约是8庹、15步……

(2)方法的优化

情况一

师:这么多方法咱们都能使用,可是,哪种方法最好操作,测量的结果又准确呢?(庹)

师:其实呀,测量教室的长,用步也是个不错的方法。我一个人就能测量,帮老师数数。

情况二

师:为什么不选用拃呢?

师:测量教室的长,用什么方法比较简便,测量结果又准确呢?

(3)如何购买彩带

师:现在让你们到商店购买彩带时,知道要买多长了吗?

(生:量出7庹长,量出15步长)

师:咱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商店量彩带时,用庹比较方便,如果我们只是要知道教室有多长,那么用步测量就更简单、准确些了。

4.用身上的“尺”说一说

师:在上课前,老师已经用米尺测量了咱们教室的精确长度,它是8米。这8米和你的一庹有什么关系。8米大约是你们这样的几庹?8米大约是你们这样的几步?

师:那两间教室大约是16米,也就是大约有同学们的几庹长呢?

咱们学校的升旗台大约有4米长,也就是同学们的几庹呢?

师:其实呀,在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长、多高,我们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直接测量也不是很方便,这时,我们可以像刚才那样用身上的“尺”来量。

活动4【活动】三、多样描述,巩固表象评论

1.用身上的“尺”描述课桌高、窗户长

师:你还想知道身边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与你身上的“尺”之间的关系吗?

师:上课前,老师还测量了同学们的课桌高是80厘米,窗户长是2米。小组商量选择其中的一项,用上身上的“尺”来量一量。

师:测量前,你们要先商量好,是选择测量课桌高还是窗户长,用身上的哪把“尺”能又快又准确地测量,然后,先估一估,再测一测,记住测量的结果。听明白了吗?那开始吧。

生测量,师指导。

生汇报,师板书。

师:这次估的有比上次更准了吗?

80厘米 6拃

2米 1庹多

师:也就是说80厘米大约是同学们的……拃。……

那我们的3拃大约是……厘米?

2米大约是1庹多。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也是一庹多?

2.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生活中,咱们就得带着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想想生活中,你或者爸爸妈妈有用身上的“尺”来量的例子吗?

师:想一想,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吧。

师:谁来说一说?

师:老师也想来说一说。我想买个文件袋装数学书,文件袋买多大呢?我可以用……量一下数学书有多长,多宽,去商店时,我就可以量一下文件袋的长、宽,看哪个合适了,方便吧?谁也来说说?

师:同学们分享了这么多生活中的例子,郑老师忍不住还想说一个,郑老师常用拃量一量我的宝宝长高了没,腿有多长,有一次去商店买宝宝的裤子,要买多长呢?诶,用拃量一量,买回来一穿,正合适。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大家都有满满的收获,原来身上的“尺”有这么多用途呢!

3.师:咱们的教室这么热闹,把一群小动物给吸引来了,瞧……

播放录音:小朋友,我的身高是1米30厘米,你能用身上的“尺”来表示吗?

还有我呢,我的身长是26米,你们会表示吗?

企鹅QQ身高1米30厘米

小鲸鱼悠悠身长6米

师:把一庹倒过来就是企鹅的身高了。

师:小鲸鱼悠悠身长26米,咱们可以怎么表示呢?

想想,大约就是我们几间教室的长呢?

(一间教室长12米,大约就是2间教室的长)

师:闭上眼睛,小鲸鱼悠悠有多长。

活动5【练习】四、拓展延伸评论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老师相信听完这则小故事你们又有新的收获!

数学小阅读:《科里亚的木匣》

从前有个小朋友科里亚,为了躲避战争,离家去避难。临走前,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往菜园,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里亚刚学会数数,只会数到十,就从家门口往菜园走了十步,挖了个坑,把盛放着玩具的木匣埋在坑里。四年后,战争结束了,科里亚回到了家乡。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他挖呀,挖呀,却怎么也挖不到匣子。

师:科里亚的木匣还在啊,他怎么找不到呢?师:是的,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师:妈妈也是用步子量,怎么她就能找到呢?

师:瞧,身上的“尺”有时候用起来就是这么方便。妈妈四年前埋箱子时,不用特地去找尺子来量,四年后,回到家妈妈可以立刻找到埋着的箱子,妈妈身上的这把“尺”随身携带,真管用。

师:如果你是科里亚,四年前,你会选择什么东西来测量呢?

师:如果身边有可以测量的米尺的话,用尺测量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身边没有尺的话,还可以借助什么东西来测量呢?

师:如果我是科里亚,我可能会拿家里的凳子来帮忙,量出十个凳子的长,把木匣埋下,回来就能很快找到了。你们呢?还有什么方法?

师:只要肯动脑筋,办法总是会有的。

活动6【作业】五、反思与评价评论

课件出示:

1. 今天的学习你用到了哪些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

2. 在活动中,你遇到困难了吗?是怎么克服的?

3. 你的小伙伴中,谁的表现让你印象深刻?哪些小组的合作值得学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尺”来描述新鲜事物的长度或高度。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

师:还有许多同学想说,可是咱们的课就要结束了。这样吧,同学们回家后把今天这节课的感受写成一篇数学小日记,明天郑老师再和你们分享,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