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挑战局#@创作者小助手@今日头条文化频道@创作者小助手
曾氏公厅 三省堂(明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
曾氏公厅 三省堂
白云三房公厅 (晚清 )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
白云 德礼旧家(明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
锡福公厅(民国 ) 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
亨坤公厅 (民国)2011年重修 时年84岁
新建民居
新建民居
新建民居
新建民居
在中华灿烂文化长河中,匾额是其中尤为灿烂的一朵奇葩,而潮汕民居匾额更是以其意蕴深长、形式多样而在这历史长河中享有盛誉,成为一种独特的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大地,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古城镇和古村落,匾额随处可见。据资料记载,潮汕民居匾额起于唐宋,盛于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多见于宫庙、寨门、公厅、祠堂、公会、店铺、书斋以及身份较高的乡绅住所。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石刻、贝雕以及木刻。近二三十年,贝灰由于烧制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烟雾,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故而这道古老的生产工艺在十几年前已经被所谓的环保专家扼杀了,而替之以水泥。然而,由于水泥质地过于脆硬,用水泥塑雕的匾额没多久就会产生龟裂而丧失灵韵,故而当今绝大多数潮汕民居匾额多用石板或者木板雕刻。
过去,普通百姓连住所都难以保证,就别奢谈挂什么匾额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大批的新房、小洋楼盖起来了。作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做门匾”几乎成为富起来了人家的标配。
自小随叔公在汕头药行当药童的先严,每天都必须用蝇头小楷抄写药方。解放后又在揭阳县文化馆师参加了由著名书画大师刘昌潮等主讲的书画培训班,练就了一手工稳厚道的书法。数十年的教书生涯,笔耕不辍,在附近村寨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老先生”的称呼远近可知。近三十年几来,重修祠堂、公厅几乎成为一种潮流,而更多的普通百姓家,新建房屋、楼房,找先君书写匾额的为数也是不少。
先君为人平实、低调,不求名、不贪利。作品从不落名款,由于自小耳濡目染,某对先君作品似是有了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应。几年来,某一旦有空,就会骑上摩托、单车,在周围村寨中周游,一旦遇到先严遗墨,便会停下来询问并用手机拍照留存,至今拍下的已有数十幅,现择其一部分,做一小辑,以为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