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海雀村,“动感”而多彩。

  从无人机拍摄的“空中视角”俯瞰,海雀村万亩林场如一只张开“绿色翅膀”的大鸟,将青瓦白墙村庄和金色粮地拱卫。如卫士一样排列在翅膀上的,是粗壮挺拔的华山松和马尾松,从山头一直绵延到山脚溪谷。

  就在这树林呵护的村寨山水间,通村通组公路、连户串寨硬化路如带如网,牵藤接瓜般将休闲广场、民居院落串连。更有代步的轿车、收获庄稼的农用车往来穿梭,车上流动着一张张笑脸,汇合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图。

贵州毕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海雀村的绿色经)(1)

海雀村深秋的多彩画卷(冯相清 摄)

  这个乌蒙腹地的小山村——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37年前,这里山秃水枯、“苦甲天下”,在党中央、省委等各级各部门的倾情关心倾力帮扶下,海雀人使出“愚公干劲”决战贫困,通过三代人接续奋斗勇毅前行,书写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蝶变传奇”,成为贵州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迈进乡村振兴新征程的一个生动缩影。

  绝境求生为何饿着肚子也要种树,因为——

  树林就是“命根子”

  海雀村绿色发展的“传奇开篇”,是把种树当成“命根子”。

  海雀村的文朝荣精神陈列馆里,生动再现“饿着肚子向荒山开战”的那段燃情岁月。

  展柜里,一份采写于1985年5月底、题为《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新华社内参影印件,让人不堪回首当年:“在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

  内参送达中南海,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立即批示,要求贵州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批示激起“千层浪”。随即,贵州省委派出工作组调运粮食“救急”,并组织力量对贫困山区“问疾把脉”。由此衍生了一场反贫困试验: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海雀村因此被称为毕节试验区发祥地。

  批示激发“奋进力量”。当年,四十出头的村支书文朝荣,满怀感动和责任担当,率领全村彝族、苗族同胞,从绿化荒山开始,轰轰烈烈地向贫困宣战。

贵州毕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海雀村的绿色经)(2)

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刘义鹏 冯相清 摄)

  “那是1986年初春,春节才刚刚开始,老支书便迫不及待地动员我们上山种树。刚开始没有得到一致响应,有人说,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种树?”60岁的村民王兴才回忆:“当时老支书给我们念起‘绿色经’,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树林是我们生存的‘命根子’!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我们不能老是眼巴巴等着政府发救济粮。”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护林队长王光德“闪出”那些年月的种树场面:“老支书带领大家背着洋芋上山当午饭;老支书把老伴凑给女儿坐月子吃的鸡蛋煮给大家‘打牙祭’;除夕那天,全村男劳动力都在山上种树,老支书把自己的过年鸡杀了分给大家吃……”

  使出愚公移山劲,誓叫荒山换新颜。经过三个冬春的艰苦奋战,海雀村所有荒山基本实现绿化,陡坡地全部退耕还林,为建设秀美山川走进绿色发展跨出可喜的第一步。

  靠山吃山为何舍不得砍树,因为——

  生态就是“生蛋鸡”

  1.34万亩森林面积,绝大多数是成材树木,这是海雀村如今厚实的“绿色家底”。据有关专家估算,这些林木价值上亿元,人均超过10万元。

  “按照当年种树的打算,待树木成材了,通过间伐卖钱,日子就会好起来。但老支书后来改变了想法,他生前一再交代,要看管好树木,不能砍树卖树,才对得起党中央和各级的关心帮助。”王光德说。

  建成“绿色银行”却成了“不动产”,那就只有想办法“生出利息”。

  2014年初春,年逾古稀的村支书文朝荣因病辞世。按照上级安排和乡亲们意愿,文正友接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决战脱贫攻坚战斗已在全国打响,贵州全省上下更是雷厉风行。如何响应党中央和省委号召,让乡亲们日子过得更巴适,文正友和村两委班子“磨够脑筋”。

  海雀村平均海拔2300多米,地势高寒,土地贫瘠,多年来依靠科技种粮,吃饭问题已经解决了,但钱袋子却是干瘪的。“不能砍树就让树木‘下蛋’。就像一只母鸡,杀了只能吃一顿,如果养来生蛋,那就天天有蛋吃。”文正友豁然开朗,这就是用好脱贫政策搞好绿色发展,让青山成为“下蛋鸡”。

贵州毕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海雀村的绿色经)(3)

美丽村庄青山作屏(李学友 摄)

  松果是海雀村享受到的“第一枚金蛋”。

  “当年种下的华山松已经陆续进入盛果期。每间隔一年,我们就能采收松果,不少人家有上千元收入,多的人家有五六千元,全村隔年的松果总收入有10多万元。”王光德说。

  变特色资源为富民财富,是海雀村绿色发展的着力点。

  为了用好生态资源优势,海雀村探索种植魔芋、天麻、食用菌等林下经济;依靠苗族群众的刺绣绝活,海雀村建起了民族服饰加工厂;依托文朝荣精神陈列馆的品牌效应,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产业带就业,增收门路宽。

  走进村民马正安家,生活用具已经全部电器化,当年“4口人只有3个碗”的艰难日子已藏进岁月深处。依靠国储林项目、护林员工资、林业碳票、发展养殖业,马正安一家两口年收入超过4万元。

  35岁的王光敏,十多年前嫁过来时只有一间土坯房,现在修起小楼,开起了民宿,交通工具经历了摩托车、农用车、越野车的更替。据王光敏介绍,通过乡村旅游分红、搞洗车服务、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务工等,她和丈夫的年收入超过8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依靠郁郁葱葱的海雀林场,海雀村不断得到政策“滋补”:退耕还林、护林员工资、学校软硬件提质升级、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海雀村仅国储林项目就收入400多万元,户均1.7万多元,最多的人家有10多万元。今年,全省第一张集体林的林业碳票落地海雀村,价值104万元,全村229户群众户均增收4500多元。

  三代人为何矢志不移守护“感恩林”,因为——

  “绿色经”就是“传家宝”

  从森林覆盖率不足5%到77%;从人均可支配收入33元到18633元;从出行脚沾泥到半数人家轿车代步;从没有一个初中生到走出十多个大学生……经过37年的艰苦奋斗,海雀村用苦干实干书写了蝶变涅槃的“发展传奇”。

  “这得益于几代中央领导的关怀,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得益于老一辈海雀人的精神榜样,我们后辈要跟着前辈学,一代接着一代干。”海雀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文均福说。

  随着年岁的增长,年近六十的文正友感到带领海雀村群众发展力不从心。2021年11月7日,经过投票选举,文正友的侄子文均福担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接过接力棒,文均福心里沉甸甸的。他默默地问自己:爷爷带领乡亲们种下了万亩林海,让乡亲们吃饱饭;叔叔带领乡亲们决战贫困,让乡亲们实现同步小康;而我,将怎么带领海雀村更加兴旺?

贵州毕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海雀村的绿色经)(4)

守护青山,文均福与王光德(右)正在巡林(周阳 摄)

  无数次站在广场上爷爷文朝荣的铜像前,顺着爷爷坚定的目光,眺望巍巍青山,文均福筑牢理想信念:这是一片“感恩林”,“绿色经”就是“传家宝”,一定要带领年轻一代守护好、发展好。

  青春作伴好扬帆,同心添柴炉火旺。

  九零后苗族女青年朱跃花,是海雀村第一个女大学生。从小,老支书文朝荣就鼓励她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走出大山。2017年,朱跃花大学毕业后返回了家乡经营民族服饰,带动10多户人家增收。“苗族刺绣是我们的传统绝活,我主修的美术专业刚好派上用场。”已经成为村委会副主任的朱跃花说。

  34岁的朱达有外出打工多年后,返乡做起了护林员。“守好我们的绿水青山,我也有一份责任。”朱达有说。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青山常在碧水长流。37年来,海雀村从绿化荒山开始,走出绿色发展决胜贫困之路,不仅建成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而且为保护乌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毕节试验区秀美山川发挥了“蝴蝶效应”。

  【短评】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乌蒙深处高高的海雀山上,海雀人以不向贫困弯腰的志气,以饿着肚子也要种树的干劲,历经三代人37年的接续奋斗,让荒山秃岭变成苍山如海,让巍巍青山“化绿为金”,把“不宜人居之地”变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园,让“苦甲天下”的地方蝶变成富裕文明的图景,书写了绝境涅槃的“发展传奇”。

  海雀村的沧桑巨变,是贵州“感恩奋进”的优异答卷。党中央殷殷关怀,各级各部门倾力帮扶,让海雀村焕发斗志。海雀村决战贫困绿色发展的实际行动,是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迈进乡村振兴新征程的一个生动缩影。

  海雀村的沧桑巨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财富。海雀村面对“经济贫困、生态恶化”的生存怪圈,在决战贫困中把生态建设摆在优先位置,把树林当成“命根子”、让生态成为“生蛋鸡”、将“绿色经”视为“传家宝”,最终实现了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相得益彰,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贵州生态建设和保护乌江生态屏障作出了典型示范,为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奏出了美妙音符。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莹 谢朝政 周阳 冯相清

编辑 胡岚

二审 施昱凌

三审 闵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