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厚积薄发这个成语的理解,源于三十多年前一家地市级报纸汪宗敬编辑的教诲,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厚积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

对于厚积薄发这个成语的理解,源于三十多年前一家地市级报纸汪宗敬编辑的教诲。

1986年上半年,我作为江南某部一名入伍时间不长的战士,根据部队安排进入该报学习。汪老师当时是这家报纸政文部的文艺编辑组组长。他见我写稿出手很快,但质量不高,就不厌其烦地指点我说:厚积薄发,没有深厚的积累,要想写好文章,是不现实的,写稿子尤其是文艺性稿子,必须大量地、充分地积蓄,然后才能喷薄而出。

在汪老师和另外一位编辑的指点下,这家报纸曾在专版头条刊发过我写的短篇小说,也曾刊发过我写的诗歌和文艺短评。而厚积薄发这个理含自那时起,深深地植根于我的脑海,融入了我日后的工作、学习于生活。

写作是一门艺术。对于艺术,必须孜孜不倦的学习。按照汪老师的教诲,我自费报名参加了新闻刊大、文学函授、影视评论写作班,利用业余时间向书本学习,并有幸被浙江《文学青年》和《解放军报》评选为优秀学员。在此基础上,我又自费订阅《新闻战线》(人民日报社主办)《中国记者》(新华通讯社主办)这些国家顶级核心新闻业务刊物,并在这些刊物发表过一些自己的见解。对此,新华通讯社数次给我寄来原社长郭超人、总编辑南振中亲自签名的贺年名信片。为进一步提高写作本领,经过组织和领导批准,我又先后到部队驻地市级党报、省级党报和《火箭兵报》《解放军报》等报纸实习,面对面拜师学艺,并得以结识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高级编辑费修竹等一个又一个的老师。

有了写作知识和技巧的积累,还需要工作与生活知识与经验的沉淀。当兵之前,我担任过乡村医生,担任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翻山越岭给乡亲们看病,走村窜户帮助家乡人们嫁接良桑、科技育秧;在部队工作二十多年,我从最基层连队一级一级进入到总部机关,在六七个连队、十来个处室,担任过坑道作业员、炊事员、报道员、文书、班长、参谋、干事、助理、副处长、处长,部队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几大部门,都有过我的身影、流过我的汗水;转业到地方工作以来,从事信访工作,从事依法行政工作,从事监督执法工作,从事安全生产工作,从事扫黑除恶工作。干的相对多了,见的相对多了,知道了解的就相对多了,可供写作的素材也就相对多了。说一件简单但又真实的事情,我2013年离开卫生信访工作岗位,但现在仍随随便便就能列举出上百名信访人员的姓名。

三天不练手生。写作这件事,不写就没有作,多写有多作。在军队工作期间,无论是在基层连队,还是在总部机关,无论是担任义务兵还是担任参谋干事助理,一有时间,我就写点。发现有新闻素材,就写新闻稿件,感觉到可以写成一篇言论,就写成言论,有时候觉得自己写的某一篇作品值得他人借鉴,就撰写写作体会,有时候发现某一问题可能演变成倾向性问题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加以研究解决,就写调查研究报告文章。由此,鸡生蛋,蛋生鸡,稿子越写越多,越写越快。前两年,朋友推荐我认识了一位大诗人,他见我写了不少的打油诗,说现在写现代诗容易发表,劝我写点现代散文诗。我想这也是提高自己的一个方面,一早一晚,两三年间就千把余首。写得多了,发表的就多了,二三十年下来,数千篇文章不知不觉地刊登在报刊电台。《人民日报》这样的大报,曾用大半个版来刊发我写的通讯,新华社内参,曾将我写的文章,直接报送中央政治局。六七十本军地优秀新闻作品、优秀散文作品、优秀科研论文奖状、证书,摆满了书柜。

厚积薄发,不止于写作,更多的是工作。工作才是我的主业。制定下发公文,督导检查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这是我的本份。记得我在原第二炮兵某部司令部机关工作时,宣传部门负责同志建议让我专门从事宣传工作,组织部门负责同志提出让我专心致志从从事组织工作,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同志申请让我以后就负责行政管理了事,但都被主要领导否决。这位主要领导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不仅他们说的这几项工作你都要干好,还得兼任部党委的学习秘书。身为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把领导要求做的事情、做到、做好是天职。

当然,或许这正是我干得多点而后来每次调整工作岗位就不怎么怯场的原因。2008年11月20日,作为一名军队转业干部,我上午到北京市卫生局报到,下午就去接待窗口同信访人员打交道。三四年下来,国家卫生部和北京市,十多次推广我们做好卫生信访工作的经验。理所当然,“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十佳办信员”、“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和嘉奖、三等功等一项项荣誉,接踵而来。

厚积方能薄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是清明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为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的通知》,表达全国人民对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哀悼。我坚守在岗位上,匆匆写下此作,算是一名学生,对早已离开人世的汪宗敬老师的缅怀与追思吧。

作者:王开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