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提出部署培育现代休闲观念、保障旅游休闲时间、优化旅游休闲空间等10项重点任务。其中,“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的表述引发热议。
近年来,每逢岁末年初,新一年的法定节假日安排都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因为它直接关乎百姓的出行计划和安排。回顾历史,可以明显看到我国的节假日设立是一个动态调整、持续优化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定年节假日为7天;1999年增至10天;2007年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端午、中秋和除夕设为法定节假日,在弘扬传统文化之余,更加丰富了假日格局。节假日是服务于时代和民众的,这必然要求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民众的多元需求不断优化。
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为11天,从全球来看,处于中等水平,甚至还要超过部分发达国家。现在再次提出优化,也是有着现实反馈的。比如近些年,延长春节假期这一中国人最重要节日的呼声颇高,今年和去年的全国两会上,都有人大代表建议,将春节法定假期延长至10天左右。
相较于只有少数行业才能拥有的寒暑假,春节、“五一”和“十一”假期更具普适性,也因此成为大众旅游休闲的重要节点。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三个假期的景象往往是“路上看车,景区看人”。在有限的时间选择里集中出行,不仅造成旅游资源挤兑,也使得游客出行成本过高,旅游体验欠佳。
此外,前挪后凑的长假调休,也备受争议。不少网友表示,调休之后连续上七天班感觉很累,生活节奏被打乱。一项媒体调查显示,在“短假无调休”“长假有调休”和“都行”三个选项中,近80%的网友选择了“短假无调休”。“做五休二”经过世界各地长期检验而形成,依然是相对符合现代人作息规律和身心健康的。
即使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现行休假制度也有优化空间。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占据GDP超过一半的第三产业,将成为未来拉动就业、促进经济内循环的重要产业,而民众的度假需求将在文化、经济发展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更多的假期是对民众和经济都有利的安排。
“休闲是文明的基础”,设立节假日,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加科学合理的节假日制度,不仅能够刺激消费,也能够让人们在充分休整后,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学习和工作,提高效率。
眼下,在行业有呼吁、专家有建议、民众有心声的语境下,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有必要尽早提上议事日程。这需要相关部门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建言献策、集思广益。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李晶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