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地区,“嘚瑟”这个词使用得很普遍,它的广泛流传,大约是得益于影视剧和喜剧小品,确切地说,是东北的影视剧和喜剧小品。皆因如此,人们普遍认为“嘚瑟”忒土,土得掉渣,登不得大雅之堂。

有人说,“嘚瑟”的本音可能是“抖擞”。抖擞确实有“显示、显摆”的义项,譬如,我的母亲就说过:“天都冷了也不多穿点儿,你就抖擞吧,年轻时不注意,到老了就找上了!”我的母亲不识字,并不知道自己说的抖擞是哪两个字,那不过是祖辈传下来的话。

抖擞的首选义项是奋发、振奋,是褒义的;嘚瑟则是纯牌儿的贬义。一个词,忽而褒义、忽而贬义、“小大由之”,虽然不乏实例,终究不是很周正的。

有说,“嘚瑟”可能是某个少数民族或外国语言的音译,却谁都找不出源头来。

我认为,“嘚瑟”的出身非但不土,且颇为高贵雅致,其出身就是大雅之堂。

“嘚瑟”的本音当是“蹀躞”(diexie),蹀躞指的是古时的一种多功能腰带,称为蹀躞带,简称蹀躞。据报,2013年扬州隋炀帝墓葬中已有蹀躞实物出土,这表明,至少在隋朝时即已有了蹀躞。在东北辽金时期贵族的墓葬中,也发现过蹀躞。在隋唐之后的史料中,也有关于蹀躞的记载,这说明,蹀躞有过堪称显赫的地位;但它不是普通百姓普遍使用的东西,而是皇上、贵族使用的高雅的饰物。

那么,高雅的蹀躞怎么会与贬义的“嘚瑟”刮连上的呢?

先看看蹀躞的读音dié xiè,是不是觉得很像是嘴巴不甚利落的“秃舌子”的“嘚瑟”发音?没错,这应该是“蹀躞”的“走音”。

可是,蹀躞原本是名词,即便再“嘚瑟”,又怎么能嘚瑟成动词了呢?这不得不再从蹀躞的功能说起。

前边说了,蹀躞是多功能腰带,它的多功能在于不仅仅是束腰,且可以悬挂多种随身物件,譬如水壶、钱包、扇子、香囊、刀、剑、乐器、箭袋、笔、墨、纸、砚等。

噼里啪啦带这么些东西,不啻移动式office,走路定然是不方便的,更是无法跑步,只可小步快走,于是“蹀躞”腰带逐渐被弃用。但“蹀躞”这个词尚在,且频繁见诸典籍之中,渐渐地演变为“小步快走状”的形容词。京剧《徐策跑城》就是这状态。“小步快走状”当然不似走T台那般赏心悦目,倒是给人不庄重、不正派的感觉。见过蹦蹦戏里保媒拉纤儿的陈快腿吗,就如那种拧巴拧巴的贱不喽嗖的样子;还有,如戏台上的“急急风”,慌慌张张的样子。“蹀躞”成为“穷显摆、不庄重”的贬义词。

“蹀躞”很早就流行于山东、河北、京津以及南方一些地方,闯关东大潮时期传至东北;于流行当中出现“走音”,变成了现今颇为流行的“嘚瑟”或叠用的“嘚嘚瑟瑟”。

再说说“蹀躞”这俩字,如果不加注拼音,恐怕没几个人能认得出来;即使认出来,不查词典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就注定了它被挤出口语语汇的命运。但它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倒成为古代词语的“活化石”,这就是当今鲜活鲜活地“嘚瑟”。

当然,以上不过是我的一家之言,望高人指正。

对于嘚瑟的人怎么形容(说说嘚瑟这个词)(1)

对于嘚瑟的人怎么形容(说说嘚瑟这个词)(2)

对于嘚瑟的人怎么形容(说说嘚瑟这个词)(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