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的故事新编(另类读故事守株待兔)(1)

脑洞:不想吃肉的农夫不是好猎手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又是宋国的农夫,继不会种地的《揠苗助长》之后,又为中华文化宝库贡献了懒惰顽固的《守株待兔》,全天下的黑锅都可以轻松被甩到宋国农夫头上,他们要感谢的是宋襄公——一个不合时宜却执着于争霸的国家领导。

我妈曾经把兔子肉和猪肉一起炖煮,特别好吃。兔子身上几乎没有肥肉,紧致的肌肉吸收了猪肉的鲜美,同时保留了富有弹性的口感,每次想起来都会让我食指大动。所以,我大概可以理解宋国的农夫为什么吃过一次兔子肉以后,就再也不想种地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主流的观点是:脱贫致富的目标本无可厚非,问题出在是否选对了方法。想要吃饭就要种地,想要吃兔子就要捕猎。兔子撞在树上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农夫却把它当成了必然途径。饿死之前的农夫大概会埋怨树,树也大概只能想:怪我咯?

树没错,兔子也没错,这个锅只能农夫自己背了。

守株待兔的故事新编(另类读故事守株待兔)(2)

某地出现了一个人中了,卖出的投注站第一时间会打出红色的宣传横幅,自然会招徕很多也想一夜暴富的新老顾客。我们总是认为“喜气”或“运气”这种事儿是可以分享的,别人遇到好事的时候,你赶上去来个亲密接触,好像下一次就会轮到自己走运了。互联网时代,这种“沾沾喜气”的事儿变成了真真切切的“热度”,可以被“蹭”,可以产生新的价值。

喜气也好,热度也罢,何尝不是把我们守住的那棵树?

守株待兔的故事新编(另类读故事守株待兔)(3)

据说,某企业招聘高管的条件之一是“35岁以下,实现财务自由。”

在一个不自由的时代谈自由,大概只有财务自由最让人垂涎三尺了。35岁之前就能实现财务自由,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对于大部分以此为理想的人来说,应该是过着躺着花钱的生活。实现不了的才叫理想,实现了的才叫生活。

闷声发大财的时代,真正的财务自由者们早已瞄准了下一块蛋糕,定下了又一个“小目标”。而天天嚷嚷着想要财务自由的,却被戏称为“社畜”,苦苦挣扎在“996”或“007”的工作中。

“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农业社会中,春种秋收是生产的定律,以至于用“春秋”来指代一年的时光。错过了一个时节,付出的代价是全年的收成。自从某企业爆出按年龄裁员的消息之后,“35”就成了职场中一个最为敏感的数字。从大学毕业到职场鸡肋,不过短短的十几年,有的人已经早早实现了财富的积累,不停地迎接新的挑战;有的人却挣扎在失业的边缘,被贷款和育儿压得透不过气来。同一片天空,却有不同的众生相,大家各自抱着自己的树,上演着一幕幕魔幻而又现实的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的故事新编(另类读故事守株待兔)(4)

“小目标”不是一碗鸡汤,而是一盆冷水。

农夫并不想饿死,但是他也不想再回去过吃糠咽菜的日子,兔子肉是吃过一次就想一直吃下去的美味。只是,他没有看到自己先天的缺陷——不会打猎,也没有发下自己先天的特长——会种地。守着一棵曾经撞死过兔子的树,和去卖出过一等奖的站投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对于农夫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好好磨练种地技能,争取秋收时多打粮食,用多余的粮食换钱去买肉吃。比起坐在树下乘凉等兔子来,这个过程显然更漫长,但是也更现实,至少不用担心饿死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