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一部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是恩格斯于1886年写成,书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者哲学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书中详细的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

路德维希费尔巴的唯心主义表现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和唯心)(1)

在这部经典中,恩格斯对全部哲学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近代哲学历史进行了全面总结,第一次对于哲学基本问题,即哲学的派别、立场和党性问题做了明确的阐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任何一个从事哲学研究的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决定着哲学人的哲学派别和哲学选择,决定着他们对于哲学问题解决前提和基础。

恩格斯指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也就是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集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 ”第二,两者有没有同一性,“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形式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第一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个问题直接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路德维希费尔巴的唯心主义表现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和唯心)(2)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于第一个问题,派别的划分,由于对于世界是什么的不同回答,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把哲学家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精神、意识、思维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那就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反之,认为物质第一性,那就是唯物主义哲学者“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不同的哲学家也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立场。绝大多数的哲学者,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类的思维可是正确认识整个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就连费尔巴哈都说过“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

但是, 也有少数哲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最著名的就是康德和休谟,他们否认人的认识能力,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恩格斯也指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在不同程度上批判过不可知论,但由于他们各自哲学的局限和缺乏科学的时间观点,因而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能够对不可知论进行彻底批判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实践观点的存在,既唯物又辩证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所以可以彻底驳倒不可知论。

恩格斯认为,对不可知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末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路德维希费尔巴的唯心主义表现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和唯心)(3)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不仅捋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在19世纪80年代,唯物主义正面临大变革,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者,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他们本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唯物,可是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甚至,某些人把对于理想的追求这种心理谋划过程,都当作是唯物主义,“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

因此,必须捍卫唯物主义,这样的重任自然落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肩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恩格斯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论述终于还了数千年的唯物和唯心之分的本来意义,因为纷繁复杂、观点各异的哲学发展史梳理出了一个清晰鲜明的依据和线索。

路德维希费尔巴的唯心主义表现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和唯心)(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