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发展历程及经历(世界范围扬琴艺术的发展如何)(1)

文 | 李玲玲 张文禄

纵观世界文明文化交流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是在不断交流、吸收、衍变、融汇中发展起来的。

扬琴,在中国又称“洋琴”“蝴蝶琴”“扇面琴”等,而在欧洲和西亚、南亚地区又被称为“辛巴龙”(Kimbalom)、“德西玛”(Dulcimer)、“桑图尔”(Santur)等。世界各国虽然称呼不同,但共通的演奏方式、相似的乐器形制等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三大体系。历经数百年发展,1991年金秋,来自欧、亚、美洲二十多个国家的数十位当代杰出的扬琴专家、学者,风云际会于匈牙利佩奇市,完成了世界扬琴史上前无古人的壮举:召开首届世界扬琴大会并成立了国际扬琴学会。2019年,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在中国举办,此次盛会为我们打开了全面了解中国扬琴以及世界扬琴发展之门户,为我们全方位了解中国和世界扬琴发展现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今年是世界扬琴大会在匈牙利举办30周年。30年来,世界范围扬琴艺术的发展如何?特别是作为世界扬琴三大体系之一的中国扬琴发展状况如何?它在世界扬琴体系中地位、作用、影响力等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引起了业内专家学者、扬琴从业人员甚至是扬琴爱好者的高度关注。在纪念第一届世界扬琴大会胜利召开3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扬琴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30年发展成就,同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历届世界扬琴大会一瞥

世界扬琴大会自1991年召开第一届大会以来,每两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办一次。首届大会在匈牙利佩奇市召开,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项祖华、教师李玲玲应邀出席。当时参会的各国代表仅有三十余位,大会期间成立了世界扬琴协会。与会者推选出来的三位学会首脑(正、副主席),正好代表当代世界扬琴三大体系:主席由海伦莎·维克多莉娅(匈牙利)代表欧洲扬琴体系,副主席项祖华代表中国扬琴体系,副主席侯赛因·马立克(伊朗)代表西亚、南亚扬琴体系。今天,该协会已发展成拥有代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千余名会员的国际专业协会。

1993年在捷克共和国布尔诺、1995年在捷克布拉迪斯拉发、1997年在白俄罗斯莫吉廖夫、1999年在摩尔多瓦芝士诺、2001年在乌克兰利沃夫、2003年在瑞士阿彭策尔相继召开第二至第七届世界扬琴大会,均在欧洲。

直到2005年,世界扬琴大会暨国际扬琴艺术节首次离开欧洲,在中国北京举办第八届。这是世界扬琴大会第一次在亚洲举行,更是第一次在中国召开,此时的中国扬琴,已经引起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本次大会为期5天,主办方设计和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第九届大会2007年在德国上阿马高举办,2009年移师墨西哥克雷塔罗举办第十届大会,这也是大会第一次在南美洲举办。2011年又回到世界扬琴协会发起地匈牙利,在布达佩斯召开第十一届大会。在此次会议上,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玲玲当选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当选理事。2013年中国台北举办第十二届大会,带动了台湾地区的扬琴事业发展。此后的第十三届、十四届分别在英国马尔文、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举办。

2019年10月26日,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在中国安徽省合肥市举办。其盛况在世界扬琴大会史上是空前的,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扬琴在继承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不断开拓创新,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所起的积极示范作用。正如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大会致辞中所说:“虽然世界各国扬琴形态不尽相同,各美其美,但音乐语言相通,彰显世界文化多彩多姿的精彩与绚丽,美美与共。”大会历时5天,这期间各国扬琴艺术家齐聚一堂,切磋技艺,各展风采,分享世界扬琴艺术的绚丽多姿。

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带来什么?

2019年,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以“大国强音·世界和声”为主题在中国举办。无论是学术理论交流,还是音乐创作和演出,给我们带来无比珍贵的礼物,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值得总结。

开幕式音乐会汇集了我国多位著名作曲家创作、改编的作品,结合丰富的演奏形式,集中展示了中国扬琴艺术发展的成就与辉煌,让世界为之惊叹和震撼。闭幕音乐会则融合了世界各地扬琴的异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扬琴汇聚一堂,尽显多彩的艺术魅力,彰显“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美学理想。

此次盛会国内外艺术家来自匈牙利、英国、美国、伊朗、瑞士、墨西哥、斯洛伐克、韩国、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中国,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共有三十多个音乐艺术院校和团体的扬琴艺术家组队参加,音乐教育家、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乐器制作厂商、扬琴专业学生和爱好者等千余人共襄盛会。其中,我国(含港澳台地区)报名参会人数达634人,国外参会76人,应邀出席开闭幕式的各方面专家、嘉宾和特邀参演员近300人,参与人数为历届之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扬琴大国”的地位和影响。

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除开、闭幕式外,共举办了44场专场音乐会,一个论坛,11场专题讲座、乐器展览等,内容空前丰富。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玲玲主持《中外扬琴对话》主题论坛,邀请国内外10位专家,围绕各国乐器制作、创作教学、演奏技艺等主题,开展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术交流。在11场学术讲座中,世界扬琴协会主席维多利亚·海伦莎(匈牙利)的《辛巴龙的世界》、副主席李玲玲(中国)的《现代扬琴制音类技法及运用》、乔弗利·史密斯(英国)的《演奏技术发展的创新与演化》、尹银花(韩国)的《韩国扬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从各国扬琴发展状况、历史文化、演奏技法、音乐作品、演奏形式等多个视角对世界扬琴艺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世界扬琴乐器展上,来自河北的乐海乐器、北京星海集团的粤华乐器和汕头的粤升乐器代表通过介绍各自产品,让国际扬琴界对我国扬琴乐器发展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展厅还出现多种不同规格的外国扬琴,展示了世界扬琴各具特色的乐器制作工艺,引起与会者高度关注。

为期三天的各国扬琴专场音乐会展演活动是本次大会的突出亮点,世界各国扬琴代表团举办了44场专场音乐会,其中包括外国扬琴专场音乐会16场,国内各省市及港澳台地区音乐会28场。中外扬琴演奏家为观众献上丰富多彩的扬琴音乐饕餮盛宴,展现了世界扬琴百花盛开、璀璨夺目的风格特征。

中方代表团汇集了由中国音乐学院和其他各大专业音乐院校、师范大学以及综合大学共54所院校的教师与学生,他们的演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各个代表队的专场音乐会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演出设计独具匠心,绝大多数演出曲目是专门为参会而精心挑选的新作品或具有团队所在地域风格的乐曲,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我国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特色和多样性。音乐会形式多样,包括独奏、重奏、齐奏、乐队协奏等,其中扬琴重奏、合奏作品数量最多,几乎每个代表团都带来了不同风格和形式的优秀重奏作品,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高度关注,显示出中国扬琴事业的勃勃生机。

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引起了中国新闻网、新华网等十余家新闻媒体以及相关省市媒体的关注,对大会进行了跟踪报道并进行网络直播。据统计,直播观看人数累计90.21万人次,共有包括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韩国、越南、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观众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收看了开、闭幕式,分时最高在线人数达900余人次/分钟,观众评论上千条,影响力巨大。

“管窥”30年来中国扬琴艺术发展

出席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的人们都感到心潮澎湃,表示令人“永生难忘”,但更多的人们也会关心,自1991年第一届大会以来,30年中国扬琴的发展状况如何?中国扬琴在世界扬琴体系中的作用发生了哪些改变?如果说我们把洋琴进入中国比作事物的“萌芽状态”,这个“萌芽”经过四百余年的孕育,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快速“生长”,建立“雏形”,改革开放后历经十余年“生长壮大”,到20世纪90年代,进入“蓬勃发展、枝繁叶茂”的发展期,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管中窥豹。

一、利器善事,乐器改革从未停步

大家都知道,中国扬琴是从两排码“双七型”“双八型”“双十型”起步的,那时的扬琴“音域窄”“转调不便”。20世纪50年代以张子锐、杨竞明、郑宝恒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扬琴家率先开展乐器改革,研制了三排码扬琴、四排码转调扬琴、律吕式大扬琴等。8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洪圣茂、郭敏清研制了81型十二平均律扬琴,星海音乐学院陈照华研制红旗牌十二平均律扬琴,中央音乐学院桂习礼研制501型扬琴,以及电声扬琴、多功能扬琴等。同时,在“401”基础上改革定型的“402型扬琴”受到了众多扬琴人的欢迎。在此基础上,由中国音乐学院李玲玲教授作为“扬琴优化与研发”项目负责人,设计研发了新一代扬琴产品——蝶梦扬琴。其产品制作精良,音质纯美,是同类乐器中的高端产品。由卞瑜和李玲玲设计研发出的扬琴U字踏板制音器,目前已经在全国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得到推广和运用。制音器作为蝶梦扬琴的标准配置首次推出,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赞誉。近年来出现的高音扬琴、中音扬琴、低音扬琴等不但拓宽了扬琴的表现力、发展了扬琴的表演形式,也为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李玲玲教授近年来研发的蝶梦Mini小扬琴,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扬琴爱好者的青睐,迷你扬琴的出现为学习和普及扬琴提供了很好的路径与实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扬琴的乐改随着扬琴的发展和音乐事业的繁荣,数十年来从未停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摆在扬琴人面前的课题还有很多,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进取。

二、理论指导,教材积累不断突破

第一届世界扬琴大会以来的30年,中国扬琴进入“蓬勃发展、枝繁叶茂”的大发展时期,这在教材、曲谱出版上有充分的体现。

据史料记载,丘鹤俦1919年出版《琴学新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本关于中国扬琴教学法与演奏曲集的专著。年纪稍长一些的扬琴人都知道,1949年后杨竞明《变音扬琴演奏法》(1965,音乐出版社),张正周、魏铁柱《扬琴演奏法》(1976,人民音乐出版社),桂习礼《扬琴演奏法》(1977,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编《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集》(1978,人民音乐出版社),刘琪勤、刘绍勤《扬琴演奏法》(1979,四川人民出版社),张晓峰《扬琴演奏基础》(1979,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音乐家协会编《扬琴曲选(1949—1979)》(1980,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编《扬琴曲集(一)》(1984,人民音乐出版社),张镇田编著《扬琴演奏与练习》(1988,人民音乐出版社)等为数极少的教材和曲谱,成为扬琴学习者的“必修教材”。因为那时有关扬琴的教材、曲谱“少得可怜”,很多人都是靠“手抄”来获得扬琴教材和曲谱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第一届世界扬琴大会后,扬琴的教材和曲谱出版,随着出版印刷业的快速发展也同步发展起来。大量的教材、曲谱、CD、DVD、音乐会实况等出版发行,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第一届世界扬琴大会后出版的教材、曲谱就多达二百余种,其中发行量较大、影响力较广的有项祖华著《扬琴弹奏技艺》(1992年,繁荣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编《扬琴曲集(二)》(1994,人民音乐出版社),洪圣茂、郭敏清编著《少年儿童扬琴教程》(1998,上海音乐出版社),丁言仪编著《青少年学扬琴》(1999,上海音乐出版社),项祖华著《项祖华扬琴作品集》(2000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刘达章著《每日必弹扬琴练习曲》(2001,上海音乐出版社),张文禄主编《中国扬琴教学曲集(附2CD)》(2002,上海教育出版社),李玲玲编著《扬琴演奏基础教程》、《扬琴演奏曲集》(2002,安徽文艺出版社),刘寒力著《刘寒力扬琴作品选》(2002,春风文艺出版社),赵艳芳编著《中国现代专业扬琴教学与研究》(2002,厦门大学出版社),黄河编选《扬琴曲精选与解析》(2004,山东文艺出版社),黄河、刘艮编著《扬琴必学教程》(2007,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211工程建设教材立项项目《扬琴经典曲集(上、下)》(2007,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黄河编),中国音乐学院扬琴教学曲库系列丛书之一《蝶梦飞竹——扬琴重奏、合奏曲集》(2008,现代出版社,李玲玲编著),王文礼编著《世界名曲扬琴曲选》(2009,湖南文艺出版社),李玲玲著《中国扬琴乐器法》(2015,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教材系列《扬琴练习曲》(2017,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牛矾琼作曲),李玲玲编著《扬琴当代音乐作品精选》(2019,五线谱版,上海音乐出版社),刘月宁主编《扬琴获奖新作品曲集》(2020,现代出版社),张文禄编著《扬琴经典旋律75首》(2020,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国音乐学院扬琴教学系列教材《扬琴音乐会作品精选(上、下)》(2020,上海音乐出版社,李玲玲编著),李玲玲、张钰阳编著《扬琴五线谱视奏训练》(2021,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等,不一而足。

除多种多样的教材、曲谱之外,许多演奏家、教育家也出版了很多有关教学、音乐会实况、扬琴作品的CD、DVD音像制品。随着业余音乐考级的热潮,各地还出版了许多扬琴考级教材,丰富了教材形式。众多的扬琴教材、曲谱出版发行,极大地推动了扬琴事业的发展。

三、尊重传统,创作求新求变

杨竞明《变音扬琴演奏法》、中国音协编《扬琴曲选(1949—1979)》等为数极少的教材和曲谱,成为扬琴学习者的“必修教材”,令许多人印象深刻、终生受益、影响至远,其中的许多曲目已成为扬琴曲库中的经典。20世纪90年代后,一方面扬琴专业人士对扬琴艺术的理解更加透彻,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在创作上也不断加大力度,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也加入创作的行列,新作品不断涌现,为业界有口皆碑。以2016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编辑的《华乐大典·扬琴卷》(乐曲篇)为例:编辑委员会查阅了大量文献曲谱资料,精编细作,从1217首各类作品中以无记名投票选出96首作品入选大典,同时书后将所搜集的九百九十余首曲目列出曲名、作者等信息供使用者参阅。虽然难免有“遗珠之憾”,也肯定不是扬琴曲目的全部,但可以说这是近年来扬琴曲谱较为齐全的大规模收集,称之为“曲库”也不为过。可以从“大典”中看出,上世纪90年代后新创作改编的曲目占了相当比重。“大典”出版之后又有许多新作品不断问世,受到扬琴专业师生和演奏家的喜爱。除独奏曲外,90年代以来还推出了越来越多的重奏、合奏,甚至是协奏曲作品,同样令人鼓舞,音乐会舞台和教学曲库呈现出绚烂多姿、百花争艳的良好局面。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上各参演单位多以重奏、合奏形式出现,即是最好例证。

四、注重科研,论文质量精进

据《华乐大典·扬琴卷(文论篇)》统计,编委会共搜集阅读论文一千余篇,经过复审、终审等环节,最终收录67篇,分为历史研究、文化研究、风格研究、技艺研究、创作研究、教学研究、乐改研究等,其中还收录项祖华《扬琴艺术的世纪回眸与展望》、黄河《中国扬琴音乐的创作历程》作为“文论卷”的概论,附录收集了解飞、李玲玲编译的《德西玛琴》一文。这里我们有必要从历史文化、风格技艺、教学科研等角度拣选几篇发表于第一届世界扬琴大会之后、有代表性的论文作例:

在扬琴史料发掘方面,邝晴的论文对丘鹤俦(1880-1942)于1921年出版的第一部广东音乐扬琴专著《琴学新编》的历史价值作了论述。张翠兰从乐器发展史的角度,对清代顾禄《桐桥倚棹录》所记“洋琴”史料进行的考证,对樊彬《问青阁诗集》中的《听陈伶打洋琴歌》诗进行的解读,具有乐器学和音乐文献学的重要价值。徐平心1992年在《乐器》上发表《中外扬琴的比较》一文,将中国扬琴置于世界扬琴的大环境中进行比较。

在演奏技术技巧方面,刘寒力撰文介绍东北扬琴“吟揉滑颤”技巧训练的三步教学法,即第一:理论学习,作品赏析;第二,训练掌握,实习演奏;第三,运用提高,探索创新。在论述扬琴演奏技艺的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势时,项祖华用“左右全能,点线有致,曲直兼济、纵横交织”16字琴诀予以概括,还有学者从扬琴演奏中力的运筹、释放与流动三个方面论述了肩、大臂、小臂、肘关节、手腕、手指等各部位应有的状态。王文礼认为,不少演奏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不能准确地弹奏出每一个音符的原因,除了各种技术动作上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缺乏良好的视觉意识和正确的视觉运用方法,使得视觉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导致击弦不准、音位分辨不确定,甚至引发节奏不准、句子脱节等问题,并发表了自己的研究结果。李玲玲在传统竹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现代扬琴作品中竹法运用的比较分析,将竹法定义为“是扬琴音乐作品演奏中运用琴竹的各种方法和技巧的总称”,阐明竹法运用应适应新时代音乐创作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和提高扬琴演奏艺术的表现力。张文禄以我国目前最有影响的《人民音乐》《中国音乐》《音乐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四种音乐学术期刊上刊登的有关扬琴艺术的学术论文为研究蓝本,对扬琴的理论学术论文进行归纳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扬琴艺术的科研与扬琴艺术的发展不相适应,并提出大力发展科研的呼吁和建议。在教学研究方面,黄河、赵艳方从当代专业扬琴教学体系始建期、过渡期、发展期以及当代专业扬琴教学现状、思考和建议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专业扬琴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限于文论篇幅并未收录,但其中不乏发表于第一届世界扬琴大会后的优秀论文,这些科研论文从某种角度反映了扬琴的理论研究水平,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扬琴科研工作发展。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