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听说武汉,是在七八岁的时候。

我出生在湘南一个小山村。小时候,一个常年“走四方”的漆匠——油漆家具的手艺人,偶尔会来我们村串门干活。有一次,他拿出一张照片向身边的大人小孩炫耀。照片里的他,神气地叉着腰,后面是一座大桥,桥下是江水。我记得,他指着照片说:“这就是武汉长江大桥!”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武汉,第一次从照片里看到长江大桥——记忆有些模糊了,只是感觉那桥很长。

读初中的时候,我从历史课本中读到了武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来,还从电视剧里看到了“汉阳造”步枪。

参加工作后,我出差去过几次武汉,终于对这座城市有了直观体验。第一感觉是武汉城大,“大武汉”真不是吹的,武昌、汉口、汉阳这“三镇”,每个“镇”其实都是规模不小的城市;第二感觉是武汉水多。长江、汉江交汇于此;城区湖泊众多,武汉因此被称为“百湖之城”。水资源丰富的城市,能给人一种灵动的美感。这是我喜欢的。

我印象中的武汉,当然离不开黄鹤楼——那里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意境,还有武大的樱花,东湖的绿道……还有两年前抗击疫情的“武汉保卫战”——风雨过后见彩虹,都点赞武汉“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武汉变迁感悟(记者手记武汉印象)(1)

武汉理工大学陈启宏教授(左一)向刘元林(右一)等人介绍研发项目的情况。澎湃新闻记者 朱远祥 图

这一次,因“峥嵘十年”的报道,我在武汉采访了一星期。我走访了企业、大学、科学城、工业园,去了光谷、车谷,感受了无人驾驶、北斗芯片等高科技带来的惊喜,看到了武汉这些年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变化。

我觉得,武汉的发展是有足够底蕴的。这里的文化、历史无需赘述。这是一座13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这里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厚实的工业制造底子,还有突出的科教人才优势——92所高校、38家中央在汉科研机构、81位两院院士。

武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更是得天独厚。这里是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交通大通道的中心枢纽,东联长三角、西接成渝、南向粤港澳、北望京津冀,位于全国主要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九省通衢”的优势突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十年来,武汉的科技创新成绩斐然,在平台搭建、高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支撑产业发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所以说,武汉的发展是有底蕴和优势的。当然,在全国的战略布局之下,武汉的发展机遇也应运而生: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如今,又一个发展契机来了——国家层面支持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武汉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如,怎么将科教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怎么释放市场活力,怎么让观念更开放、机制更完善、管理更高效?

武汉变迁感悟(记者手记武汉印象)(2)

武汉城区。陈卓 图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一座有雄心的城市。我这次采访的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刘元林,54岁了,工作起来依然激情澎湃。他告诉我,现在比以前坐办公室更充实、更有成就感。通过联络高校和企业促成几个亿的科技成果转化金额,可见他老当益壮的热情和雄心。我相信,他的进取是武汉人民砥砺前行的缩影。

在新的战略机遇面前,武汉市委、市政府目标明确——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发展动力的创新,被摆在“事关全局的核心位置”。

底蕴厚实,机遇已至,雄心勃发。大武汉,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