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草原之秋日牧马图(有刚毅也有情怀)(1)

希拉穆仁大草原

【行走在希拉穆仁大草原》】

作者:军旅作家 唐虎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色和蒙古人的热情粗旷,磁铁般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一直梦想着去草原看看,终于在这个夏天如愿以偿。

我们去的希拉穆仁大草原。身临其境,思如潮水。正如歌中唱道:“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如今回到了草原的怀抱,就让这约定成为永恒。”

希拉穆仁,蒙语意为“黄色的河”,希拉穆仁大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大草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它南迎呼和浩特的暖风,北聆百灵庙的铃声,因清王朝赐名的“普会寺”喇嘛寺屹立河畔,又名召河。

晴空万里,朵朵如絮的白云随车流动。我们乘坐的大巴在柏油公路上疾驶,公路两侧到处是盛开的黄色油菜花和白色的莜麦花,一派田园风光!

下了柏油公路,大巴便驶上了一条颠簸不平的黄土路。渐渐地,车两侧大片大片的绿草地尽收眼底,远处的蒙古包若隐若现。抬眼望去,湛蓝的天空和云彩,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连成了一片,好像伸手就能摘到,蔚为壮观。

七月的草原,芳草依依,香花遍野,迷人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牛、羊、马、驼,一群群,一片片,像朵朵彩云飘荡在蔚蓝色的天空,又像美丽仙女撒下的珍珠、玛瑙,点缀着银链般的希拉穆仁河两岸……

大巴车停在希拉穆仁大草原一个蒙古包群落。一下车,我们就感受到蒙古族最崇高热情的迎客方式---敬献下马酒!美丽的蒙古族姑娘端着斟满醇酒的银碗,唱着悠扬的歌声。年轻的小伙微笑着走过来,为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

当晚,我们就品尝到美味的手扒羊肉。大凡爱旅游的人都有切身感受,旅游过程中吃不好就未免有些扫兴,和南方的旅游城市相比,北方的旅游城市在吃上算是厚道的。在去希拉穆仁草原途中,导游就对我们说,在希拉穆仁草原吃的肯定没法跟市区相比,要大家都准备些自己喜欢吃的小食品或者方便食品。所以,我们在来的路上就买了一些食品和矿泉水。

晚餐后,我们观赏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蒙古族歌舞表演,还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一起,参加了草原之夜篝火晚会。接着,我们在美丽的星空下,燃放烟花炮竹,尽情感受蒙古族的深情与豪放。

我们住的是豪包。豪包,就是豪华的蒙古包。说是豪包,只不过有台电视机,卫生间里有电热水器,能洗到热水澡。

蒙古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公元七世纪前,蒙古人的住房是皮棚。那时有相当多的蒙古人以狩猎谋生,他们把猎获的野兽皮剥下来,覆盖在木头支起的架子上作为住房。到公元八世纪以后,蒙古人逐渐脱离皮棚,住进了毡包。《蒙古秘史》中称“斡鲁格台儿”或称“失勒帖速台格儿”,意思是有天窗的房子和有编壁的房子,都是指蒙古包而言,我国汉文古籍称穹庐、毡帐,也叫帐幕。

蒙古族的住房被称为“蒙古包”是在我国满族和蒙古族接触频繁以后。满语称家为“博”,故满族把蒙古人的房屋称为“蒙古博”,博和包谐音,于是用汉字表达时,取其音和形,写作“蒙古包”。在现代蒙古语,编壁“失勒贴速”为“哈那”一词所取代,“格尔”这个词泛指一切房屋;“斡鲁格”一词则专指蒙古包天窗的毡帘。有趣是,蒙古语称地穴为“斡鲁格”。由此可见,蒙古包是由古代游猎民的皮棚或地窝堡发展而来的。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蒙古包,基本上都是蒙古民族传统住房,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蒙古族对花纹图案的用色也有讲究的,包内摆设的箱子、桌椅和板架等家具,均饰以美丽的民族图案花纹,构图丰满端庄,色彩明快凝练,极富民族特色。譬如,他们喜欢红、色、蓝、白颜色,因为红色象征生活快乐和美满;黄色是金子的颜色,象征爱情、理想和希望;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永恒的安宁,真诚和善良;白色则表示纯洁、平安等等。

夜宿蒙古包,我感到这片辽阔的草原昼夜温差较大,盛夏之夜,也凉爽似秋,真是天然避暑胜地。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就被鼎沸的人声闹醒。原来是游客争先恐后观看美丽壮观的草原日出。他们有披着大衣,有裹着被子的,有抱着毛巾毯的,一个个怀揣期待,遥望天边。太阳像个巨大红盘从地平线上一点一点往上拱,瞬间一跃而出,霞光万丈。顿时,欢呼声四起,游人心动不已,如痴如醉。我赶紧取出相机,拍下这一美好的瞬间。

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骑马,一直让我心驰神往。人骑在马背上,从高处远眺,草原像一幅画,隐隐约约的能听到画中传来马蹄声声。马队有人带领,我们跟着慢悠悠溜达。由于是第一次骑马,刚开始还有些胆怯,扶着马鞍不敢轻举妄动,可过了一会就适应了,而且还一会儿快一会儿慢,节奏把握得比较好。一旁的马倌夸我骑得好,不像汉人,倒像蒙古汉子。

中途休息,我们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好客的主人捧出具有浓郁草原风味的的奶食、肥美的羊肉和爽口的炒米,还有醇香的奶茶……

草原人的胸怀像草原一般宽广!

“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族民歌,红透大江南北。

在一望无际的希拉穆仁草原,我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

导游介绍说,牧人每次经过敖包,都要在敖包上放几块石头。他还要求我们每到一个敖包前,都要按蒙古族习俗顺时针绕包三周,同时心中许愿,并在敖包上添加石块以求心愿得偿。

在蒙古族心目中,敖包象征山神,外出远行,遇敖包必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随手拣石添上。每年农历五月,绿草遍野,燕子北归,本旗蒙古族开始祭敖包活动。牧民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敖包下,用松柏、红柳、五彩花卉将敖包装饰起来,在敖包前摆设奶食品、“阿木苏”、糕点等供品,正面桌上摆放全羊。祭奠仪式由深孚众望的长者主持,主持人亲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献哈达,唱祭歌,并请喇嘛念太平经。此时,漫山遍野前来祭祀的人们跪伏于地,三拜九叩,默祷“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畜兴旺,无灾无病,万事吉利”。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来内蒙,哪能不拜谒昭君墓?在去昭君墓的路上,太阳像个大火球,恨不得榨干人体水分。当我们到了昭君墓,气温骤然变得格外凉爽。导游小姐开玩笑说:“主要是你们心诚,感动美女在天之灵!”

昭君墓,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事实上,这只是昭君的衣冠冢,所以又称“青冢”。

昭君是个传奇人物。王昭君温柔秀丽,柔中带刚;呼韩邪单于威武粗犷,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豪爽气质。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王昭君的故事,都知道这位奇女子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历史上把这四大美女分别比喻成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她们分别指的是谁呢?据考证,“沉鱼”指的是西施,“闭月”代表的是貂蝉,“羞花”暗喻的是杨贵妃,而“落雁”呢,指的就是王昭君,为什么叫“落雁”呢?昭君出塞路途中,遇到远归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惊呆了,忘记了飞翔。于是,从空中掉了下来,因此昭君有了“落雁”的美称。

在我国历史上,出塞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位高身贵的宗教室公主。但是,她们的事迹,绝大多数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相传,昭君死后,汉人和匈奴人都非常悲痛,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裳襟包着土,一包一包地填在她的坟上;由于送葬的人成千上万,络绎不绝,每个人都想多捧几包土寄托自己的哀思,所以到最后竟垒成了一座形似小山的坟墓。

在我国悠久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百姓心目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装满岁月的蒙古长调/苍凉地转身/转不出八百里草原/赶着勒勒车也拾不完/草原遗落的故事。”武警部队青年诗人刘雅青的诗,生动地道出了我对希拉穆仁大草原的真情实感。内蒙之旅,满足了我的心愿:如今回到了草原的怀抱,就让这约定成为永恒。

坝上草原之秋日牧马图(有刚毅也有情怀)(2)

唐虎,军旅作家,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文学作品集《绿色警营唱大风》《军旅岁月》《繁星闪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