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莞家—东莞教育资讯第一平台。点击“教育莞家”蓝字,轻松关注。

还有一周就开学了,东莞全市一年级新生将用上全新的语文课本啦!

先来看看新教材:

东莞哪里有教汉语拼音的(东莞新版语文课本来了)(1)

旧版(左)新版(右)

新版教材可谓大变样,最令人惊讶的是,语文居然先学“天地人”后学“aoe”。

部分家长担忧,这样的变化孩子跟不上。您怎么看,欢迎在文末留言!

究竟先学字有什么好处,而家长又该如何转变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呢?

新版教材有啥变化

第一课“不学拼音先认字”

在新旧教材的目录上就可以体现二者在内容编排上的差别。旧版教材的目录顺序为“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而新版教材的目录顺序为“我上学了”“识字”“汉语拼音”“课文”

东莞哪里有教汉语拼音的(东莞新版语文课本来了)(2)

最大的变化即为“拼音”和“识字”两个学习内容顺序的变化,新教材改为先识字再学拼音。

识字量为旧版教材的3/4

在识字量上,新版教材由原来的400个减少到了300个。新版教材第一单元所学习的40个常用字,也相较于旧版第一单元有所减少。

“新旧教材识字量的减少会减轻孩子刚入学时的学习压力,我认为是一件好事。”学生家长赵先生十分关心新旧教材的变化,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际对比,他认为改版后的教材比之前更好。不过有些家长也担心,由于小学阶段要求的总识字量并没有改变,高年级的识字任务将略有加重。

东莞哪里有教汉语拼音的(东莞新版语文课本来了)(3)

新版教材

新增“大人一起读”亲子内容

在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有像《小兔子乖乖》这样的儿歌,也有像《小松鼠找花生》这样的趣味故事,栏目中还配有学生与父母、爷爷奶奶共读的场景图。此外,新版语文教材语文园地栏目还新增“书写提示”,主要讲解笔画规则。有学校老师认为,新增的“书写提示”栏目在当下社会的环境中很有必要。“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可能学生对书写不那么熟悉,所以就更加需要在书写方面做一个强化。”

另外,新教材在课文篇目的选择上也有一些转变。《小小的船》《四季》《影子》等课文被保留,同时增加了《青蛙写诗》《明天要远足》等儿童诗,读来朗朗上口。

为什么要先识字后学拼音?

据都市快报报道,一位语文教研员说,孩子学语文是母语教育,他们在生活中已经认了很多字了,一年级的识字课可以和他们之前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原先先拼音后识字,很多孩子觉得枯燥,学的时候感受不到拼音的用处。如果先接触汉字,小朋友在学拼音的过程中会觉得拼音是有用的,学好拼音是为了认识更多的汉字。

还有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说:“我刚刚教完的一年级语文,先学拼音再识字,刚进校门的孩子上来就学,压力会比较大,很多孩子有挫败感,家长甚至很焦急。现在让一年级的孩子们先认简单的字,可以让刚入学的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消除他们害怕甚至恐惧心理。我看了一下网上的新教材,字都比较简单,很多小朋友都认识。”

三问新版教材

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副校长谢荣斌认为,新版教材的改版充分考虑到了新入学学生的心理状态,有许多与时俱进的地方。

问:先识字再学拼音,孩子跟得上吗?

谢荣斌表示,先识字再学拼音,这将能够帮助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节奏。“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字,而将拼音这一难点后推,会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业上有一个更自然的过渡。”

问:新教材识字量怎么减少了?

谢荣斌分析,新教材识字量任务的减少,是由于目前小学生学习汉字的渠道多元化。“识字课堂现在已经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把新的字词放到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去认识,课内的识字量就会降低一点,识字量的减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学习的压力,而这并不会影响学生的阅读量和学习的效果。

问:没时间和孩子完成”一起读“怎么办?

除了学习内容上的转变,新教材还体现了学习方法上的变化。“‘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设置,体现了亲子阅读的观念,以期促进家人与小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而对于有些家长比较忙,在亲子阅读上的时间比较难保证这个问题,谢荣斌表示可以把“亲子阅读”的扩展为“泛亲子阅读”,陪伴阅读的对象不一定局限为父母,和朋友、老师共读也是能够增强小学生与他人互动交流能力的方式。

家长怎么破?

新生家长的顾虑相对要多一点,主要是担心拼音还没学,立刻识字有困难。

对此,语文特级老师给家长的建议是:不要刻意教学前孩子认字,但生活中要有认字的意识!

识字办法

不要刻意教认字,和拥有认字意识并不矛盾。爸妈们可以这样做:

陪孩子看半小时动画片,边看动画片边读字幕,读着读着,一些反复出现的字,孩子对照画面,在特定的语境中,自然而然就认识了。

让孩子坐在腿上,拿本书来读故事,让孩子慢慢意识到汉字很神奇,能变出那么多有趣的故事,自然而然跟着爸妈一起念。

去逛超市,小朋友要买蛋卷,可以把不同品牌的蛋卷拿给孩子看,告诉她这个牌子叫什么,那个牌子叫什么……

总之,在生活中多制造特定语境,让孩子多看看,会有意外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