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元朝,是蒙古游牧民族当权的朝代。忽必烈带领的铁骑统一了全国,但他们毕竟是马背上的民族。

他们骨子里没有像中原汉人有着这样那样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社会道德理念。也不会限制诗词戏曲等文化的传播。那时候政府还没有想要控制社会舆论文化的传播。

唐宋以来的诗词,都是在贵族间流传,至少是要在文人间才能传播开。因为唐宋时期文人地位都很高。

而到了元朝,在一群“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草原蛮子的统治下,想让酸溜溜的文人有地位,很难。而且忽必烈建国后,取消科举制度近三十多年。

那在宋金时期的文人,不能靠所学之才报效祖国出人头地。做诗词吧,也没有贵族赏识传播,所以就只能把一脑子的学识创作成杂词。

杂词在和舞蹈表演一融合,就成了杂剧。这样经过演员的公开表演,就能在市场中赚来吃喝的本钱。

也算是带动了落魄文人,勾栏瓦舍里的艺人,以及吹拉弹唱的工匠等人的就业。

而马背上的蒙古族,本就喜好唱跳。 这也就给杂剧推广提供了便利。

这就是,学医出身,又通文墨的关汉卿能出类拔萃的先决条件。

关汉卿出生于金末,祖上行医,所以经济条件不错。而且家族也注重小辈教育,所以在那样一个连年战事不断的时期,他还能受到不错的教育。

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关汉卿能创作出窦娥冤等杂剧)(1)

成年后的他依然随家庭从医 ,但收入实在是太低。饱读诗书又才高八斗的关汉卿,为了有份好收入,就到了元大都。

在元大都,他的才干得到了展示。他不但会写剧本,有时候还能亲自登台,把自己笔下的人物塑造出来。所以他被推崇至主持玉京书会。

关汉卿是长在动荡时期的书生,他看遍了事态炎凉,他拿起笔,把他看到的景象和发自内心的感触,刻画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单刀会里》里的关公等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需要被老百姓接受与流传下来,则需要艺人的演艺。而珠帘秀就是着当时非常出名演员。据说关汉卿的《救风尘》就是为珠帘秀量身定做的。

而关汉卿流传最广,至今还是妇孺皆知的是《窦娥冤》,是“窦娥的血溅白绫,六月飞雪”。

窦娥命苦,三岁上就没了母亲,父亲是穷书生,为了进京赶考的盘缠,就把七岁的闺女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窦娥做蔡家长到17岁,与蔡家儿子成婚,婚后两年丈夫死了。

蔡家只剩窦娥与婆婆相依为命。但窦娥漂亮,当地流氓张驴儿看上窦娥,与父亲两人一起强逼窦娥嫁她,婆婆应了,窦娥不愿,还骂了张驴儿。

结果婆婆病了,想喝羊肚汤,窦娥熬汤,张驴儿偷着下药,想毒死了婆婆,再逼窦娥嫁他,结蔡婆婆好心把汤让给他爹喝点了,然后张驴儿的爹,死了。

张驴儿算计别人,结果毒死了自己爹。气急败坏之下要拿窦娥给父亲赔命。就告到府衙。知府派人抓来窦娥先打,但窦娥不认。

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关汉卿能创作出窦娥冤等杂剧)(2)

知府素知窦娥对婆婆孝顺,抓来蔡婆婆当着窦娥的面殴打,逼迫窦娥认罪。为了婆婆,窦娥认了罪。

窦娥有冤无处伸,就在行刑前向天起誓,自己真的是冤枉的,如果老天知道她冤枉,一就让刀砍下她头时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绫上,二让天降大雪遮盖她的身体,三要楚州大旱三年。

结果她死之后,她发的誓都应验了。只是大旱三年,苦了当地百姓了。

而窦娥的魂魄找到了已经为官的父亲,父亲知道她冤枉,但还是骂她败坏门楣。好在父亲后来还是为她洗清了冤情,但父亲为她洗涮冤情,是为了自己家族的清明,是为了自己的仕途。

艺术作品,有当时的时代背景。但不借古讽今,直接以当朝背景写成的这样的杂曲能流传下来,也得感谢当时政权对文化的宽容。

可以是,是元朝的统治,造就了关汉卿等文人以杂剧为生的门路。而关汉卿等人的杂剧又是后世研究元朝历史的一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