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是有多牛吗(福建人为什么那么牛)(1)

曾巩曾在《道山亭记》中形容福建:山相属无相间,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

福建山脉,好似风卷海浪,连绵起伏,或高耸入云,或垂崖一发,地理位置恶劣。故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自汉代之前,中原王朝素不重视闽地,以为蛮荒。

及至唐高宗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陈元光随父入闽平叛,之后便立足闽地。于垂拱年间,上表朝廷在潮州与泉州之间,再置一州,名为“漳州”。

陈元光在漳州建立了福建历史上第一个书院-----松洲书院,福建文化教育才算初步走向正轨。

福建人是有多牛吗(福建人为什么那么牛)(2)

唐末五代时期,同为固始人的王审知随兄入闽,带着上万中原人民进入福建,并在福建建立“闽国”政权。

在王审知主政福建期间,为了加强福建的文化教育建设,他制定“适龄儿童免费入私塾”的政策,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义务教育。这也为后来福建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两宋时期,福建达到了文化高峰,总共出现近3万名进士和137位宰相,其中7600多名进士与17位宰辅都是福建人。

福建盛产进士的地方分别是:南平、福州、莆田和泉州,这四个地方都是有名的“文献名邦”、“进士之乡”。

其中,莆田是这四个地方之中最具话题性。

在北宋时期,有三位书法造诣非常高的莆田人,分别是:蔡襄、蔡京、蔡卞。

其中,蔡京是北宋著名奸相,其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而蔡襄是蔡京、蔡卞的老师(书法)。

福建人是有多牛吗(福建人为什么那么牛)(3)

莆田人科举最为辉煌的时刻是,发生在南宋绍兴八年的一次科举,这一年的科举进士人数为293人,四分之一是福建籍考生,而这些福建籍的考生之中,大部分又都是莆田人。

在本次的科举中,前三甲还都是福建人。其中,状元和榜眼分别是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探花是福州人陈修。

宋高宗见293名进士中密密麻麻的都是福建人,当下心生疑惑:福建那个穷的叮当响的地方,我大宋朝四分之一的进士怎么都是福建人?

于是,便问状元黄公度:“卿土何奇?”

“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

黄公度毕竟是莆田人,很有经商头脑,一开口便推销起了家乡特产。

宋高宗似乎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整了一下衣袖,看着榜眼陈俊卿,问:“卿土何奇?”

陈俊卿思忖片刻,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宋高宗闻言,面露霁色,显然他对这个回答相当的满意, 笑道:“陈爱卿,本次的状元应该是你啊!”

话毕,宋高宗憋了一眼探花位置上的头发发白的年迈老人,细看之下,想来已是古稀之年。

“卿乃探花陈修否?”

陈修拱手作揖,道:“启禀圣上,臣便是陈修。”

“卿年几何,有几子?”

“臣今年七十有三,尚未婚娶。”

皇帝心中微颤,一般人到这个年纪都儿孙满堂坐享清福,陈修却还未娶妻生子,宋高宗心生怜悯,道:“宫中有一宫女,年仅二十,且生得美若天仙,朕赐予你。”

陈修顿时喜出望外跪谢圣恩。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两宋开始,福建便是进士的高产地,素有“考霸”之称。

福建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如果只靠种田基本不可能脱贫的,只有通过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才能过上幸福的富足的生活。

在宋代之后,元明清三代虽然福建依然是进士大省,但是,进士人数大不如前。

主要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有大量的人通过经商发家致富。当人们发现脱贫致富也可以通过经商来实现的时候,经商的人数也就逐渐增多。

经商越容易赚钱,读书无用论就越盛行,很多人就不再热衷于考功名。

因此,闽商这个形成于宋代商帮,在元明清时期快速的壮大,开始与福建的文化齐头并进。

现如今闽商遍布五湖四海,闽派学者更是各领风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