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有关中科院老院士何祚庥先生的文章,指出老先生可能被新冠病毒激活了。

何祚庥老院士新冠病毒感染痊愈之后,再次重出江湖,祭出宝刀精神抖擞战力爆表的出现在公众面前。

并用他昔日老伙伴北京市东城区公民司马南祭刀,虽小试锋芒但再次扬名立万。不仅让一众不知老人家厉害的90后00后大开眼界,还让这些后生晚辈学会了祚字怎么读,庥字怎么写。

在文章中我也预测到,老先生此番重出江湖,必然会引得江湖上一番新的血雨腥风。

果不其然!公民司马南对于何祚庥老先生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开胃菜而已。

老先生最新的一个目标是华为。

中科院的老院士,氢弹理论开拓者之一,何祚庥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篇小文,没想到这篇小文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谈华为,表面看似乎是为华为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但文章言语不善,毫无任何情面。

在这篇文章中,何祚庥老先生提出了第一理论的重要性,认为要把一件事情办好,必须要把基本原理搞懂搞透。

指出华为并不懂得理论研究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96岁老院士互联网舆论漩涡中冲浪(96岁老院士互联网舆论漩涡中冲浪)(1)

何祚庥互联网发文

何祚庥老院士认为,芯片问题荷兰人是弄清楚了,而华为就不见得真懂得,极大可能是拿来就用。所以荷兰人说,告诉你了,你也不一定真正弄出来。

老院士的文章发表之后,不知道他会有什么心理,是否会像我等轻浮的凡夫俗子一样,期待自己的文章观点引发人们的关注,进而一呼百应好评如潮。

老院士若如此期望的话,就要极大的失望了,因为老院士的观点和文章引发关注倒是有,而至于一呼百应好评如潮,那只能呵呵了。

老院士的这篇文章下面,不好说是差评如潮,但是被大家点赞推到前面的基本都是对老院士持否定意见的评论,甚至不乏强烈的嘲讽之词。

一时之间,老院士深陷互联网舆论漩涡之中。

一位网友批评说,科学家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家,就是因为在某一领域以科学的精神钻的深钻的透,专注专心专业,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领域不关心不妄言,请继续保持这个优良作风。这条评论获得了397赞。

另一网友批评说,要求单独一个企业弄懂一个领域的所有物理原理,并且将10万个零部件都制造出来,都还要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有点难为人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企业能够做到,被美国制裁的华为更做不到。这位网友获得了234赞。

96岁老院士互联网舆论漩涡中冲浪(96岁老院士互联网舆论漩涡中冲浪)(2)

还有网友奉劝到,老科学家曾经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也让人敬佩,退休后如能在提携后人普及知识方面用心也很有意义。建议不易卷入网络纷争,以免浪费时间精力。此评论获得193赞。

也有网友希望,不懂的可以沉默,批判也要有理有据,这条评论获得了168赞。

此外,由于何祚庥老院士在他的这篇篇幅并不大的文章的前面,用了较大的比例阐述了,他和于敏共同研究氢弹理论的一些往事。这种行文方式遭到了一些网友无情的讥讽。

有网友无情的嘲讽说,何院士把和于敏共同研究氢弹理论的事情说出来了,我也就不好隐藏了,摊牌了。我曾经和马云一起培育了淘宝,和马化腾共同推广了QQ和微信,后来的抖音美团滴滴能成长为独角兽,也有着我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决定了,明天就去县政府申请把我写进县志里面。

96岁老院士互联网舆论漩涡中冲浪(96岁老院士互联网舆论漩涡中冲浪)(3)

更有人看不惯老先生的文章,专门发微头条对何祚庥院士的这篇文章进行批判。

比如一位叫刘继兴的头条用户就说,何祚庥此人好发言却不得要领,看过他不少观点,总体上都凸显了5个字,中国人不行。

96岁老院士互联网舆论漩涡中冲浪(96岁老院士互联网舆论漩涡中冲浪)(4)

这位网友指出,台积电是关于光刻机应用的工程技术,荷兰的asm l是关于光刻机制造的工程技术,都不涉及什么基础理论。

刘继兴反问何祚庥,基础理论应该是华为来研究,还是你们中科院来研究呢?

同时刘继兴进一步指出,特别令人反感的是,文中我和于敏共同研究氢弹理论的口气,好像于敏是你助理,中国氢弹叫于敏结构,你何德何能把自己和于敏并列,如此消费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于敏不太好吧?

看到一个中科院的老院士,96岁高龄的老人,在网络上因自身言论被网友口诛笔伐,让我感到不是很舒服。不知道96岁的何祚庥老院士在互联网上如此冲浪,身子骨能不能够吃得消?

但是站在旁观的客观角度,我只能暂时放下何祚庥老院士的身子骨,不得不认为网友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老院士尽管身份高,年纪大,但是并不是就不能够被批评,不管是谁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应该是合乎逻辑,合乎事实,合乎道理。并接受公众的质疑。

不能因为年纪大,资格老,就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何祚庥老院士之前不久,刚刚给公民司马南扣了个口力劳动者的帽子(好在司马南只是动动嘴进行口诛笔伐,没去送快递,不然的话可能会被何老称为脚力劳动者)。

但是何祚庥老院士现在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是更符合他所说的口力劳动者这一形象吗?

我认为何祚庥老先生这短短的一篇小文章,至少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严重问题。

第一,莫名其妙对华为的无端指责。

华为作为我国杰出的民营企业,无论是自身的发展,还是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都是国内企业中屈指可数,甚至可以说某些方面位居首位的。

且华为现在在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着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被美国这样的霸权国家卡脖子,在这种情况之下,华为需要的不是被指责。

对于这样的民族企业民营企业,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就是提供善意的帮助和支持。

而不能假帮助和支持之名,实行恶意的攻击和否定。

何祚庥在文章当中莫名其妙的抬高国外企业贬低华为,对华为进行莫须有的指责,把华为塑造成一个无知的企业形象。何祚庥此举哗众取宠了。

何祚庥曾经批评司马南不应该对民营企业如何如何,那何老先生现在所作所为对待民营企业华为应该吗?

第二,何祚庥对华为的指责毫无逻辑和事实依据。

何祚庥的文章开篇前八个字就是,我没本事不懂芯片。不知道何祚庥老先生是不是进步了,居然能够承认有自己不懂的地方?

何祚庥老院士以前塑造的形象可是,只有别人问不到,没有何祚庥不知道,一度何老被誉为万能科学大师。

没有想到今天何老院士变得如此谦虚,终于能够坦诚自己也有不懂的。96岁还能够再进步,真的是难得的可喜可贺。

不过何老院士进步的还不足够,还应该继续向前几步,比如老院士首先应该先学会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老院士文章的开篇就强调了,以其毕生的工作经验深知,办好一件事情,必须搞懂搞透。

可您连芯片都不懂,更不可能谈到透,如此不懂不透就来谈论华为,又如何能办好指点华为这件事呢?

何老院士自称喜欢老生常谈基本理论工作,那您能不能先搞清楚基本的事实,和基本的逻辑呢?

如果何老院士能多关心关心您所谈论的事情,哪怕多看一看相关的新闻报道,就应该知道,华为就不是一个生产芯片的企业,荷兰的技术优势也不在芯片,而是在芯片的制造机器光刻机。

美国卡脖子,不是卡的华为的脖子,其实质是卡的中国脖子。无论是芯片的生产,还是光刻机的制造,目前就是举全国之力也难以短时间内克服。

在这种现状和局面之下,何老院士把这些基本问题都推给一个民营企业华为,抬高别国贬低自家,强调华为这也没做好,那也没意识到,合乎事实,合乎逻辑,合乎良知吗?

如果华为是一个厨师,他的本分就是研究菜谱研究烹饪手艺努力做好菜,满足人民饮食的需要。

现在华为这个厨师被逼无奈,没有原材料还得自己去养牛养羊养猪,种果种蔬种菜,这已经够难的了,您不可怜他们还指责他们,觉得他们做的还不够?还得让华为这个厨师去研究克隆牛羊猪,研究转基因水果蔬菜水稻?

我实在难以理解身为老院士的何老先生,何以有如此之逻辑和思维?莫非是您年老头脑不再灵光的缘故造成如此?

观看老先生的文章,我觉得老先生终究还是老了。

除了上面有关华为的文字有逻辑问题,前面的大段表述也写的颠三倒四,而且好多文字上的差错。

说写的颠三倒四,是因为文章里有不少让人难以明白理解的地方。

比如前面说自己和于敏共同研究氢弹理论,之后又说了一堆让公众费解的物理学术语,再然后又跑到了大气环流,又说气象又说龙卷风。让人感觉逻辑颇为混乱,不知道他这个逻辑的线条是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较多何老院士文字上的差错令读者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就是本身逻辑没理清,表达错误和失当。

当然这些错误我们也都可以忽略,毕竟老院士老了,我们能够读出他对华为的批评和指责,老先生的目的也达到了。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就是,老院士这大段的笔墨强调的是自己和于敏先生的贡献,这种表达有浓烈的标榜自己的意味,是生怕世人不知,或者是忘记了老院士的丰功伟绩。

但是偏偏老院士的这种标榜,引发了人们的反感和嘲讽。我觉得这一方面,老院士的确是做的不太妥当。

这也就是老院士文章的第三个问题之所在——不应标榜自己贬低他人。

有道是,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不能老了,老了,没有深沉。

我觉得老院士以前对于自身的定位还是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客观守诚的。老院士应该坚持年轻时候的这些美德。

不能老了老了就变了。否则的话会让人认为老院是倚老卖老,会让人认为,因为其他老同志去世,现今没有人压服老院士,也没有多少人知晓过去的事情,老院士就变得狂了。

倘若被人认定为老院士有意篡改历史,老院士的麻烦岂不更大了?

我们来看一看,老院士年轻时对于自己和于敏贡献的评价。

何祚庥当年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他曾和于敏一起工作,但很惭愧的是,自己的物理水平和于敏相比实在是太低了。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难题,全是于敏一个人解决的。

何老院士当年也曾说过:“于敏的工作奠定了氢弹理论的一切基础,包括后来核武器小型化的发展,都建立在于敏的理论基础研究上。”

40多年前,1980年何祚庥当选院士的时候,曾经自嘲的说过:“在原子弹、氢弹的理论物理学家中,有些是贡献较大的人士,如周光召院士、于敏院士等。至于何祚庥却只做了小小的工作。但是,由于我是追随着骏马向前飞跑的一只马尾巴上的‘苍蝇’,也就跟上了时代。”

能够把自己比喻成骏马尾巴上的苍蝇,可见当年何老是多么的谦逊。我们希望何老能够始终如一的保持,当年面对诸多同道和前辈时,这种谦逊的品性。

一个科学家,一个物理学家,他最大的价值只有在他投身科学工作,投身物理专业时,才能够得到最大的体现。

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于敏院士正是如此。

于敏院士把一生都投入到核物理和国家的国防建设当中,取得了巨大辉煌的成就,他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名垂青史,功传万代。

于敏院士的贡献,不仅在我们了解的氢弹研发方面,他的贡献还有很多。

如后来美国研发出中子弹,于敏院士就预测到核垄断将会变成现实。于是他带领团队又加紧研究,在1988年成功研制中子弹。而到了1996年,他们进行完最后一次核试验后,第二天我国就加入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但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为了国防安全,为了保密工作,一辈子为国奉献甘愿埋名隐姓,直到去世后,才获得我国的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

共和国勋章是2016年设立的国家最高荣誉,只授予为国做出巨大贡献和卓越功勋的人,目前只有9人获得。于敏院士2019年1月去世,2019年国庆前夕获奖,是唯一一个以已故身份获奖的人。

于敏院士在荣誉面前一向淡定从容。他生前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奖,一次是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

而和于敏院士相比,何祚庥老院士在以上这几方面的确有诸多差距。

何老总是喜欢抛头露面,总是喜欢提及过去的功劳,现在又喜欢和于敏院士相提并论,也难免引来非议和讥讽。

而且,何祚庥老先生毕业以后,也并没有直接从事相关科研工作,而是在宣传部门工作了数年。成为院士以后,也并未见在相关领域有出色的成就。

当于敏院士致力于中子弹的研发的时候,何祚庥老院士却把精力和时间多耗费在打假等等方面,尽管何老院士以此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和相当的美誉,可谓名利双收,但实属不务正业,大材小用,牛刀宰鸡。

倘若何祚庥院士像于敏院士那样,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在专业领域,相信何老院士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国家和人民也将受到更大的利益。

其实何祚庥老院士年轻的时候还是很有抱负,很有作为的,对于老院士以往的成绩我们不能够抹杀,也不能够随意的嘲讽否定这些成绩。

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一下老院士和对老院士有极大影响的其家族的辉煌过往。

何祚庥出身于晚清显赫的何氏家族。

何氏家族是与晚清名臣李鸿章、孙家鼐、张之洞进退与共的姻亲和同乡。他的高祖之官职,相当于今日之副省长,何老曾经面对镜头畅谈过他的祖先镇压太平天国的功绩。

96岁老院士互联网舆论漩涡中冲浪(96岁老院士互联网舆论漩涡中冲浪)(5)

96岁老院士互联网舆论漩涡中冲浪(96岁老院士互联网舆论漩涡中冲浪)(6)

96岁老院士互联网舆论漩涡中冲浪(96岁老院士互联网舆论漩涡中冲浪)(7)

扬州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这里便是何祚庥先生年少时的故居。

从这何园里走出的杰出人物,并非何祚庥一人。

何祚庥的六伯父、八伯父都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律系博士,是中国法律界海洋学派的奠基人。1924年这对博士兄弟在上海创办了持志大学,后来成为复旦大学的一部分。

孙中山是何祚庥六伯父何世桢的参党介绍人。在何园有一张国共联合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照片。照片上有何世桢和毛泽东。”

何祚庥说自己一生都对马克思主义崇奉,自己选择学物理,也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理想。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扔了两颗原子弹,这给年轻的何祚庥带来了极大的震动,由此他认为物理太重要了!我一定要干这个!

抗战胜利后,青年学子激烈地争论中国将向何处去。在1947年,谁知道共产党会取胜呢?可何祚庥喜欢共产党,一看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北平招生,就急忙从上海交大转学到清华大学物理系。

新中国成立前夕,何祚庥已是清华大学地下党理学院的支部书记。

何祚庥的表姐王承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统计物理学家,我国核同位素分离科学的学术奠基人,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总设计师,被毛泽东誉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回顾老院士的历史及其家族的辉煌,可以见到老先生出身名门望族,有过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我们也相信老先生会努力的不忘初心,不负家门。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希望九十多高龄的何祚庥老院士,如果还有过多的精力,不妨用在专业领域,为我们国家的物理学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何祚庥炮轰司马南类思维令马云出走国外 曾建议拆除故宫炸喜马拉雅

我是坏老爸,欢迎您关注@坏老爸的教诲,关于您转发评论。也欢迎您阅读我的其他文章和作品。版权所有未得允许,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的剽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