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早春的河岸,还是初秋的广场,总会有造型各异的风筝在空中飞舞。这些做工精巧、老少皆宜的玩意儿,千百年来不知承载了多少欢乐,那些欢声笑语被一根根细长而坚韧的风筝线牵引着,随风远播至苍穹之上,而手执风筝线这一头的人们仿佛能听见悠远的回响……

古人的凌虚梦

人类自古以来便怀揣着飞翔之梦,但囿于科技水平,直至现代,航空航天技术方可说趋于成熟。然而,没有先辈们饱含智慧的奇思妙想以及锲而不舍的尝试,遨游天际恐怕只能沦为春秋大梦了——风筝的发明便是众多尝试之一。

灯塔是怎么指引方向的(风筝线的那一头)(1)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查阅典籍,无论正史传记抑或稗官野史有关古人利用风筝航空的记载多少都有些夸张成分,例如《太平御览·工艺部九》引《文士传》记载发明家张衡曾经制作一种木鸟,安插羽毛与翅膀,并在腹中加装某种机器,能飞行数里;《熄灯鹞文》更有张良乘坐韩信制成的大型风筝飞天,高唱楚歌以动摇项羽军心的轶闻流传。

同样为人所知的还有万户飞天的传说,即一位明朝官员万户(据传原名为陶成道,万户为官职名)为实现其航天的终极理想,坐上绑有47支火箭的椅子,手持两只风筝,令其仆从引燃火箭,助推其飞向空中,实现了刹那的飞天梦,却在剧烈爆炸中殒命的故事。万户为探索献身的精神不单令中国人引以为傲,甚至让不少外国科学家赞叹不已,称其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灯塔是怎么指引方向的(风筝线的那一头)(2)

万户飞天想象图:万户坐在绑有若干火箭的椅子上,手持两个大风筝,其仆从帮其点燃火箭

遗憾的是,这个流传着多个版本的故事却经不起推敲,无法在现有史料中为其找到依据,经学者考证,实际上万户的故事源于外国科学杂志的杜撰,以讹传讹后,竟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航天历史故事,有趣的是,有“中国航天之父”美誉的钱学森院士似乎也经其导师王士倬言传,受到这一传说的鼓舞。

或许很多时候,故事的真实性并非最重要的,让听故事的人从中汲取经验、智慧与精神力量才是故事创作的意义所在。故此,即便“万户飞天”欠缺佐证,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仍旧批准接受了将一座月球环形山命名为万户(Wan Hoo)的提案,以纪念这位或许是虚构人物的万户,使后人铭记其勇敢冒险与献身之精神。

如今轻易便能购得的风筝玩具,却正是人类伟大飞天梦想的副产物。

追溯风筝史,《韩非子》中似乎仅有只言片语冷冰冰地记载了墨翟耗时三年制成木鸢,在天空中飞行了一天的事迹;《墨子·鲁问》又有“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一极具奇幻色彩的陈述,或许有人从中联想到中学课本里墨子与鲁班用各自技艺进行沙盘推演攻守城池一事,风筝斗技仿佛是二者“神仙打架”的精彩延续;有人在脑中极力想象着木鸢或木鹊在空中飞几日不下的奇妙光景,思忖这般技艺在古代何以可能;那是否还会有人揣摩他们成功放飞发明之物时的心情呢?我们无从确切得知,但想必其中夹杂着万千激动与喜悦。也许,我们牵着风筝线这一头时所感受到的放风筝的愉悦同千百年前的祖先拽着风筝线奔跑时的欢快大抵是一致的吧。

今人的传承功

让风筝先飞起来固然是最重要的,可要让风筝飞得愈来愈高、愈来愈稳,让风筝从普遍流行的玩具晋升为传统艺术瑰宝,则要仰仗风筝手艺人世世代代的改良与创新了。

如今我国存在的风筝流派众多,诸如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西藏拉萨及广东阳江等地都有代表各自地域特色的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

2006年,多地风筝制作技艺得到国务院的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各流派的风筝手艺人不仅要承担起延续老祖宗技艺的重任,还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璀璨文化的使命。

拿北京风筝艺人举例,代表人物费保龄与孔令民老先生分别为扎燕风筝与曹氏风筝的传承人,其二者颇有渊源,皆与著有《红楼梦》的曹雪芹联系紧密。“曹氏”便源自曹雪芹之姓,读过《红楼梦》便可知曹雪芹不仅在文学方面成就斐然,其在金石、印染、雕饰、绘画、园林、工艺等领域亦颇有研究。

孔令民的父亲孔祥泽曾将自己整理、收藏的《废艺斋集稿》交予吴恩裕教授研究,吴恩裕教授在对《集稿》第二册《南鹞北鸢考工志》残卷手抄稿分析解读后,得出其出自曹雪芹手笔之结论。尽管学界至今对此仍有诸多质疑,但“曹氏风筝”这一流派与叫法却已延续至今,《考工志》中关于风筝扎、糊、绘、放的技艺、彩绘图谱以及通俗易懂的歌诀等亦在北京风筝艺人中世代相传。

孔祥泽与费保龄亦因风筝结缘,一见如故,其共同搜集整理并出版的《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极具艺术价值,其中瘦沙燕(扎燕)风筝的口诀“盈盈笑含樱口闭,脉脉情余比目意。眉心夔纹翠点碧,眸外花颜红润玉”尤为考究。若非曹雪芹本人所作,却倒有几分以假乱真的神似。

灯塔是怎么指引方向的(风筝线的那一头)(3)

《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中的半瘦燕画诀

不过费老的子女们没有选择继续干风筝这行,费老表示理解,因为他清楚这个行当没多少经济效益,故而他收徒的标准则是必须热爱风筝,不以钱财而以工艺为主。他自己做的风筝从来不卖,但他允许徒弟售卖,好去买做新风筝的原材料,他希望把做风筝的手艺原汁原味地向后辈传下去。

灯塔是怎么指引方向的(风筝线的那一头)(4)

费保龄先生和沙燕风筝

然而不仅是风筝,其它一些中国传统“非遗”技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随着那些传统技艺逐渐被遗忘或者逐渐脱离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传统技艺后继无人而导致彻底失传的现象将持续出现。

故此,确实应该对那些深思熟虑后仍愿意研习濒临失传技艺之人致以崇高敬意,因为他们的抉择不仅为延续一项手艺、一个行当献出一份力量,也为弘扬传统文化点燃了星星之火。正如费老的徒弟们无悔于接过师傅手中那一根象征着传承的风筝线,使得华夏广阔的上空增添了几许耀眼的斑斓。

中外的扬名颂

风筝并非我国独有,但国际公认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于风筝何时从我国传自域外则众说纷纭了,诸如唐朝时传至日本,元朝时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将风筝介绍给西方,明朝时荷兰人将风筝带回欧洲等说法令人眼花缭乱又实难考证,但不容置疑的是,中国风筝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过各国游客的瞩目,北京哈氏风筝获得银牌,而天津风筝魏的风筝则荣膺金牌。

灯塔是怎么指引方向的(风筝线的那一头)(5)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史料中红线部分标出:天津长清斋风筝十一件

然而,即便可能令人失望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指出,根据时任代表团团长陈琪回国后撰写的《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实际上此博览会设置了甲、乙、丙、丁、戊、己共六等奖项,分别对应着一等大奖章、二等荣誉勋章、三等金牌、四等银牌、五等铜牌及六等荣誉奖(无奖牌),中国展品共获奖章1218枚,为各国参展国之最。

诚然,风筝获金牌的含金量或许会有所缩水,但魏元泰与哈长英先生倾注心力所制作的精美风筝自此名扬海外亦是不争事实。

举世闻名的潍坊国际风筝节之创办与美国西雅图市风筝协会主席大卫·切克列有不解之缘。

1983年,他在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时被几十只应邀参加表演的潍坊风筝吸引了目光,更是为50米长的龙头蜈蚣风筝所震撼,于是会后专程订购一批潍坊风筝回国,数月后,其再度来华时表达了想在家乡西雅图举办一场国际风筝会的想法,特邀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组建风筝队参加。

时任研究所所长孙立荣灵机一动,提出将风筝会迁至潍坊举办,大卫原本严词拒绝,奈何拗不过,又不想风筝会缺少潍坊风筝的风采,故而最终妥协,让潍坊先举办一届,若办得好则继续办——而这一办,就是三十七个年头。

灯塔是怎么指引方向的(风筝线的那一头)(6)

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式

祖辈们所传承的扎实的风筝制作技艺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潍坊风筝在风筝会上备受国外友人的赞誉,中国风筝手艺人世代流传的精湛手艺为潍坊争取到了这个闻名中外的机会,无愧于“世界风筝都”之美誉,中国风筝精良的制作技艺也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

灯塔是怎么指引方向的(风筝线的那一头)(7)

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现场照片

让中国风筝艺术扬名的,不单是风筝本身的质量以及文化上的宣传,更深层的原因是风筝手艺人始终如一地专注这一技艺而生发的底蕴;让风筝制作技艺闻名的,不仅是手艺人的熟能生巧与坚持不懈,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匠人精神赋予了中国风筝璀璨无比的灵魂。愿铭记那些牵着风筝线那一头的人。


谨以此文纪念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费保龄先生

(1928.1.30-2021.9.28)

灯塔是怎么指引方向的(风筝线的那一头)(8)

灯塔是怎么指引方向的(风筝线的那一头)(9)

撰稿 李定瑶 廖云骢

调研 廖云骢 李定瑶

封面 程麟飞

排版 简华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