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鸡鸣三国简介(鸡鸣三国一小寺)(1)

中、印、尼三国交界处,喜马拉雅山巍峨耸立,孔雀河潺潺流淌。河边有一个小村叫科迦村,村里有一座寺庙叫科迦寺,属于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

村依寺而建,以寺得名。寺有上千年的历史,寺名源自一段传说。

公元十世纪,古格国王益西沃笃信佛教,选派青年才俊前往印度学习佛法。有些人怕苦怕累半途而废;有些人见异思迁留在他乡;还有些人因身体病灾客死异国。只有仁钦桑布和勒巴西绕两位青年学成回来。

仁钦桑布一心向佛,虔诚修行,多次往返印藏,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成为一代译师。在他的力主之下,古格王国修建了一批佛教寺院。

那时候,常有西天僧人云游藏地。一次,几个印度行脚僧来到古格王国弘扬佛法,他们给国王留下一大包银子。

国王请教仁钦大师,该如何处置这些银子。大师说,此乃财神瞻巴拉所赐,不能据为己有,应该行善积德,造福民众。

国王就用这些银子,请来尼泊尔工匠,在普兰境内打造了一尊高大威严,而又慈眉善目的文殊菩萨。

佛像由仁钦桑布大师亲自加持开光,而后运往王城。途中,搬运佛像的人们隐约听到文殊菩萨念念有词:“科迦,科迦”。

国王和信众喜出望外,就在菩萨开金口的地方修建了寺庙,取名“科迦”,藏语意思就是“定居、家园”,并将这尊文殊菩萨供奉于此。

菩萨真是慧眼神明,选了一块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

府谷鸡鸣三国简介(鸡鸣三国一小寺)(2)

西藏的大部分寺庙都是建在山顶,或者山坡高处,科迦寺不同一般,建在两山间的平地上,这反映出阿里早期寺庙选址受印度影响较大。

由于寺庙位于孔雀河岸边,为防止洪水危害,古格王朝扎西德赞执政时,当地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修建了防洪堤坝,既是保护寺庙,也是保护村庄,开了古格王国筑堤拦水之先河。

后来历世古格王及其后裔陆续添帛佛像、经籍、供器,维修或建造殿堂,科迦寺文物日渐丰富、盛名远播。

从县城出发,顺着孔雀河的流向,沿边境公路前行不多远就进入山区。翻过一座小山,进入开阔的河谷地段,建造于缓坡之上的科迦村赫然出现在眼前。白色的碉楼民居错落有致,红色的寺庙坐落于村中,分外显眼。

科迦寺因其历史久远、建筑独特,很早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翻过远处的雪山,斜射在寺内高高的经杆顶部时,寺门就会打开,喇嘛们开始一天的功课。

走进科迦寺大门,正面看到的祖拉康殿,侧面是觉康殿。殿前矗立着高大的经杆,觉康殿堂周围设有金黄色转经筒。

从寺门到两殿门前的小广场,常用于寺庙进行宗教活动和村民举办各类庆典。

府谷鸡鸣三国简介(鸡鸣三国一小寺)(3)

觉康殿由廊院和殿身两部分组成,像是一个更小的寺院。

廊院格局很小,仅有三五米见方,两侧回廊,供着金刚持和马头明王像,中间有巴掌大的空地,围成一个小院。

殿前上方有凸出的屋檐,檐上设置跪姿金色双鹿,相向凝视,正对着中间的法轮。

觉康殿内摆放着木制矮榻,是僧人诵经之处,两侧有十几根立柱,立柱与边墙间树立着直通屋顶的书柜,摆满各类经书。

殿内供有三尊佛,都是立像,戴冠,通身饰金。正中是文殊菩萨,右侧是观音菩萨,左侧是金刚持菩萨。

佛像两侧的扇面墙上绘有壁画,因时间久远,加之香火熏染已经很模糊了,看不清画的是什么内容。

佛像后侧有狭窄而漆黑的暗道,通过暗道后,有楼梯可登上二楼。

二楼的房间大致呈天井式布局,中间是露天庭院,四周是厢房,以走廊相连。这里是听经、辩经的场所,还有一处露天台阶可以直通殿后。

觉康殿外墙涂的是红色赫石颜料,顶部装饰有边玛草。边玛草是一种灌木,人们把它来砍下来扎成捆,代替砖石砌墙,这是藏族群众的发明。

边玛墙乃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寺院、佛堂和重要人物的居所才能用这种材料和技法。

府谷鸡鸣三国简介(鸡鸣三国一小寺)(4)

赭红色的边玛墙与寺院围墙内侧的白色相衬,格调和谐,增添了一丝庄严。

正面的祖拉康殿,体量较觉康殿更为高大,由多座殿堂和生活用房组合而成。

殿内遗存的门柱、壁画还能看出早期建筑的痕迹,但由于后期维修改造较多,它反而不如觉康殿那样古朴自然。

祖拉康殿内空间较大,是主要的聚会、诵经场所。最具文物价值的是殿门。出于保护目的,现已镶上玻璃保护罩,但还是可以看出,门框、门楣雕刻精美,构造复杂,花草、兽鸟、佛像、人物故事甚是逼真。

这显然是出自印度或尼泊尔工匠之手,从结构造型上看,存留着印度早期佛教建筑的痕迹,是极其珍贵的建筑艺术品。

千年前,也就是藏传佛教的后弘期,吐蕃王朝灭亡、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兴盛,许多僧众赴印度、尼泊尔留学,三地僧侣、工匠、信徒往来频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发展,也繁荣了文化艺术。

府谷鸡鸣三国简介(鸡鸣三国一小寺)(5)

殿内大经堂的柱子上挂有古老的唐卡,还有狮子、老虎、牦牛、巨莽等标本,还有一个矮小的人体标本。从衣着和形象看,可能是当年的农奴。

这些巨兽的标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阿里地区过去的自然环境应该较好,否则怎么能有如此巨大的猛兽。

殿内四面墙上绘有壁画,题材多为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罗汉等传教弘法的场面。

科迦寺内有不少宝物,据说镇寺之宝是一尊金质度母像,古格王朝时期的遗物。许多大人物来到科迦寺都想目睹真容,笔者也曾有这样的心愿,但始终没有实现。

听说这尊佛像曾经被盗,流失到尼泊尔,几经周折才回到科迦寺,因此将其奉为圣物,平时不敢供于台前,只能锁在保险柜中,遇有重大活动才请出来,焚香点灯,顶礼膜拜。

千年沧桑,过眼烟云。科迦寺在小山沟里千百年默默无闻。阿里地区解放后,科迦寺逐渐为外界所知,成为藏北的名寺,来此旅行朝拜的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科迦寺的规模和声望日趋隆盛,应该说得益于两任住持。

老住持是科迦村人,一位普普通通、本本份份的喇嘛。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人蛊惑群众到科迦寺搞破坏。为保护文物,老住持将一批重要物什藏匿起来,越过边境进入尼泊尔。

在那里,他一边种地,一边修习佛法,不论生活多么艰难,从未出卖过一件文物。

府谷鸡鸣三国简介(鸡鸣三国一小寺)(6)

改革开放以后,宗教政策调整,老住持毅然回到家乡,将这些文物完璧归赵,重新收藏于科迦寺。

老住持去世后,新住持接任。新住持多方努力,为科迦寺争取到可观的布施善款和保护资金,对这座千年古寺全面修缮保护。

功德圆满之际,新住持脱去僧袍。后来见到他的人,说他像一位斯文的学者。

科迦寺属于藏传佛教萨迦派。在四大教派中,黄教格鲁派影响力最大,花教萨迦派相对弱。

萨迦派并不是一开始就弱小,它也曾创造过辉煌。

萨迦派创始于十一世纪,主寺是日喀则的萨迦寺,寺院所在山地周边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思为白土。

寺院围墙上涂有象征“三怙主”文殊、观音和金刚持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花教在形成教派体系、扩大宗教影响过程中,最著名人物是萨迦四祖萨班(萨迦班智达)和萨迦五祖八思巴。

1247年,蒙古军队打通河西走廊,准备进军青藏高原。为了避免战争对百姓的伤害,萨班四处活动,说服各地首领,向蒙古军低头。

在凉州,萨班拜见了蒙古军的首领阔端(蒙古大汗窝阔台次子),会商了西藏的归属问题。之后,萨班联络西藏各路势力归顺蒙古。

萨班去世后,八思巴成为元朝的高级官员,受到元世祖忽必烈恩宠,封为国师,萨迦派因此成为元朝在西藏统治的代表。

这也奠定了元朝对西藏地方行使行政管理的基础,西藏从此正式纳入中央管辖,并且开启了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此时,是萨迦派势力最为强盛之际。

府谷鸡鸣三国简介(鸡鸣三国一小寺)(7)

十四世纪中叶,萨迦派分裂成细脱、仁钦岗、拉康、都却4个支系,各领属民、土地。分裂导致了衰落,萨迦派在西藏的掌权地位被噶举派取代。

明成祖时,萨迦首领贡噶扎西虽被封为大乘法王,但萨迦派仅存留萨迦寺附近一小片领地。

明朝中期,萨迦派再次走向分裂,其他3个支系传承断绝,都却支系则分为彭措颇章和卓玛颇章两房,颇章就是大师的宫殿。这两支延续至今。

在科迦村,寺庙已融入村民的生活,有时候分不清寺里活动是宗教仪轨,还是民俗习惯。

科迦村有一个独具风情的节日——男人节,每年藏历二月十一至十五日。

节前,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操办集资,规定好每家所要提供的米面、酥油、肉类和柴草数量。

府谷鸡鸣三国简介(鸡鸣三国一小寺)(8)

过节当天,年满18岁的男人都可以享受皇帝般待遇,什么也不用干,他们只是聚集在科迦寺的小广场,喝酒吃肉看戏,妇女儿童只能站着围观。

每家轮流派出女人为男人们倒酒上菜,直至过完节。节期一过,则一切恢复正常,该种地的种地,该放牧的放牧。

小小的科迦寺,坐落在偏远的小山村,为什么千年不倒,而且越来越兴旺,不得不说,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它的传承。什么精神呢?“为民生计”的精神。

府谷鸡鸣三国简介(鸡鸣三国一小寺)(9)

当年的班萨,以六十六岁高龄出藏,为整个藏地百姓的活路,放弃部族分歧,统一民众信念,终将西藏带上和平之路。

几十年前,科迦寺老住持以身护宝,牺牲自我,保全寺院,为的也是让科迦寺永远保佑科迦人。

归根结底,寺庙的传承不是靠金钱,不是靠名气,而是靠信仰和修行。一代一代有信仰又真修实修的人,才是寺庙常盛不衰的根本。修行,最重要恐怕不是礼佛诵经,而是普度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