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长安大戏院有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本来是传统老戏《四郎探母》,当晚的演出却集中了来自全国南北的优秀青年演员:大连京剧院余派老生凌珂扮演杨延辉、北京京剧院程派青衣郭玮扮演铁镜公主、重庆京剧院尚派旦角周利扮演萧太后、国家京剧院叶派小生张兵扮演杨宗保、陕西京剧院李派老旦杨伟兰扮演佘太君。这一堂人可谓当下中青年京剧演员之佼佼者,被人称为“南北青春组合版”。当晚的演出大获成功,叫好声不绝。但也有不少观众遗憾地说:可惜这样的演出不多,平日里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出戏,《四郎探母》《红鬃烈马》《龙凤呈祥》……再缺少好角,观众就不来了。

此言不谬,昔日京剧班社讲究半个月演出戏码不翻头(重复),当下更要出戏、出人,观众方有新鲜感,不会引起审美疲劳。然而,如何才能出新戏?原创剧目需要大量时间,一个大的剧院团,一年也只能产生三四个原创新戏,圈内人称为“平地抠饼”。因此,演出市场的繁荣还需要大量的改编、移植和恢复传统剧目这个“铁三角”。

京剧一千多出传统剧目,为改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另外,还有众多的地方戏剧目同样可供选择。然而编剧和导演绝对不能犯懒,一定要下大力气去“改”!要怎么改呢?请让笔者试举几例来说明。

四郎探母戏曲京剧(这次的传统老戏四郎探母)(1)

《野猪林》

改编传统老戏

1950年,新中国实验京剧团的翁偶虹、王颉竹将传统老戏《完璧归赵》《渑池赴会》《廉颇负荆》连缀起来,增加中间流畅的过场戏,并将最后的《廉颇负荆》作为重点,突出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宽容大度的品质,深挖老将廉颇知错认错、悔恨交加的心理,最后达成文武大员以国事为重、团结一致的结局。改编以后,该剧易名为《将相和》,爱国主题鲜明深刻,且经过李少春、袁世海的精湛演出,更提升该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改编者还考虑到文武并重,又安排了一场赵将李牧与秦国兵将的大开打,还让老将廉颇也上场厮杀,耍几下漂亮的刀下场。此剧一经演出,立刻风靡全国,京剧班社、院团纷纷演出。除上述两位艺术家的演出外,笔者还曾欣赏过谭富英与裘盛戎、奚啸伯与于鸣奎、李万春与景荣庆等艺术家演出过此戏。《将相和》改编者不辞辛劳,按各位艺术家擅长的不同演唱辙口又做了微调,使之同而不同、各有特色。因此,这出成功的改编戏,七十多年依然不衰。

四郎探母戏曲京剧(这次的传统老戏四郎探母)(2)

《将相和》

另一出改编好戏则是《野猪林》。该剧是李少春在剧作家翁偶虹的协助下,将杨小楼、清逸居士(溥绪)据《水浒传》等资料编成的《山神庙》加以改编而成的,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只因美貌妻子被顶头上司高俅之侄看中,从而家破人亡、愤而复仇的故事搬上舞台。上世纪40年代末,李少春、袁世海、叶盛章、杜近芳等几位艺术家在上海天蟾戏院首演《野猪林》。该剧跌宕曲折,前文后武,生、净、旦、丑行当俱全,充分发挥李少春等艺术家的精湛技艺。演出一炮而红,后又经李少春多次修改,并在1962年拍成戏曲电影。剧作家高文澜应邀在林冲手刃奸党前添写了一大段唱词:“大雪飘,扑人面……”唱词壮怀激烈、情景交融,谱写成[反二黄]唱腔后,音韵铿锵、悲愤难抑,为该剧平添了大好文章。此剧之后风靡全国,屡屡上演,备受欢迎。

还有一出人所皆知的改编好戏《赵氏孤儿》。1960年,北京京剧院的编剧王雁在传统老戏《搜孤救孤》基础上,参考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以及秦腔、汉剧的同名剧目,重新编写了这一经典故事。剧中增加了赵盾桃园谏君,闹朝扑犬,程婴乔装入宫,救出孤儿等情节。老情节“法场”基本保留,又增加了诸多充满悬疑的情节:魏绛回朝,鞭打程婴道出真情,并让他绘图说破,从而使孤儿明白始末,最终诛杀奸臣屠岸贾,十五载沉冤终于得报等。全剧主线鲜明突出,并无旁枝侧出,一气呵成。尤其当时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四大头牌,强强联合参加演出,从而达到“戏保人、人保戏”的最高境界。这出改编戏,不论是昔日还是当下,只要有好演员,是最有上座率的剧目。

移植其他剧种

京剧舞台上,根据其他剧种移植的好戏,也和改编戏一样数不胜数。1960年,中国京剧院(即今天的国家京剧院)看中了扬剧《百岁挂帅》,戏虽好,但提升的空间很大,范钧宏、吕瑞明将该剧的“寿堂”变“灵堂”的这一场,加强由喜转悲的突变,戏剧性一下就加强了。后面又添了“探谷”,有佘太君、穆桂英唱、做、念、武、舞并重的场面,不但突出了宋、辽的敌我矛盾和朝廷中的忠奸斗争,且大大增强了观众的审美享受。该剧由当时中国京剧院四团王晶华、杨秋玲、孙岳等主演,首演便好评如潮,真正红了、火了。

还有一个几乎所有宗梅派的旦角演员都会学习和演出的,这就是梅派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其实这是一出移植戏。1959年,梅兰芳大师看了河南豫剧名家马金凤演唱的豫剧《穆桂英挂帅》,被剧中穆桂英那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染,也被剧中佘太君、寇准这些朝中忠良为国为民的高贵品质所震动。剧中的穆桂英53岁,尚为保国安民披挂上阵,梅大师深感自己虽已花甲之年,也要和穆桂英一样,为热爱的京剧事业再尽微薄之力。于是他请编剧们移植了该剧。在穆桂英决定挂帅那一场,梅大师不顾年迈,又念又唱。特别是为了展现穆桂英复杂内心冲突,梅大师又化用了武生的身段动作,充分展示了这位巾帼英雄的心理和行为逻辑,使该剧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四郎探母戏曲京剧(这次的传统老戏四郎探母)(3)

《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挂帅》还有强大的生命力,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程派艺术家李佩红对该剧爱不释手。从2009年直到2022年,她请笔者与白云明、杨乃林等三次改编《穆桂英挂帅》:内容上,淡化佘太君、穆桂英对朝廷冷落功臣的不满;突出这祖孙二人以国家、百姓为重的家国情怀;艺术上既充分展示程派演唱艺术的特色,还表现出自己曾宗刀马旦那举手投足的霸气!几次大修改,使该剧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2022年,该剧改名为《穆桂英再挂帅》,同样在全国的演出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结语

要改编好剧本,首先要深入研究推上舞台的剧目,无论思想内容、人物塑造及舞台呈现,都要深挖内核,淘汰劣项,发扬亮点。改编出来的该剧,不应是非驴非马、看不出来自何方的原剧,而是根源有自、画龙点睛、焕然一新的新剧。改编者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剧作中独特的创新点。这种发现更应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史联系起来,由此虽是传统戏老戏新编,却充满着现实意义及时代精神,起到和原创新剧同样的效果。

此外,京剧舞台上,还有许多可以恢复、却近乎绝响的传统老戏。特别是有绝活绝技的剧目,随着擅演这些戏码的老艺术家的老病,逐渐淡出舞台,应该尽早抢救恢复。但改编者应当考虑这些剧目少有流传的原因,因病施药,弥补缺点,提高主旨,从而使一大批这样的“平原”剧目成为“高原”。改编剧作又不需要大制作,可以省去一大笔资金。例如前段时间中国戏曲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们,恢复了很少演出的老生、武生好戏《磐河战》。这些剧目的重新登上舞台,正为京剧舞台增添了光彩!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张永和

流程编辑:u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