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前线客户端

有错误不一定都是坏事(逆耳的不一定都是忠言)(1)

常言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倒过来,逆耳的不一定都是忠言,而苦口的也并非都是良药。智慧的人能够正确对待批评、欢迎批评。批评简单来说,有建设性的,也有非建设性的。极端的情况是,一些人站在敌对势力一面,抱着不良动机进行所谓的“批评”。这种批评某种意义上可以换个词儿,叫做“攻击”。

建设性的批评和不怀善意的攻击,区别在哪里呢?从现象上看两者似乎一样,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批评和攻击也是如此。从根本上,两者的动机大不同。批评者的态度本质上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和被批评者在根本的方向和大的目标上有一致之处,批评是为了让被批评者变得更完美。当他批评被批评者的时候,内心是为被批评者的过错而感到惋惜和痛心的。

而攻击则不是,借用老祖宗一句话叫做“鬼魅喜人过”。他在那里义愤填膺振振有词地批评,对于批评者所犯的过错并没有惋惜和痛心之情,内心里是幸灾乐祸的,实际上他是想借机生事,置被批评者于死地或者被动之地。建设性的批评者,既关注被批评者的成绩,也关注被批评者的不足,而攻击的人,兴奋点只在人家的缺点和不足上。积极的批评者通常是就事论事,有多大事儿就说多大,既不把小事儿夸大,也不把大事缩小。而攻击者常常不是这样,因为要借机生事,他攻击的目标,常常不满足于具体的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的过错和不足,他要借助一件事、一个人,把矛头引向对国家、制度、体制乃至对政党、主义、道路的质疑抨击上。

这种特殊的批评,不管我们欢迎不欢迎、喜欢不喜欢,它天天就在那里存在着,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呢?首先要客观面对、硬着头皮听。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读一点儿“坏书”,并非一点好处没有。听一听恶意攻击者的批评,也可以让我们更清醒。同时也提醒我们这个社会并非万事大吉。其次,对于其错误,该批评就得批评。他一刺刀扎过来,你也得一刺刀回过去。这叫做“来而不往非礼也”。也有人说,如果我们足够强大自信,难道还在乎这一两个恶意批评者吗?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问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既然我们这么强大,为什么不能容忍一两个自由化分子的观点呢?刘先生回答说:你看我满面红光挺健壮的,但是你让我吃一个苍蝇,我也不干。是的,有几个恶意的攻击者的确不能把我们怎么样,他们天天在抹黑、在污蔑、在攻击,地球照样旋转,太阳照样升起,昆仑依然高耸,大江依然东去。但对于这种思想病毒,不旗帜鲜明地反对,也是会造成传染的。

坦率地说,思想问题只能用思想的办法来解决,虽然有的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办法来解决的,但也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人身攻击,甚至于像有的人说的,剥夺他吃饭的权利。当然,如果他触犯了国家法律,那是另外一回事。

对于建设性批评和攻击的鉴别,要格外谨慎。有的建设性批评者,火气也很大,但只要动机是好的,也要宽容。对于攻击者的识别,不仅要分析其观点,也要看其立场、动机、效果,更要看其一贯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其错误观点,大可不必为了博得宽宏大量、自信民主的美誉而吞下一只苍蝇。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让人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是最好不过的事。

作者:祁金利, 中共北京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编辑:丁兆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