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岩层的厚度
1 真厚度(h):岩层顶、底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2 铅直厚度(hg):岩层顶、底面之间的铅直距离。同一岩层,只要产状不变,在任何方向的剖面上铅直厚度是不变的。h=hgcosα
3 水平厚度(hf):岩层顶、底面之间的水平距离。h=hfsinα
4 视厚度和视水平厚度:在与岩层走向斜交的剖面上,岩层顶、底面与剖面的交线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岩层的真厚度,称为视厚度;水平距离也大于水平厚度,称为视水平厚度。
5 残存厚度:岩层遭受了剥蚀,现在所见到的是岩层的残余部分,由地面某点至岩层底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称为残存厚度。
二、岩层的埋藏深度:
由地面某点至地下某岩层顶面的铅直距离,称为该岩层在地面某点的埋藏深度。
1、埋藏深度为地面某点与其在地下某岩层顶面上的铅直对应点的标高差。
2、埋藏深度为该岩层顶面上的铅直对应点以上各岩层铅直厚度的总和。
三、岩层露头和露头线 的概念
1、岩层露头:指岩层裸露地表、未被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的部分。
2、露头线:岩层露头和第四系在地表的分界线,称为基岩出露线或第四系界线;岩层与地面的交线,称为岩层面出露线,即岩层露头线。
1 暴露地区:掩盖面积不超过20%,填图,钻探
2 半暴露地区:
掩盖面积占全区的20%-50%,基本同暴露地区,加以坑探
3 半掩盖地区:
掩盖面积50%-80%,利用基岩配合槽探进行地质填图,掩盖地区使用浅钻加探井加以揭露,条件允许时,可以通过物探寻找煤层露头追踪地层界限等
4 掩盖地区:
掩盖面积占全区的80%以上,主要是物探和钻探相结合。
四、岩层露头线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岩层露头线的形态是指岩层露头线在地面和地质图上的弯曲的形态。影响岩层露头线形态的因素有岩层产状和地形。
1 水平岩层
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海拔标高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岩层。水平岩层露头线的形态仅取决于地形起伏情况
特点:
①岩层露头线和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叠
②在岩层最高处呈斑点状;最老岩层在最底处,呈之字形或锯齿状,中间呈环状 或之字状(图2-22)
2、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是指倾向和倾角基本一致的一套岩层,是变形岩层和构造中最基本的一种。
2 “V”字形法则(单斜岩层露头线形态):
倾斜岩层在地表的出露界线或地质界线,常以一定规律展布:穿越沟谷和山脊的地质界线的平面投影均呈“V”字形,这种规律叫“V”字形法则 。
(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穿越沟谷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指向沟谷上游,即岩层的倾向;穿越山脊处,“V”字形尖端指向下坡,即岩层倾向相反的方向。地质界线的“V”字形弯曲较等高线开阔。即“相反相同”。
(2)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穿越沟谷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指向沟谷下游,即岩层的倾向;山脊处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指向山脊上坡,即岩层倾向相反的方向。岩层倾角越陡,“V”字形越开阔,倾角近于90度时,地质界线近于直线,即“倾大弯反”或者“相同相反”。
(3)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而其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且其“V”字形的弯曲较等高线紧闭。即“倾小弯大”。
注意事项:
1 V字形法则不仅适于倾斜岩层、也适用于比较平整的地质界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
2 倾斜岩层走向和沟谷的走向平行时,不适用。
3 V字形法则对于填绘和阅读分析大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有指导意义,中小比例尺,反应不明显。
三 岩层露头的宽度及其影响因素
1 岩层露头的宽度
岩层露头的宽度,指在垂直岩层走向的方向上,岩层顶底面露头线之间在地面或地质图上的距离。同一岩层在同一地段的露头,地面上的宽度和地图的上的宽度是不同的,后者永远小于或等于前者。
岩层露头宽度是斜线长度,地质图上的宽度是露头宽度的投影。
2 影响岩层露头宽度的因素:
岩层厚度、产状、地面的坡向和坡角。
(1) 当岩层的产状、地面的坡向和坡角不变时,岩层露头的宽度决定于岩层的厚度,岩层厚度越大,宽度越宽。
(2)当岩层厚度不变时,岩层露头宽度决定于岩层的产状,地面的坡向和坡角。
①岩层露头在地面上的宽度永远大于或等于岩层的真厚度。岩层与地面所夹的夹角越小,岩层露头越宽,当岩层与地面垂直时,岩层露头的宽度等于岩层的真厚度。
②岩层在地质图上的宽度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岩层的真厚度。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岩层与地面的所夹的锐角越小,岩层露头越宽。
★其他情况下地面越陡岩层露头越窄,在陡崖处岩层露头宽度等于零,造成岩层缺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