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坛张会玲(渭南文坛张会养)(1)

【作者简介】张会养,临渭作协的会员,热爱文学,酷爱诗歌,用文字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用诗歌陪伴着退休生活!《渭南热点》《渭南文坛》《渭南长寿塬同乡会》特约作者。

渭南文坛张会玲(渭南文坛张会养)(2)

微信公众号搜索:渭南文坛,查看作者更多作品。

渭南文坛张会玲(渭南文坛张会养)(3)

碌碡是过去碾麦子的一种工貝,每每在收麦子季节,总是回忆着那个不起眼,被人们遗忘的碌碡。

碌碡又名碌轴,我们渭南塬上人也叫“碌硾”,从古时候及至农业社到土地包产到户,庄稼人碾打麦子、谷子都离不开它。碌碡形貌若鼓,两端略细,中间鼓起。由花岗岩、石灰岩依其规格放样凿除多余部分,形成柱状母胎,然后进行细部加工。碌碡两侧各凿一窟,镶嵌铁制凹孔,与轴架配套,便于系上牲口或人力拉的蝇子。

渭南文坛张会玲(渭南文坛张会养)(4)

当布谷鸟的叫声叫得非常急促时,麦子也翻起金黄的波浪,村里人便开始平整场面子做碾打麦子的场地。每当这节骨眼,老天再给人间送场雨,最恰当不过了。人们便平整选做场面子的土地——相对平坦、交通便利、大小合适的一块地皮,铲除上面的杂草,再从场角蹬出闲置一年的碌碡,套上轴架,借着刚下过雨土壤湿潮湿潮的当间,开始拉着碌碡碾场面子。有牲口的人家套着牲口省力气,没有牲口的得人拉着碌碡转圈碾平。遇上不好的年景,还要拉水浇湿地土,完成这件事情。

渭南文坛张会玲(渭南文坛张会养)(5)

每年收麦,碌碡的功劳最大,家家都是从碾场面子开始,等碾好场面子麦子也熟透了 ,人们便开启了一年中最忙活“抢收抢种,颗粒归仓”的模式。一般,不超过一礼拜,地里的麦子就割得差不多了,便开始碾麦子。通常是早上将麦子摊在场面上暴晒半日,等到正午太阳正毒时,有牲口的套上碌碡,带着碌碡不停的在麦场转圈,人牵着缰绳,手执鞭子。没有牲口的人家得靠人力拉着碌碡,慢悠悠的在毒日下将麦粒碾出来,这可是一年中最苦的差事。说实话,这是我最怕的一个忙假,绳子将肩膀嘞出一道道血疱 ,还不敢休息,实在疼的不行了,找件旧衣服垫在肩膀上。不但没有一丁点休息时间,还累得半死。碾完麦子还赶紧收场,借着刮风父亲赶紧将碾好的麦子和麦糠分开,拿着木锨扬得老高老高,父亲每扬几下母亲就得拿着扫帚将残留在麦粒上的麦糠扫出,这个程序得花几个小时才能将麦粒扬干净。扬完麦子又得装袋子,一家人忙活完,天也进入暮色。不等割回的麦子变成麦垛,得每天煎熬在用碌碡碾麦子之中,这样的日子得熬半月左右。

渭南文坛张会玲(渭南文坛张会养)(6)

再到后来便有了手扶拖拉机拉,碌碡变的比以前大了,好多是用水泥做的,这样既省力也效率高,比人力高出百倍。慢慢的拖拉机碾场的日子也褪去了,取而代之是脱离机,几家组合在一起,那场景真像一团雾霾,虽省力但非常呛人。随着现代化农业机械快速发展,连在梦里都没有梦见到的收麦子不用碌碡,更无需场面子,人只需拿着袋子在地边装麦子,一袋烟功夫就告别夏收、夏播的机械化时代来临了。

渭南文坛张会玲(渭南文坛张会养)(7)

不得不承认 ,在这个生活节奏快的岁月,现代化机械化务农的时代,真是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既省力有省时,而且年年都是旱涝保收年,碌碡不得不退出人们的视线,让孩子们对碌碡一词没了直观的认知,偶尔在博物馆见到,也不知道是干啥用的,那种拽犁夯耙,绳子勒破肉皮的辛苦,他们更是不可想象的。

渭南文坛张会玲(渭南文坛张会养)(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