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明确表示:宋江确有其人。书里面说:“宋江等啸聚梁山泺时……《宋史》亦云‘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于是自有奇闻异说,生于民间,辗转繁变,以成故事……虽或已有种种书本,而失之简略,或多舛迕……是为后来之大部《水浒传》。”今天的我们了解宋江,似乎正是通过《水浒传》;甚至许多人认为李雪健老师所表演的就是真实的宋江。历史上真的有宋江这个人吗?他的生平经历和《水浒传》能够重合吗?

历史主要矛盾的变化(矛盾重重的历史记载到底暗示了什么)(1)

天魁星呼保义宋江

很显然,在没有发现直接关于宋江历史遗存的时候,我们只能从历史记载中寻找答案。历史书上关于宋江的记载多是只言片语的侧面描写,而历史话本和小说虽然描写详细,但是毕竟不能作为正史来解读;因此宋江这个人在历史上争议颇多。今天我们想要探寻《水浒传》里宋江的“前世”,就不可能在小说和话本里寻找答案。

北宋名臣李若水所写的纪实诗《捕盗偶成》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宋江的第一个文字记录。“去年宋江起山东……杀人纷纷翦草……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1939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则进一步证实了宋江不但确有其人,还确实造了反,至于最后是被官府招安还是失手被擒则还有一定争议。

历史主要矛盾的变化(矛盾重重的历史记载到底暗示了什么)(2)

影视剧中的宋江

《折可存墓志》:“腊贼就擒……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也就是说,方腊起义失败之后宋江才造反的,”不逾月“也就是说,还没得瑟够一个月就被折可存活捉了。

折可存在《宋史》没有传记记载,如果他真的先后平定了方腊和宋江,似乎不应该没有叙述。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白,古代官员去世之后的墓志并非偷摸放进墓里就了事的,而是需要经过官府审核的。虽然古人的墓志也会有一定的春秋笔法,但现代学者研究后认为折可存墓志的记载还是有一定的信度。然而这终究不是正史,似乎还得不到大多数历史学家的认可。

历史主要矛盾的变化(矛盾重重的历史记载到底暗示了什么)(3)

影视剧中的宋江

《宋史·徽宗纪》则记载:“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

《宋史张叔夜传》则记载:“宋江起河朔……叔夜使间者(特务)頕(侦查)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举火焚其舟……禽(抓获)其副贼,江乃降。”(宋江表示:到底是谁打败了我的,赶快站出来。明明是折可存啊,难道我死了两次?)

历史主要矛盾的变化(矛盾重重的历史记载到底暗示了什么)(4)

张书夜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自然不可能详细考证;但是一些日本的历史研究学者认为历史上应该有两个宋江:一个造反后接受了招安,却没有征方腊,最后被折可存或张叔夜打败的反贼;另一个则是宋军里的将领宋江,跟随童贯出征平定了方腊。

史书则往往是一个朝代终结之后,由后来的统治者组织人编撰修订,因为时间跨度大和作者主观情感因素作祟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历史失真现象。至于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或许随着新的考古发现,这个历史之谜最终会被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