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公众号:纪人物

1953年9月18日,住在北京辟才胡同清洁工人刘振东的家中愁云惨淡。

清朝文绣的最终结局(临死对清洁工丈夫说)(1)

辟才胡同

他的妻子心力衰竭,命不久矣。夫妻二人没有孩子,家中十分冷清。

妻子意识到自己马上就要不行了,决定把自己隐藏多年的秘密说出来:“抱歉瞒了你这么久……其实我不是傅玉芳,真实名字叫额尔德特·文绣,曾经是大清宣统帝(溥仪)的皇妃...”

听到这样一句话的刘振东,立刻看向面容憔悴的妻子,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他们成婚已有7年,他只知道妻子是报社的女工,却不知道她竟然还有隐藏身份。

为何文绣隐瞒这么长时间,直至临死才告知丈夫真实身份?她又是如何脱离皇妃这个身份的?一切要从文绣进宫开始说起。

清朝文绣的最终结局(临死对清洁工丈夫说)(2)

傅玉芳原名额尔德特·文绣,出生于1909年12月20日。是满清八旗中的额尔德特蒙古族,属于镶黄旗。当年额尔德特家族跟随多尔衮入关后被分配到北京安定门内定居,家族中世代有人在朝为官。

但是到了文绣父亲这一代却逐渐落魄,屡次科考不中后,文绣父亲英年早逝,从此文绣与母亲蒋氏靠着针线活勉强度日。

蒋氏原是汉族的一个大家闺秀,知书达理,虽然家道中落生活清贫,但是对女儿的教育却从不含糊。

于是8岁的文绣就改名为傅玉芳,被母亲送进了小学读书,文绣是个非常聪明的小女孩,她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连国文、算术等功课都非常好。

平时母亲都是做些绣工换钱,毕竟大户人家的女子,能养活自己的手艺恐怕也就是女工了,晚上文绣下课后就会主动帮母亲做女工,母女几人日子虽然过的艰难,但是却也很有奔头。

傅玉芳接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让她很快便成为了当时的一位女性知识分子。原本长大成人后的傅玉芳仅仅只想过一个普通生活,但是的叔叔却擅自做主,将她的照片交给了溥仪,让她能够有朝一日选上妃子。

清朝文绣的最终结局(临死对清洁工丈夫说)(3)

就在傅玉芳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她被溥仪选为了妃子。她被叔叔带入了宫中,开始接受妃子的训练。

谁曾想,文绣竟然被选为了皇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解释了为什么选中了文绣。

第一,那时候的溥仪还比较小,丑和美的观念并不强烈。所以溥仪在选妃的时候,只是看着文绣比较顺眼。于是就在她的照片上画上了一个圈。

第二,溥仪非常喜欢文绣衣服上的图案。因为一个图案被定格去皇后。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覆灭后的大清王朝到底有多么的落魄,就连选皇后都变得如此的“儿戏”。

然而,中途却杀出个富家女婉容,得到了端康太妃认可。

婉容与文绣一同入宫的,但文绣的家世不及婉容家世强硬,直到1922年3月10日,溥仪才最终做出决定:“候选道轻车都尉荣源之女郭佳氏(郭布罗·婉容)着立为皇后,候选同知端恭之女额尔德特氏(额尔德特·文绣)着封为淑妃。”立后选妃之争至此告一段落。

成为“淑妃”的文绣在1922年11月30日正式入宫,这一年,她不满14岁。

婉容从小就接受西方教育,所以她的思想非常开明,在当时可以说是十分与众不同的女子,一下子就抓住溥仪的心,溥仪对她非常宠爱。

她一心想要一夫一妻,对夹在她和溥仪两人之间的文绣十分看不惯。每次只要溥仪和文绣多说了几句话,婉容就要闹脾气,和溥仪使小性子。

为了让婉容高兴,溥仪便尽量不与文秀见面。溥仪这样的做法,使得文绣根本就没机会和他培养感情。在这偌大的紫禁城,文绣就像个根本不该存在的人一样。

文绣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回到自己居住的长春宫,学习刺绣,或是教宫女认字。后来,溥仪或许是为了防止别人说自己的闲话,专门请人聘请了一个女教师,让她教文绣学习英语。

无事可做的文绣,对这个颇为难得的学习机会非常珍惜,她跟着女教师认真读书,学会了很多有趣的知识。不知不觉,文绣的思想境界越来越高,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变得越来越清楚。

然而,平静的日子很短暂,入宫不到两年,文绣便遇上了冯玉祥的“逼宫事件”。1924年11月,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奉冯玉祥之命,强令溥仪跟他的后妃们,以及宫中所有人全部迁出皇宫。

清朝文绣的最终结局(临死对清洁工丈夫说)(4)

图丨冯玉祥

后来在鹿钟麟的宽容下,溥仪才被允许带走大量藏银,作为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同时,他们平时所穿的衣物也被允许带出宫,在运送的过程中,宫中人将大量的名人字画、金银珠宝、古玩珍品等藏在衣柜中。

然而离宫不过二十多天,冯玉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赶走了,溥仪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做起了重新当上皇帝的美梦。

这时候政客郑孝胥建议溥仪说:“张作霖赳赳武夫不足以谋大事,如果想恢复帝业,就得借助日本人的力量。”虽然当时溥仪对日本有所戒心,但是在郑氏父子的说教下,已经被迷了心窍。

郑孝胥告诉溥仪,日本人都承认他是宣统皇帝,愿意帮助他恢复帝业,溥仪听后非常开心,天真地说:“看来日本对咱大清不坏。”

文绣的确是一位知晓民族大义的巾帼,她苦劝溥仪:“我看历史,日本人在旅顺登陆后,曾将我千千万万的旅顺百姓杀光,这样的国家怎么会有好心眼。皇上可不能轻信郑孝胥的话话啊,否则引狼入室,成了日本人的傀儡,复辟不成,还成了千古罪人。

后来也果真如文绣所言。但此时的溥仪早已被复辟的野心熏昏了头脑,哪里能听下文绣的意见,他抄起鸡毛掸子,狠狠抽在文绣身上,彻底将文绣打入冷宫。

清朝文绣的最终结局(临死对清洁工丈夫说)(5)

溥仪动作很快,在日本政府承诺保障他的生活和安全后,他不仅自己偷偷进了日本驻华公使馆,还要把婉华、溥仪等人都要接过去。

那几年里,他们在郑孝胥和日本人的安排下,先后住过日本驻华公使馆、天津的张园以及静园。溥仪也在一群长辫子的老爷爷吹捧下,积极谋划如何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复辟。且不说到底成效怎样,但溥仪似乎很满意这样安稳舒适的生活。

在到了天津张园之后,文绣依然还是苦口婆心劝说溥仪要悬崖勒马不要继续与日本人合作,由此她受到了溥仪冷落,溥仪故意更加与婉容亲密,随着溥仪与文绣在是否与日本人合作的问题分歧越来越大,溥仪与文绣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后来溥仪索性不再搭理文绣,把她晾在一旁,对她采取了冷暴力行为,随着溥仪对文绣的冷暴力行为,连太监和宫女都开始欺负文绣,此时的文绣已经开始每天以泪洗面。

1930年,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民法典》,无论男女都有权利决定是否离婚。

这天,北洋军阀冯国璋孙媳妇玉芬看望文绣,她了解了文绣在静园里过得不如意,便告诉文绣,这种名存实亡的婚姻就不要再继续下去了,“现在是民国,溥仪只是一个被撵出宫的‘傀儡皇帝’,他也要遵守法律提倡的‘男女平等’。”

清朝文绣的最终结局(临死对清洁工丈夫说)(6)

玉芬理解文绣的难处,再次建议文绣,“找律师,打官司离婚,要赡养费。”

没有爱情,在各种大事小情上受着溥仪和婉容的限制和压制,生性倔强又有了新思想启蒙的文绣终于下定决心和溥仪离婚。

1931年8月25日,文绣得溥仪特例允准,由胞妹文珊陪伴,在太监赵长庆的监护下,乘坐溥仪的汽车去天津市区游逛散心。文绣乘车离开静园后,即指令司机将汽车开往天津民国饭店,下车后住进了37号房间,随即告诉太监赵长庆:“你回去吧,我们就在这儿不走了。告诉皇上,我要去法庭告他,决定和他离婚。”

天啊!妃子要和皇帝离婚!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当溥仪听到这个消息时,不禁勃然大怒。皇上的颜面荡然无存!于是赶紧派出大量的太监和随从前往国民饭店,要求他们挖地三尺也要把文绣找出来。文绣怎么可能真的乖乖地留在原地等着溥仪抓她,早就谋好了退路,赵长庆一离开她们姐妹就离开了饭店,只留下3名律师来应对。溥仪不同意离婚,还多次派遣人来劝返文绣,但是文绣坚决要离婚。

不过,更丢人的事情还在后面。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于是她便一纸诉状告到法院。

清朝文绣的最终结局(临死对清洁工丈夫说)(7)

8月28日,溥仪收到法院的一张传票,内容如下:

“事帝九年,未蒙一幸,备受虐待,不堪忍受,今兹要求离婚,否则唯有相见于法庭。”

经过多次的谈判,溥仪也是没有办法,只能同意了文绣离婚的要求。

1931年10月22日,文绣与溥仪签订了离婚协议书,内容如下:

溥仪一次性支付给文绣5.5万元赡养费

文绣只能带走个人衣物及日用品

离婚后文秀不得再嫁他人,不得做出有损溥仪声誉之事。

清朝文绣的最终结局(临死对清洁工丈夫说)(8)

溥仪虽然被迫同意离婚,但面子还是要维持一下的。在离婚协议签署前的9月13日,他在京津沪三地的报纸上发布了广告:“淑妃擅离行辕,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

至此,“刀妃革命”终于结束,文绣成为史上第一位与皇帝离婚的妃子。

离婚之后,文绣面临着无数遗老遗少的职责,甚至她的哥哥都在报纸上发表公开信,批判文绣的这场离婚:“且慢云逊帝对汝并无虐待之事,即果然虐待,在汝亦应耐死忍受……”

面对这些无端的猜测,傅玉芳只是在报纸中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其内容大致为:

作为清朝的子民就守清朝的法律

作为民国的子民就守民国的法律

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违背任何的法律

也希望自己的哥哥要多学习法律、谨言慎行,不要触犯了民国的法律,肆意诽谤。

在留下了这封公开信之后,傅玉芳就再也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彻底地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了。

离婚后的文绣回到北平,虽然已经重新过着平民生活,但是在宫中的一些生活习惯还保留着,比如每天都要换衣服、每次洗手必须要洗三次,水温还得一次比一次高,于是在拿到溥仪支付的赡养费后,支付了打官司需要的律师费,又请来了四个佣人打理家务,除此之外她的衣食住行也还是小小的奢华,每天就是在家里养花看书,很快所剩无几的赡养费就花光了,于是为了谋生,又恢复了自己的学名傅玉芳,应聘成为了私塾的语文老师。

可是好景不长,她前任大清皇妃的身份还是被人发现了,许多好事者都来采访她,这也打扰了傅玉芳的日常生活,无奈之下,傅玉芳只能选择离开学校。用最后一笔钱买了一宅子隐居起来。

1937年北平沦陷。与日本人为伍的狗腿子们都来敲诈勒索她,导致她的生活又艰难起来。而后她卖房子换地方,干苦力养活自己。

先是糊纸盒,而后也做过泥瓦工,因体力不支而后选择摆烟摊,但叫卖香烟又被揪出了过去的身份,无法再以此为生。

这段时间,她投靠一位叫刘山的熟人,以上这些活计也都是他为其出主意和应对。后来也是在刘山的介绍下,她去报社做了校对员。

文绣扎实的文字功底使其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华北日报社的社长张明纬很是器重文绣,也非常同情文绣。

在他的牵线下,文绣认识了国军少校刘振东。刘振东因为长期在外转战多年,以至于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至今40多岁的刘振东仍然是单身汉一个。在张明纬的撮合下,刘振东与文绣相亲。

在二人见面之后,刘振东便对傅玉芳一见钟情,被她特有的气质深深吸引,傅玉芳也觉得这个男人不像皇宫里的那些男人,很有安全感。刘振东对傅玉芳很好,照顾无微不至,用情专一终于打动了不相信爱情的傅玉芳。便在见面后不久便登记结婚。

清朝文绣的最终结局(临死对清洁工丈夫说)(9)

婚后,刘振东从未问过傅玉芳的身世。

虽然不再是皇妃,但是文绣觉得这才是她想要的婚姻生活,傅玉芳辞掉了工作,开始在家过起了看书画画了安逸生活。夫妻恩爱甜蜜,日子虽然不富裕,但是夫妻同心,也很有奔头。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刘振东在文绣的劝导下,主动交待了自己的历史问题。由于态度积极,人民政府并没有把他关进监狱。1951年,刘振东被分配到北京西城区,做了一名清洁工,文绣跟着丈夫搬到清洁队附近的劈柴胡同居住。

1953年,44岁的文绣因为心肌梗塞病逝。

临终前,她才对丈夫说出自己曾经的身份:“我的真名叫额尔德特·文绣不叫傅玉芳,曾是大清宣统皇帝的皇妃。”

刘振东听后虽然很惊讶,但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不可思议,因为他爱的是文绣的人,而不是她的背景。

文绣去世后,因家中贫穷,刘振东没钱给她置办棺材,最后还是清洁队出钱给她定做了一口薄皮棺材。曾是大清皇妃的文绣,就这样在简陋的棺材中与世长辞。

文绣一辈子连个孩子都没有留下,入葬即为安,如今她葬在哪里,早已经不为人所知了。

文绣的一生精彩而又遗憾,我们似乎总在感叹她的遗憾和她不幸的一生,但是在历史翻腾着的洪流来看她是勇者,她是一个值得我们记住的人,因为她勇敢,因为她清醒,更因为她有中国人的气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