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荆轲歌 / 渡易水歌

佚名【先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咏荆轲

陶渊明【魏晋南北朝】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易水怀古》

贾岛【唐】

荆轲重虚死,节烈书前史。

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

至今易水桥,凉风兮萧萧。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泯。

一句话描述荆轲刺秦王(诗中史荆轲刺秦王)(1)

历史

荆轲刺秦王之事,载于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编辑的《战国策•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又见于之后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战国策》成书(只是不知书名为何)当在秦统一以后,早于《史记》成书。荆轲刺秦王之事,在《战国策》和《史记》中记载基本相同,大至上有质丹亡归、荆卿许诺、将军献首、易水悲歌、图穷匕见几个重要情节。

质丹亡归

题目中“质”,是人质;“丹”指的是燕太了丹。质丹亡归,说的是在秦国做质子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交往中普遍实行“质子”,就是把本国国君的儿子(大多是太子)做为人质交给对方,以相互取信——这是当时诸侯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就曾做为秦质子在赵国生活,秦王嬴政就是生在赵国,长在赵国的。秦王嬴政在少年时期与在赵国作人质燕太子丹是撒尿和泥的玩伴,成了好朋友。嬴政继承秦王王位时,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

燕太子丹怀揣着与故友相逢的喜悦来到秦国,然而,热脸贴上了凉屁股,秦王对燕太子丹很不友好,所以太子丹心生怨恨,于是找个机会偷偷逃回了燕国。太子丹这事做的太下三滥,原因在于太子丹有三个“没认识”,一对自己身负取信于秦的重要外交使命没认识。临阵脱逃,很有可能至国家于外交危机之中。二对嬴政和自己没认识。嬴政是立志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秦王,是他的敌人,而他自己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质。三对秦燕两国的地位没认识。秦已经从戎狄小国变成了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而曾经强大燕国此时则是战国七雄中的七流国家,太子丹还想双方平等相待实在是想多了。由此看太子丹的水平,只能说算个人,真算不上个人物!

所以,太子丹能偷偷逃回燕国不是因为他有多大本事,而是强大的秦国没把燕国当回事儿,更没把太子丹当回事儿!

荆卿许诺

偷偷逃回燕国的太子丹一直寻求报复秦王的办法,这完全是报私仇的节奏,只是燕国弱小,一时也没什么办法。此后,秦国为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不断的发动战争,如蚕吃桑叶一样侵吞各国。

战火离燕国越来越近,太子丹此时有了些家国情怀,唯恐亡国大祸临头,问计于隐士田光,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这之后田光明确要求荆轲前往宫中拜访太子丹,然后自刎而死。

按说这时的太子丹应当是求贤若渴,应该礼先下士去见荆轲,田光也应当要求太子丹去求见荆轲。田光做的正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儿?推荐荆轲后,太子丹并没有求贤若渴急于见到荆轲的表现,只表示要与荆轲结交。田光答应促成荆轲与太子丹结交的同时也答应了太子丹保守秘密的要求,田光自刎而死是以死明志,保守秘密之志。田光应当是有识人之明的,他知道没有必要去要求太子丹主动去见荆轲,同时,他也需要一个向太子丹报告自己死讯的人。

荆轲去见太子丹时,太子丹给予他很高的礼遇,太子丹在荆轲座前以头叩地陈述了自己的想法:“秦国兵锋所指,锐不可挡,战争危险日益逼近燕国,燕国弱小,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够抵挡秦军。各国惧怕秦国,也不敢提倡合纵抗秦。我的计划是派勇武之士去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如果趁机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这是一个初步的目标;如达不到,就趁势杀死他,这样秦国必生内乱,趁此机会,东方各国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目标,可我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荆轲思考了很长时间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不能胜任。” 荆轲是位勇士更是个读书人,以其游历各国的经历来看,是个明白人,知进退的人,比如“游於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不做无谓的事情。他对太子丹的计划考虑良久都考虑了什么呢?为什么拒绝呢?

答案简单的很:考虑的的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天下大势,二是太子丹的计划的可行性。从天下大势而言,秦统一之势不可逆转,从这一点来说太子丹的计划的可行与否都没必要考虑了,只是由谁最终完成统一和时间早晚的问题。荆轲应当是看清楚了,所以他认为这个计划对自己,对太子丹,对燕国没有实际的意义,就拒绝了。但是,在太子丹坚决请求之下,他还是答应了,答应的原因是主要是为报田光推荐之情,士为知己者死是他的信条,当然也有盛“请”难却的原因。当时太子丹就尊奉荆卿为上卿,之后就是一番接一番的好吃好喝好招待。

将军献首

秦国灭韩国之后以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要他去刺杀秦王。荆轲说:“刺杀秦王,就要接近秦王。要接近秦王必须得让他相信我们是真心求和的,必须投其所好。所以,我向太子要两样东西:督亢的地图和樊於期(fán wū jī)将军的人头。

因为秦王很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和流亡在燕国的秦国将军樊於期,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刺杀他了。” 督亢的地图好办,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太子丹可没答应。

一句话描述荆轲刺秦王(诗中史荆轲刺秦王)(2)

荆轲只好就私下去会见樊於期,对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 樊於期说:“什么主意,你尽管说!” 荆轲说:“我决定刺杀秦王,怕的就是接近不了秦王。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自刎而死。荆轲去刺杀秦王的条件就这样完成了。

易水悲歌

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一把锋利的淬毒匕首作为行刺的武器,这把匕首见血封喉,只要被刺出一滴血,被刺人就会立刻气绝身亡。又派勇士秦武阳做荆轲的副手,这个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是个厉害角色,一般人都不敢和他对视。

万事俱备,可是荆轲还是没有出发。太子丹嫌他行动缓慢,怀疑他要反悔,就去催促:“时间紧迫,你是不是不想去了?要不然我先派秦武阳去吧。” 荆轲非常生气:“今天我去刺杀秦王如果有去无回,委有可能是秦武阳不堪大用。我之所以还不动身,是要等我的朋友一起走,以保万全。您既然嫌我行动迟缓,那我就马上出发。”荆轲要等的这位朋友是何方神圣,史籍没有交代。以此后的事实来看,荆轲原有想法是靠这个朋友来达成使命,成功刺杀秦王又全身而退,并无反悔之意。由是观之,是太子丹把荆轲送上了不归路。

一句话描述荆轲刺秦王(诗中史荆轲刺秦王)(3)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及其宾客,都身穿白衣,头戴白帽来到易水岸边为荆轲送行。荆轲好友擅长击筑的高渐离和那个宰狗为业的屠夫应当也来送行了。高渐离击筑奏乐,屠夫击掌应节,荆轲和着曲调唱起歌来,歌声慷慨激昂而又凄厉悲怆:“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毕,荆轲登上马车飞驰而去,始终没有回头看一眼。

图穷匕见

荆轲到秦国以后,带上价值千金的玉帛礼物,去见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恳求蒙嘉替他事先在秦王面前进言:“燕王畏惧大王的威势,不敢和大王对抗,情愿做秦国的臣民,只求能够奉守先王的宗庙。燕王不敢亲自来向大王陈述,特地斩了樊於期,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派来使者向大王禀告,希望秦王能体会燕王的诚意给予指示。”

秦王听说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决定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一句话描述荆轲刺秦王(诗中史荆轲刺秦王)(4)

朝见的仪式上,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秦武阳这个看起来很厉害的角色,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竟然怕得起抖,差一点儿尿裤子。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怎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看,果然见秦武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还是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武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武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验证了樊於期的头颅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卷在地图里的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一见,惊得跳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秦王医生叫夏无且(jū),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罐子对准荆轲扔了过去,干扰了荆轲的行动。这时,左右大臣提醒秦王:“把剑背在背上!”秦王遂将宝剑背在背上,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一闪躲开,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秦王上前砍了荆轲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然失败,张大笑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活捉你,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以报答太子丹。” 这时候,侍从武士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

荆轲以剑术游于天下,得田光之荐、太子丹之用,足见之勇。献计以首级与督亢图骗秦王、推迟行动等待时机、贿赂蒙嘉、咸阳宫中笑武阳,足见其智。荆轲智勇双全而刺秦不成,是时?是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