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内容(呼兰河传一本薄薄的书)(1)

说起萧红,我想很多人一定对这位民国时期的女作家并不陌生,因为她和张爱玲、吕碧城、石评梅被称作"民国四大才女",而我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正是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

这本书是萧红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之一,亦是现代文学"最美的收获"之一。萧红于1937年在武汉构思并创作这本书,但因时世动乱不安,转徙流离,直到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作品先是边写边在1940年9月至12月期间的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翌年5月由上海杂志公司在桂林出版单行本,可惜的是萧红本人还没看到样书就英年早逝了,不得不说是她此生的一大遗憾。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内容(呼兰河传一本薄薄的书)(2)

哈尔滨 呼兰河口的湿地 有一种苍凉感

呼兰河是东北的一个地名,所以《呼兰河传》就是一本小县城的传记。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因为我们看到的为人写传的书不少,但是为城写传的却不多,即便有,也大多介绍城市的人文历史,过去与现在。而像萧红这样,将"我"贯穿其中,讲述小城故事,从中看小城人性的小说,则是独此一家的。

呼兰河畔有作者萧红儿时最纯真的快乐和最苍凉的人生感悟。多年的漂泊之后,她在人生的末端回顾童年,于是她才写下了《呼兰河传》这样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小说。这本书再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那里的人,善良却也愚昧,可恶却也无辜。同样的,在呼兰河那片土地上,既飘荡着无知和愚昧,也充满了苦难和悲凉。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内容(呼兰河传一本薄薄的书)(3)

黑龙江旅游风光

这部小说很奇特,开篇写了七章互不相关的故事,像是七篇散文,但萧红却将它定为小说,且在前面加两个定语"自传体"和"散文体"。"自传体"不用多说,是指以作者的亲身尽力为蓝本进行创作的,但"散文体"就是一个新名词了,而且似乎是为了《呼兰河传》而发明的一个名词。

但如果将这小说的主人公定位为"呼兰河"这座小城的话,似乎就能理解作者的用意了。也就是说这是一部以小城为主人公的小说,记述了小城里的人情世故,以及"我"的童年故事。

呼兰河这小城的"脸上"上有一个大坑!但也就是这东二道街上的大坑,埋进了呼兰河人多少有趣、可笑和可怜的故事。

呼兰河这小城的心里只信神。看病要跳大神,帮孤魂野鬼托身要放河灯,以及感谢天地给了好收成而搭的野台子戏,为求子而举行的娘娘庙会,都足以表示对呼兰河这城来说,凡事都由鬼神决定,呼兰河的人不过是借鬼神过活,借鬼神而快活罢了。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内容(呼兰河传一本薄薄的书)(4)

黑龙江·哈尔滨·呼兰河畔组照

呼兰河这小城有些冷漠,也有些好事。这里的人各过各的日子,有时也会羡慕别人蘑菇香,嫁妆厚,会因团圆媳妇没有被滚热的水洗第三遍而遗憾,会因有二伯没有真的跳井、上吊而可惜,会因为冯歪嘴子死了媳妇还不垮掉而奇怪。但大家知道,自己不过是呼兰河这座小城的过客,别人的故事终究只是个故事,自己家的日子还有的熬呢,也就不会真的在意那么多了。

呼兰河这小城有些孤单,但也会有难得的快乐时光。城里表面很热闹,其实各行各业都在为着自己的生存而奔命,真正闲暇快乐的时光少之又少。倘若说有,便是在"我"家的后花园里了。这里有一个女孩儿无边无际的幻想,有她和祖父畅怀的劳作玩耍,有黄瓜、窝瓜的疯长,有蜻蜓、蝴蝶的自由飞翔。

可惜,呼兰河的快乐实在是太短了。当这一切消失的时候,它又得做回那个沉闷、老旧、肮脏且贫穷的老城呼兰河了。就像小说的结尾说:"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内容(呼兰河传一本薄薄的书)(5)

独家:哈尔滨:俯瞰松花江两岸 城景秀美秋色迷人

呼兰河,这座地处中国东北的一座小城,在萧红的笔下就好比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她所描述的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是亿万中国百姓的影子,他们愚昧,麻木,执拗,但又让人感到可怜和同情,这正是那个时代国人普遍的标签,萧红通过一部故土悲歌,将旧社会中国百姓的生活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矛盾曾评价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首歌谣,有点天真,有点快乐,更多的是沉重的呼吸和艰难的呼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