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真影迷,看剧只按自己喜好过年期间闲来无事,便重温了几部曾经看过的战争题材电影,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十种最真实的战争电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十种最真实的战争电影(几部战争题材电影)

十种最真实的战争电影

我不是真影迷,看剧只按自己喜好。过年期间闲来无事,便重温了几部曾经看过的战争题材电影。

《灰猎犬号》

阿甘当舰长,就是不一样。此片由汤姆汉克斯自导自演,上映以来在中国好评如潮,网评赞其剧情精彩、节奏紧凑,富有张力,并且是一种“经得起历史推敲的虚构”。我的观感也和网评所述差不多,确实精彩。网上一些人把《灰》和《钢锯岭》、《龙潭战斗》等美国战争大片一起奉为经典。

但实话实说,美国近些年拍的电影也太主旋律了,二战已经变成了美国的“圣战”,敌人是“绝对的恶魔”不容置疑,而且打仗的时候耶稣还在保护着士兵的灵魂,这不就是美式搞思想工作、意识形态教育嘛。

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国的思政工作也是常抓不懈的。早年拍过二战主题的《兄弟连》《太平洋》,后来打伊拉克、阿富汗,又拍了很多影视剧,比如《锅盖头》《Over There》《拯救女兵林奇》,2008年俄格冲突时抓紧拍了《八月战事》,跟进非常及时,这些电影我都看过。话说广电总局或许也很无奈,自己的导演搞不出来这样富有感染力的大片,年轻人从网上找美国的大片看,看了自然就觉得美军很厉害。

《投敌者》

《投敌者》是一部小说,讲述了二战时期几名德国士兵投靠苏军的故事,据说作家生前没敢发表原著。电视剧拍得很不错,但剧情有点伦理风格,结尾有点矫情,不如前几年另一部剧《我们的父辈》,结尾平淡却很震撼,毕竟脑袋不保的年月,感情需求没那么重要。但《投》总体是深刻的,对动荡时期小人物的无常命运作了思考,尤其是对不同政治体制下人性的刻画,非常富有深意。印象很深的,是片中的苏军首长,相貌英俊,胸有城府,不怒自威,总之演得很好。唯一有点冷搞笑的,是开大会前鼓掌的一幕,但隔着屏幕都让你不敢笑。

这里有一个事实:历史题材,中国的观众却只爱好美国大片。我曾看过一种说法——中美民众的历史、政治素养都差不多(低),看片也就图个刺激,不为了受教,但美国大片制作精良,因此吸引了很多中国观众。不想去深究这些所谓的原因,但是以德国为主的欧洲电影值得一看。网上有些视频剪辑的是德国1993年拍摄《斯大林格勒》片段,下面总有人问这是什么电影。很多人没看过德国版的《斯大林格勒》其实比俄版更值得看,片头音乐就足以震撼观看者。另外,欧洲电影《柏林的女人》《浴血华沙》《爱沙尼亚1944》等都值得一看甚至多次观看,连《希特勒回来了》这部搞笑电影都有一定深意。

《勒热夫》

俄罗斯电影和美国一样有着很重的主旋律,2008年俄格冲突,双方针锋相对各拍一部,美国《8月战事》,俄罗斯《8月8日》,相比之下,还是俄剧更好看,女主也更好看。偶尔用力过猛,也拍出过类似神剧的效果,然而并不好笑,比如《潘菲洛夫28勇士》,虽抗德神剧没跑,但无违和感。另外还有《坎大哈》,美俄各拍一部,俄剧是真实事件改编,事件本身就很传奇。《風暴之門》《第九连》也是真实事件,《伯德埃波要塞》也是真实事件改编,而且战斗民族的所作所为,几乎不用虚构。《勒热夫》绝对是这几年最值得看的电影之一。号称“绞肉机”的勒热夫战役发生在1942年的苏联和德国之间,后来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一直不被提及。此战苏联红军损失异常惨重。战役持续一年多,苏军仅战死者就高达一百万人,受伤人数几乎无法统计。

苏军不完全统计的死伤人数就已达到德军统计的9倍多,惨绝人寰。此战的贡献是牵制住了大量德军,最后德军赢了此战役,却逐渐输掉了战争。电影选取了其中小小的一仗,以小见大,揭示了这场惨烈的人间悲剧。

而导演的意图却不仅于此,还有其他想表达的东西——高压政治之下脆弱的凝聚力和人们之间的互相不信任、普通人对某些方面的思考等等。不仅是电影场面,连细腻的思想动态都刻画地栩栩如生。

面对组织得当、战力爆表的德军,苏军这边却因为各种小事不断地争吵、内斗,协同效率非常之低下,排长被炸死的时候竟然正走在向连长告密的路上,而内容不过是通讯员入伍前成分不太好,生死不保时还在这些搞小动作;还有政委和特科严令不准士兵捡德军传单的一幕,令人唏嘘。

影片开头有个不太引人注意的细节——进攻之前,连长传达命令,让大家冲锋时不要大喊口号,以免过早暴露目标,外号“老爷子”的老兵抱怨道:“这没有用,他们都是新兵,只会靠叽哇乱叫给自己壮胆”,随后就是战斗开打的冲锋画面,果然大家都在大喊大叫,连长先前的命令没有什么效果。这一细节其实是反映了苏军战争损失之大,补充兵员素养不足。

影片对苏联并无责备之意,但反映了意识形态管理上的问题。片中苏军士兵们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却还在因未能注意言行,或暴露了自己的过往而被怀疑、责罚。但他们依然选择出生入死保卫这个国家,情节感人至深,台词触动人心。

影片末尾,连长再次领命,带着刚刚撤回来的战士们重新走向被德军占领的阵地,他们的任务是拼死进攻,让德军难以判断苏军的主攻方向,全片至此结束。片中人物们的命运已可想而知。

其实电影虽并未明示,但其所描述的正是这些已经牺牲的官兵们生前的最后轨迹,是他们牺牲之前生存和战斗的状态,是生命最后几个小时里的所说、所想,所做。最后都随着生命的结束被埋了在皑皑白雪里。

他们是音乐家、大学生、理发师 、煤矿工人、企业员工以及市井小民,因为战争爆发被迫永远中断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战死在雪地上、壕沟里。而后人又有新的目标,新的斗争,新的事业,新的苦难。死去的战士们渐渐被遗忘,而他们生前生存战斗和死亡的细节,却被影片的制作人重新发掘,令人动容。

除了欧美俄,其他国家也有一些好电影,比如伊朗电影《失落的海峡》。但凡好电影,必须饱含对底层人民或基层官兵,也就是付出者、流血者的关切,而不是为了博得屏幕前观众的哈哈一笑。比如苏联曾经拍的《解放》系列电影,由于歌颂政治人物过多,就被苏联人戏称为“走来走去的战争”,但这个电影也算不错了,尤其是第三部的片尾曲《第聂伯河》非常雄壮。

而第聂伯河两岸,现在又开始腥风血雨了。

反观国产剧,神剧的生产虽已被禁,横店影城已经冷清,但过往的神剧仍有博人一笑的功能,印象最深的是某天演绎的《一起打鬼子》——银妹,裤裆藏雷;她男人棒子,对皇军说“你也就是屎比较黄”,简直令人笑到不行。某天凭此剧爆红,没过多久就跟翔离婚了。这就是典型的,为博取电视机前观众的哈哈一笑,而不惜侮辱先辈。

当然,《集结号》《1942》都是不错的影视剧。更早还有《紫日》这样的电影也很不错。中国导演也不是没有水平,但问题是普通人明显不太爱看,喜欢搞笑无厘头甚于认真题材。可能是因为一些群体对电影作用的理解不同吧,你不要拿电影说教我,你只能拿电影取悦我,于是电影在这里丧失了教育功能。

就不去深究了,好片有就欣赏,没有也没什么。毕竟如前所述,后人有自己的日子要过,有自己的目标要追求,因自己的困境而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