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27日黄昏,解放军8纵组织爆破队,用了多达三千公斤重的炸药对山西运城城北城墙进行爆破,城墙被炸开一个很大的缺口,8纵指战员从缺口攻入城内,城内敌军乱作一团,2纵的部队也从城西攻入,经过一夜激战运城解放。

运城被攻克后,除了临汾以外的晋南地区全部成了解放区,而临汾也成了必须拔掉的钉子,对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而言临汾也是必须坚守的,一旦临汾被攻占,那么晋中、太原就将被分割孤立。为了彻底解放整个晋南,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指挥军区第8、第13纵队和太岳军区、晋绥军区等部队共5.3万余人在3月初对临汾城发起了攻坚战。

临汾城守敌约2.5万人,含胡宗南部第30旅两个团及一个炮兵营,阎锡山部第66师,以及退入城内的杂牌军和部分土顽武装,守城的敌军主将是阎锡山部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总指挥梁培璜。

易守难攻的临汾城

梁培璜负隅顽抗颁布:梁培璜负隅顽抗颁布(1)

梁培璜是出了名的顽固分子,他鼓动城内守军坚守,派出人员监视各级将领,同时还颁发了所谓的“八杀令”,即:奉令进攻迟延不进者杀;奉令赴援迟延不进者杀;未奉令放弃守地者杀;邻阵被攻有力不援者杀;邻阵被陷不坚持本阵地者杀;滥行射击虚报弹药、阵前无敌尸者杀;谎报军情企图卸责者杀;主官伤亡次级不挺身而代行职务者杀。

同时临汾城也是一座坚城,当时临汾城的城墙地基厚达60多米,城墙高达14米,平均厚度超过10米,最厚的地方达30米,城墙之上甚至可以并行两辆卡车。整个临汾城内外遍布火力点,在城外,敌人构筑了大量的碉堡、壕沟、暗道,并且在前沿阵地密布地雷;在城内,守敌依靠城墙修筑了上、中、下三层火力点, 用横墙和铁丝网将整个城墙围住,在内城还有炮兵阵地。阎锡山对临汾的防御非常满意,他认为该城解放军是无法攻克的。

阎锡山认为临汾城是“铜墙铁壁”,这其实也有一定道理,一方面解放军攻城部队5万余人相对守敌2.5万人兵力优势并不明显,攻城战时防守方面占很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徐向前指挥的攻城部队装备很差,尤其是攻城的重武器是非常的缺乏,坑道掘进和正面强攻相结合成了主要的攻城手段。

攻占机场,敌空运逃脱之路断绝

梁培璜负隅顽抗颁布:梁培璜负隅顽抗颁布(2)

一心保存实力的胡宗南不想让自己的部队在临汾被歼,他动用了几架大型运输机准备将第30旅分批撤出去,3月6日这一天该旅有一个营被运出去,为了不让敌30旅空运逃跑,徐向前下令提前发起临汾战役,3月7日凌晨,8纵24旅急行军赶到临汾南郊机场并迅速将其攻占,敌2架运输机被炸毁,其余飞走,临汾城内的敌军成了瓮中捉鳖。

各参战部队陆续到达后,对临汾城外围发起了进攻,经过一周的激战扫清了绝大部分外围阵地,残敌逃入城内,虽然解放军初战获胜,但是更为艰苦的攻城战才刚刚开始。

解放军从东、南、北三个方面向临汾城发起攻击,但是由于缺乏攻城的重武器,加上城内炮兵的不断轰击和各种火力点的扫射,部队伤亡很大,徐向前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将进攻的重点放在城东与城北,其中重中之重是东城的东关,这里由第66师主力防守,此地虽然有敌人重兵但是相对地势开阔的城南,部队在这里更容易展开。

徐向前调整后的攻城方案如下:以13纵主力主攻东关,以8纵的第22、23两旅及太岳部队4个团进攻城北,八纵第22旅及太岳部队两个团在城南助攻以牵制敌军。

终克坚城

梁培璜负隅顽抗颁布:梁培璜负隅顽抗颁布(3)

3月23日,解放军对临汾城发起了强攻,而在前一天8纵24旅旅长王墉攻城前去城北查看地形时,被城内敌军射来的子弹击中头部当场牺牲,年仅33岁。

在攻取东关的战斗中,部队伤亡很大,主要的问题还是重武器匮乏无法对敌人工事造成有效的破坏,激战至3月29日,攻城部队暂停进攻。部队高级指战员们经过讨论,最终决定和攻取运城一样采取坑道作业的土办法将炸药埋在城墙下引爆以打开缺口。经过广大指战员不分日夜的作业,到了4月9日, 将四条坑道挖到了东关城墙下,10日下午四时,一万六千多斤炸药在东关城墙下方引爆,东关的城垣被炸开两个大缺口,攻城部队在炮火的掩护下成功登城,经过一天激战东关敌66师主力大部被歼,东关被攻克。

东关攻克之后,解放军继续采用坑道爆破的方法,5月17日从东城城墙炸开了两个几十米宽的缺口,一旦有了大的缺口那么之后的战斗就简单了,当天整个临汾城被彻底解放。

战后,徐向前专门来到城墙上走了一圈,看到如此厚的城墙和密布的工事,他深深地感到这场历时72天的攻坚战是多么的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