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研究的核心问题心得(解析要解更要析)(1)

​一、话题缘起

一位教辅出版公司的策划兼编辑来号主所在市进行市场调研,期间与号主进行了沟通,其中就练习册的编写问题征询了号主几点建议。就这个问题,号主谈了下面两点看法:

看法① 练习册习题尽可能选择经典题,而不要一味追求新题、原创题。

所谓经典题,就是涉及学科核心知识、易错知识,需要运用学科方法或技能,彰显学科(核心)素养的题目。作为学科教学,特别是上升到学科教育层面,经典题具有“永不过时”的特点。所谓新题,原创题,就是新命制的题目,一般是近一年内的原创模拟题。

注意到,有一些教师评价教辅资料时,用选用新题、原创题的数量作为评判依据,选用越多就表明编者越用心,编者越用心,书籍自然越好。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陷入其中走向了极端,对于学生并没有太大益处。

号主认为,习题册应该以经典题为主,新题为辅,经典题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养成素养;新(原创)题,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主要培养信息读取能力、模型建构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显然,前者为基础,后者为拓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看法② 学生自主选择的练习册(即走市场的练习册,与走公关营销策略的练习册不同),选题不是关键,关键在解析。

大多数学校,教学管理比较僵化,学生长时间“关闭”在教室里(听课在教室、自习在教室),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找人解答疑难困惑。这一情况表明,一本有详细而高水平解析的习题册,对于自主学习的学生特别重要。

注意到,进驻学校的教辅书籍,包括习题册,大多数是靠公关进入的,相信很多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为没有详细解析而苦恼。还有,即使有解析,这个解析几乎只有“解答”,没有“分析”,学生看不懂“解析”,这也是十分常见的。

号主记得十多年前优质教辅书籍中的例题都有这样两个项目:“分析” “解(答)”。然而,在刷题为王的今天,这样的优质书籍反而不受待见,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删“分析”,增题量,成为一种趋势——题量大,“精讲解”的书籍成为畅销书籍。

然而,各学科刷题都起到较好效果的情况下,物理刷题似乎效果不佳,有事实为证。

走向刷题为王之路以来,高中生和曾经的高中生普遍反映,物理是高中阶段所有学科中最难的一门,难到引起了大学教授们的注意。

收藏学习《刍议物理思维与数学思维的差异性——也谈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物理难学又难教?”》

冯教授从物理和数学知识认知结构等方面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①物理确实难学;

②由于大多是高中物理教师对本学科特点认识不深,导致“教不得法”,进一步加重学生难学。

号主并不同意冯教授的说法。

第一,物理难学,并不是像冯教授论证的那样,是一种客观事实。

号主初中二年级在“村中”就读,物理教师与校长闹矛盾,一个学期都没有上物理课,于是我们只能自学,一个学期下来,号主完全靠自己自学,期末考试(乡中命卷)竟然及格了。相反,号主的英语120分试卷总是考30分左右。

因此,号主认为,物理学科不存在客观上的普遍难学,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并不存在客观上的普遍易学。

第二,号主承认,存在高中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特点认识不深的情况,但这不是普遍现象,即使是普遍现象,也不是造成物理难学的主要原因。

正如其他学科一样,不是因为其他学科本质上易学而易学,也不是其他学科教师普遍认识本学科特点而促进了学生易学。

然而,从近一二十年来各省区高考物理难度系数来看,物理似乎真是最难学的学科。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下期再分析。

也就是说,增题量,强刷题的应试教学,似乎并没有普遍提高物理成绩,相比其他学科,物理逐渐成为“弱势”学科,令学生恐惧的学科——不像其他学科,拼命刷题,效果显著,而物理刷题,似乎效果不佳,甚至会产生负效果。

在号主看来,增题量,不优化解析的物理练习册对学生学习物理是没有帮助的。当然,教师讲课水平高,习题课讲解充满物理味,学生听课非常专注,对物理知识理解非常透彻,掌握了物理解题的普遍方法和各种物理技能,课后习题训练都能在正确的解题方法下进行,刷题无非是巩固知识、强化解题方法,那么刷题还是有一些作用的。

然而,物理学习特别遵循学习规律,再优秀的教师,仅听其讲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物理知识的,课后还需要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结合教师的授课,自己悟透知识,并通过适量的习题训练及其做题总结反思,进一步领会知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学好物理。物理学习是需要从错误中促进反思与理解的学科,惧怕犯错,犯错而不反思的学生,是难以学好物理的。

下面,结合教学案例来说明。

​二、教辅题例

这是一轮复习书上的一道题目:

教学与研究的核心问题心得(解析要解更要析)(2)

教辅书籍给的参考解析如下:

教学与研究的核心问题心得(解析要解更要析)(3)

​三、案例分析

本题是一道新题,而且是情境完全交融的好题,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成为经典好题。

值得指出,物理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认知规律,例如遵循阶段性原则、进阶原则,即循序渐进原则。一道经典好题,要发挥其学科教育价值,同样要遵循阶段性原则。例如前述题例,就不宜在高一使用,高二阶段勉强可用,最好在高三使用。原因在于,本题情景新颖复杂,知识综合度大,属于多知识关联问题,从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水平来看,各核心素养要素学业水平均达到水平四以上要求。

历经高一、高二两年物理学习,知识理解透彻、技能灵活掌握、素养基本养成的学生,恐怕能够自行解答此题,即使不能解答,阅读上面解析后,也能补全“逻辑断点”、显化“科学方法”,最终理解本题问题实质,明白所要考查的知识、技能和核心素养。

然而,对于知识理解不透、技能掌握肤浅、素养水平较低的学生,恐怕做不了本题,即使看了前述参考解析,恐怕也还是云里雾里。作为高三例题,本题例对优秀学生而言,能起到巩固强化作用;对于待进步的学生,需要教师补全“逻辑断点”,显化科学方法,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巩固技能方法和提升核心素养。

A选项,“液体不可压缩和没有粘滞性”,意在说明,液体微元(可理解为分子,但不完全等同于分子概念)体积不变,微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主动力)可忽略不计,根据空间(体积)守恒规律(知识),建构柱体模型(技能),继而推理列式(素养),使问题得到解决。可见,参考解析缺失条件解释、精简了知识要点、隐藏了技能方法,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理解参考解析也是非常自然的。

B选项,参考解析不仅仅学生看不懂,恐怕还会“传授”错误的物理观念,例如“力的传递观”。此选项参考解析的特点是,研究对象模糊,受力分析模糊,过程分析模糊,知识运用模糊,技能方法模糊,具有典型的“想当然”之嫌。号主认为,应该运用隔离法,选择出口处一段液体柱为研究对象,此液体柱受到重力作用,外界大气向上的压力作用和液体住上方液体的压力作用,由于液体柱匀速运动,即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平衡原理,三力平衡,即ps+Δmg=p₀s,p=ρgh F/S,因为h减小,所以F增大。

C选项,研究对象确定为“液体”,这一对象确定,在号主看来是笼统的,而应该如同B选项解析一样,确定出口处一段液柱微元作为研究对象,因为液柱之间的粘滞力忽略不计,这一微元仅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做竖直下抛运动。继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列式求解。

D选项参考解析,相比较于其他选项,解析得更加到位,充满了物理味。但深究起来,“看懂”此解析的学生,恐怕也经不起追问:为什么不用动能定理?在号主看来,不追问这个问题,会打不了这个问题,所谓“看懂”也是“假懂”。正如物理大师所云:物理规律学习找不出反例也就不懂这个规律。

通过这个题例分析,似乎论证了冯教授的论文观点:由于教师(教辅编写人员)解析不到位,未能讲出物理味,所以导致学生难学。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号主不同意冯教授这个观点,号主前述题例分析与冯教授的观点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关联性。

总之,物理比其他学科难学仅仅是一种假象,导致这种假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后期再聊。

教学与研究的核心问题心得(解析要解更要析)(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