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华园南区房子值不值得买(京房回忆066丰科园)(1)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本系列只是回忆,钩沉北京20多年来的楼市片段。随笔而已,既不映射现实,也不预测未来。楼市的历史有点儿特殊,总能让人感觉庆幸或后悔。

但这就对了,所谓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次次的侥幸和错失机会嘛。后悔也好,庆幸也罢,往事就在这里。

一、

很多人都分不清丰科园和总部基地的概念,基本都是一通乱叫,不少人干脆就用总部基地代指了丰科园。其实这是完全两种概念,总部基地属于丰科园板块,就相当于丰科园属于丰台区一样。

丰科园的全称应该是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是个产业区,所以管理部门是管委会。这和中关村到底是什么个隶属关系我也说不清,大概率是业务指导为主,行政财政上关系不大。但是是不是这样我也不知道,没问过。

中关村科技园是个非常大的集团,号称一区十六园,每个行政区都有一个分园。只不过多数的园区没什么名气,比如朝阳的在哪儿就一般没人知道,在酒仙桥,叫中关村电子城园。西城的在德胜,东城的在雍和宫,这连我都搞不清楚规划,是否真运作也不知道。

这么多园区里,除了丰科园,另一个是应该出名但不出名的,那就是亦庄园。但和亦庄开发区合并办公,我去办过一次什么手续,忘了,也搞不清楚怎么个隶属关系。

和丰科园同时期的还有一个园区,门头沟园,并列中关村最早的“一区三园”。之后这么多年一直在运行,石龙工业区就是其中一部分,知名度不大,规模和成绩也相对普通吧。但这也可以看出,丰科园的发展是相当不错的,甭管这成绩和荣誉属于谁,对于百姓来说是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二、

但其实早期的丰科园看不出什么特殊的,不过是在铁道附近建了一些厂子而已,跟中关村代表的高科技实在扯不上边儿。但毕竟是国家级园区,得到的待遇还是很高的。

四环内的怡海花园是1992年张市长赴港招商带回来的,当时女强人王老板之所以选中了这里的大沙坑,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丰科园的规划。只不过她没想到丰科园在早期发展得比较慢,没帮上怡海销售太大的忙。

但说没帮上也不现实,因为四环路给了怡海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丰科园在规划上也必定是有作用的,否则未必就让怡海有这么好的交通条件了。当然也没好到哪儿去,看着挺通畅,实际上天天都堵车,哪边儿都堵。

当时还有个项目是很明显的在赌丰科园的发展,那就是怡海旁边的城市经典。开发商也是女老板,女强人,当年是北京第一个在广播电台做房产广告的。现在看起来这个小区很普通,算上二期新城市经典也没几栋楼,还是塔楼为主,净是奇怪的户型。但在当年,这就是“外销公寓”的特色,就是港式塔楼,就是要新奇,就是要与普通板楼不一样。

怡海一期的开盘价是2980,但实际上全款2700也没问题,实在不好卖。可城市经典呢,起步就是4000-4500了,没别的原因,就因为是公寓,档次高,以投资为主,目标客户就是想赚丰科园商务人士们钱的投资客。

但那会儿的丰科园实在不怎么样,根本看不出什么环境,这几个项目也就都没借到太多的光。

三、

丰科园真正崛起就是在引入总部基地之后了,可以说是意外地成就了丰科园。

丰台科技园是个大概念,总规模应该是西南四环外的只要是铁道包围圈之内,都属于规划辖区。而总部基地是其中的一个项目,其他同类型的还有海鹰园(航天)、赛欧广场、汉威国际、鹏润国际等等,还有模仿总部基地的“总部国际”,这都相当于分园区。其实说白了就是从丰科园的下属公司“丰科建”手中拿地,然后进行房地产开发,相当于一个个小区,只不过总部基地是其中规模最大的。

许为平,许老板,中国“总部经济”第一人。此人的发家经历挺神秘的,媒体上从来没有过准确的报道,我也从各种小道消息听来的八卦。具体的先不说了,有机会单独说说总部基地那点事儿。

反正这个人非常的聪明,顶级的聪明。他敏锐的发现了市场空白点,而且找到了最佳切入点,同时敢下注和政策对赌,赌赢了!

要知道,当时中国盖写字楼的土地只有两种,一是正经八百的商业用地,40年产权。一种是违规用住宅用地盖的商住公寓,70年。在2000年之前,商业用地的价格远远高于住宅用地,就因为北京奇缺商业,所以才物以稀为贵,几乎是同地段住宅用地的两倍以上。

这就能理解为什么潘石屹要在朝阳区繁华地段盖Soho了吧,现在看来是败家子儿,拿羊绒的面料做了批工作服。但在当年这是相当划算的买卖,相当于用牛仔布做西服,既时尚,还工作生活两用。

而许老板呢,是用50年的工业用地盖了商业写字楼,绝对是突破了当时人们的想象极限。创新就是这样,在后人看来平平无奇,可当时的人就是想不到。都知道发明个轮子很简单吧,但美洲直到哥伦布到达之前都没有发明出来,这就是思维的极限。

在总部基地出现之前,工业用地只能是盖厂房,所有人都想不到这玩意儿能改写字楼。尤其是在南城这有钱人不拉屎的地方,铜臭味道实在太不浓厚了,什么公司会到这里来办公?所以当年的工业用地价格低到无法想象,最多也就30万一亩,每平米400多块钱吧。这还是地面价,如果折算为楼面价,那也就是1-200块钱。这还是已经是南四环的高价了,只要出了五环,比如大兴房山顺义什么的,免费送才是常态,只要能承诺投资强度就行。

当然,其实这拿工业用地盖写字楼并不算太大的创意,其实就相当于在农业用地上盖小产权,没什么新鲜的。但是,有想法容易,如何实现才是关键。创意谁都有,但没几个能成功的。

在工业用地上开发写字楼,首先就是如何突破层层壁垒的审批手续和设计规范,如何调整规划,如何让领导认可。然后还有卖给谁去,凭什么让企业到南城来办公,也就是凭什么让人家掏钱?

创意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儿,任何人一宿都能想出千条路,但明儿早上接茬去卖豆腐。真敢干,还能干成才是大智慧,第一等的能力,只有成功了才叫创新,否则就是折腾,是找死!

四、

不多说了,有机会单写总部基地,许老板绝对是几经生死,数次绝处逢生,意志力但凡弱点儿的早垮了。反正人家成功了,一期开盘7000多块钱,全部售罄。也搭着当年CBD中关村等地的写字楼太他娘的贵了,动辄上万甚至两三万起,是普通住宅的两倍起。而这里虽然是西南四环,但是便宜啊,而且还是独栋,相当于企业级小别墅,哪家公司不想来一栋尝尝?

在别的大写字楼里,就算是再大的老板也不能说了算,但独栋可以啊,甭管大小,我的地盘我做主。所以项目一经推出就受到追捧,尤其是在国企之中。国企由于各种限制,不容易自己开发项目,也就没法做到独栋的梦。现在可以了,少了千八百万,多了不过几千万就能有自己的地盘,划算。

这前后可能也就是一年多的时间,全北京甚至全国的开发商都开窍了,房地产竟然这么玩儿?我就是其中之一,刚开始看许老板讲话的时候就挺兴奋,听完之后直挑大拇哥:说得真好,但丫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听不懂啊。

一两年的时间之后就理解了,因为当时的老板派我去总部基地看房了。当时总部基地的跟风产品,总部国际也出现了,也是满大街的广告标语,600万一栋楼,1200平米。靠,今天看着是不是都有点儿魔幻啊?

五、

反正之后的总部基地就不一样了,入住企业越来越多,真有办公区的样子了。后来是国美又加了一把火,8个多亿拿下了路口的位置,号称要盖56万平米的商业,更加让总部基地的知名度上涨了。

其实黄光裕拿地这件事儿就是个乌龙事件。当时国美地产的总经理是禹晋永,绝对的大忽悠,纯粹的满嘴跑火车式的人物。但这就是人家的本事,靠一顿忽悠就能让中国首富相信他的能力。在没有征得鹏润总部同意的情况下,禹晋永擅自举牌拿下了这块地,气得黄首富差点儿翻跟头。之后就让大管家魏秋丽把禹晋永给开除了,一点儿面子都不给。

那一段时间黄老板很烦,正处在和上海永乐谈判的关键时期,这边还给捅娄子,弄得首富差点儿把地给退了,宁可赔钱也眼不见心不烦。但结果是他又找来个大忽悠,鼎鼎大名的“忽悠先生”童渊。

但老童比禹晋永强多了,毕竟是从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也确实有理念有思想,但就是不太落地而已。之后的事情不说了,反正国美商都这项目还烂尾呢。当年叫“鹏润时尚国际交易中心”,到现在看着也挺时尚的,就是没法交易。前几年被海航收购了,但现在海航自己还没整明白呢。这些事儿以后再说吧,都是豪门恩怨。

多说一句,别以为牛叉的老板们都是超人,扯淡。都是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会犯的错误他们一样儿也少不了。比如犹豫、多疑、偏听偏信、固执、急躁,等等吧,老板们最大的优势其实是两个,一是敢赌,二是意志坚定。当然最重要的其实是第三个,运气好!至于其他的什么诚信、爱心、努力、眼光什么的全是扯淡,那都是发财之后给自己贴的标签,还是拿着放大镜找出来的丁点儿优点。

举个例子吧,许家印现在就是在赌,赌政府肯定会救自己,救房地产行业。所以他才用坚强的意志在熬着,等的就是运气。如果成功,他就是中国第一商人,如果失败,那就下次再赌。

六、

我是2006年到总部基地的,但不是天天去。那会儿的总部基地已经算是人气不错了,但也不是很旺。举个例子吧,那会儿的停车都要求在园区里,免费;而马路边不让停,罚款。说明什么?人少车少呗。看看现在,恨不得都快停到马路中间去了。

当时的北京治安环境正在好转,但也不算太好。又搭着周边的城中村太多,什么六圈、郭公庄、看丹、马场、葆台、高立庄、羊坊、汾庄等等,远了还有狼垡什么的,人员混杂,总有事儿。有一阵儿连着发生几起晚上拦路抢劫的事件,抢的都是女人。然后南边的富锦嘉园也出事儿了,地下室捅死了一个女孩儿。虽然是搞对象引起的情杀,但也闹的人心惶惶的。所以那会儿公司规定,女孩儿加班不许超过八点,否则不报销打车费。

现在是治安好的太多太多了,反正我是没听说过什么事儿。这也不光是总部基地,而是全北京的治安都好,哪儿都是摄像头,除非是穷疯了,否则都没有犯罪的机会。

七、

不过总部基地就因为其土地性质的问题,从一开始就没有规划住宅用地。也就是说,这里的最早定位就是工业区,没想到员工们还有吃饭睡觉的需求。

其实这是当年所有规划者的误区。在人们意识里,工作就是工作,回家就是回家,怎么能在单位附近生活呢,太不符合正常人的习惯了。所以北京才出现了天通苑回龙观这种睡城,也出现了CBD这种生活很不方便的商务区。

望京和亦庄这种产住结合的板块都是意外,尤其是望京,纯粹是无心插柳,真要是有明确的规划,那这里就成了老北苑,或者垡头定福庄。就因为早期没规划,所以望京才在后期崛起,要不然顶多是酒仙桥,发展的太早了未必是好事儿。

我也不知道丰台是怎么规划的,到现在四环外也几个居住区,也就是中海算大的,其他的都没多大规模,任重道远。而且最短板的是没好学校,那凭什么留住高收入群体啊,总不能让人家孩子都送进村小吧。现在是终于西区的九年制实验学校快开学了,但出成绩还得等好几年,看发展吧。

不过丰科园也可以说给了周边很大的支撑,典型的就可以用富锦嘉园来做参考。20年的老小区了,回迁房商品房什么都有,物业管理也那么回事儿,最恶心的是还有垃圾场跟着添乱。但就是这种各项普通离地铁还远的老小区,完全没有落后于大盘。

可以横向比较一下,从富锦到新发地、新宫、和义、旧宫,富锦的价格不能说最高,但在同等小区里是很高的了。没别的解释,产业区的钱不是白赚的,各种预期利好也怎么看都像能实现的,所以撑住了房价。否则以这么个孤零零的小区,早就落后了。

八、

我是很看好丰科园的未来的。毕竟这里是丰台,产业区太缺乏了,到现在也就是这里和丽泽能拿得出手。但这俩的发展都够慢的,也不知道都是什么细活儿。好在丰科园周边还有大量的土地,有的是空间折腾。

丰科园以占丰台区1%的土地,实现了30%的税收,要说这创富能力是相当的强了。而且我觉得这里相对还是最稳妥的产业区,比朝阳海淀的某些都强。因为走在总部基地里,“中国”两字是抬眼皮就能看到的。说明什么?说明国企央企多,说明抗风险能力强,说明到了经济危机的时候能最早有人救。

所以这种产业区不能说有多活跃,多有创造力,但稳妥些是超过其他园区的。这也是许为平没有想到的,都是无心插柳。

九、

忽然想到一件小事,普通人买房的。当年总部基地非常缺餐饮,奇缺啊。但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什么小贩来提供。那会儿在四环边有个摊煎饼的,一个女人一辆车,两个饼铛同时开练,每天早上中午的生意非常好。我每次去总部基地都是在她这儿摊一个,几乎成了习惯。

大概是2006年夏天吧,房价正在涨的时候。我听这女人和别人聊天,第一句话就震惊我了,说他摊煎饼两年赚了20多万!卧靠,年薪十万以上,放到今天都是高薪了,何况这是十多年前啊。

然后说她有两个选择,一是买套房,在狼垡,估计是长丰园吧,全款能买个两居室。二是和朋友合伙买辆车,让她老公去跑长途。她问别人应该怎么选?

好像别人也没给她出什么主意,我也没好意思搭话,光算他每天摊多少煎饼能月入上万了,要知道当时的煎饼才3块钱一套啊,或者是两块五吧,我也记不住了。

之后也不知道她怎么做的决策,反正很快就到了2008年。又来大姐这儿摊了个煎饼,闲的没事儿问大姐,您家房子买了吗?大姐看我半天,不愿意回答。又聊了几句才说,没买,买了辆重卡让老公跑运输去了,结果钱没多挣倒出了事故,得陪人家几十万的货款,车也报废了……

再之后几年就是房价暴涨了,我有时还去总部基地,但之后就再也不去大姐的煎饼摊儿了。因为她每次见到我都能想起房子,每次都是后悔的要哭,弄得我总觉得煎饼太咸,吃着都没意思。也不知这大姐现在怎样了,可能是换个地方摊煎饼吧。

十、

前些天我去了趟怡海,特意站在高楼上看总部基地。20年了,从一片荒地发展成如此规模,也算是奇迹了。不知有多少人离开,有多少人正准备涌来。留下的也就留下了,没留下的永远是过客。

仅供参考。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众号,有房产相关问题,点击“免费咨询”私信提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