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是东周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个国家。《楚世家》开篇两次借楚王之口说,"我蛮夷也。"在齐、晋的称霸中,都是作为衬托前者的背景出现。即使后来在楚庄王时,留下"问鼎中原"的成就,也被认为是觊觎"中国"的野心,大概是编、注《春秋》的孔子和左丘都是鲁国人的缘故。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很长时间里,楚国都是东周时期最大的国家,以至于一直有后人感叹为何不是楚国推动了中国的统一。毕竟,留下许多浪漫故事和奇妙想象的楚人,或许要比秦人更有诗意。

最完整历史楚国灭黄国(一代雄主楚庄王征伐列国)(1)

比如,《韩非子•喻老》篇就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楚庄王,小时候,看到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故事,内心很受鼓舞,觉得自己一定是块料,暂时的学习成绩不咋地是因为自己不想鸣,等哪天想鸣了,绝对把周边这些同学和老师给震惊了。长大后发现这纯粹是自我陶醉,没大用处,优秀的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不优秀的想优秀的那也得付出巨大努力方有可能达成,过程中的艰辛不是你想鸣就能鸣的。

楚庄王是接替自己父亲楚穆王的班,当时的楚国国力在当时也是比较强的,楚穆王呢,对于自己的父亲出成王在与齐国和晋国的争霸之战中失败很不甘心,其中一场著名的战役是当时和晋国之间的城濮之战。楚穆王不甘心,于是在自己父亲在考虑继承人问题的时候发动了宫廷政变,杀了自己的父亲。楚穆王上位之后就开始加紧操练兵马,又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家,同时又联合了一些当时比较强大的两个国家陈国和郑国。楚穆王的抱负还没有实现呢,就去世了,这样历史中著名的霸主楚庄王继位了。

最完整历史楚国灭黄国(一代雄主楚庄王征伐列国)(2)

这时楚庄王还不二十岁,而由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掌控朝政大权。楚庄王不但爱读书,还非常爱思考,刚继位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他就琢磨了,"楚国的贵族势力太大了,特别是若敖氏家族,令尹(宰相)和大司马都是他们的人,这等于朝政大权和军权都被他们控制着,我和傀儡有什么区别呢?干脆我装糊涂得了,让他们互相折腾去吧,等我看明白了再说。"

年轻的楚庄王做起了"千岁爷",只知玩乐,他白天带领人马外出打猎,晚上喝酒赏舞,一眨眼就过了三年,从没把国家大事放于心上。他知道臣下对他的行为很有意见,为了堵住他们的口,便通令全国说:"不许谏,有敢谏者,杀无赦!“

正当此时,晋国趁楚国忙于丧事,又重新会合诸侯,立下盟约,随后又把楚国拉过去的陈、郑等国又笼络到自己的范围中去,而楚庄王却表现得无动于衷,这使楚国的大臣们非常着急。

大臣伍举,也就是伍子胥的祖父,就来了个拐弯抹角的进谏。一天,大臣伍举来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左手抱着郑姬,右手搂着越女,坐在乐钟之间,看到伍举,并不愿理睬。伍举心情沉重地说:"臣听闻大王心情烦躁,我来给大王讲个谜语故事,为您解解闷。我这有个谜语,别人让我猜,我竟想了一天一夜也想不出,我想大王您是个有才学的人,一定能猜得出。因而赶过来请教您!“

最完整历史楚国灭黄国(一代雄主楚庄王征伐列国)(3)

伍举说:“楚京有大鸟,梄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费解。”

实际上,伍举这话是在说楚庄王。伍举把楚庄王比喻成了不飞不叫的神鸟——三年吃喝玩乐,可不是不飞不叫吗?

这就有点意思了,楚庄王总不能说,爱卿你看走眼了,我不是什么七彩神鸟,我只是只麻雀吧。

楚庄王也是个明白人,一听就知道是在说自己。他哈哈大笑道:"这只鸟三年不飞,是在养精蓄锐呢。等着瞧吧,要么不飞,一飞就得冲天;要么不叫,一叫就要惊人。"

当时进谏的还有大夫苏从,相较于伍举这种暗喻式的进谏方式,苏从就比较撒泼了,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是抱着必死的心来的,一定要骂醒楚庄王。

不过楚庄王并没有降罪于他,只是把他打发回去了。

除了这些献谏的大臣,还有一位"忠臣"打动了楚庄王,那就是王后樊姬。

她可是楚庄王的贤内助,在他还沉迷打猎的时候,樊姬就一直劝他要办正事,别整天浑浑噩噩的,不吃鸟兽之肉来抗议,这让楚庄王甚是感动。

之后为了不让楚庄王沉迷女色,耽误霸业,更是主动帮其选出一些容貌俱佳,品德良好的妃子进宫侍奉。平日里作为监督者,督促楚庄王不断上进,为"问鼎中原"打基础。

最完整历史楚国灭黄国(一代雄主楚庄王征伐列国)(4)

这么多的忠臣进谏让楚庄王认识到干正事的时机到了,此时的楚国发生大饥荒,人们缺衣少粮,楚国西部的庸人还出来作乱,在短时间内攻下了楚国边境的几座大城,马上就要打到天子脚下了。

楚庄王立马解散乐队,走出后宫,开始打理朝政,该杀的杀,该提拔的提拔,楚国国内政局大变,对外出兵镇压庸人叛军,让楚国重新回到正轨。

在楚庄王一系列举措之下,楚国国内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但是周边依然动荡,先不提晋国虎视眈眈,就是周边的小国和山戎夷、越仍然不时的骚扰边境。当时的楚国还没有什么家底儿,楚庄王一咬牙,决定勒紧裤腰带,凑足军费,先拿曾经的铁杆小弟庸国开刀,一战定天下。

他首先采纳了大臣为贾的意见,于公元前611年起兵伐庸,很快便平定了庸国的叛乱。其他弱小国家看到庸国失败,也都选择向楚国称臣。

最完整历史楚国灭黄国(一代雄主楚庄王征伐列国)(5)

公元前608年,楚国剿灭庸国后,又出兵讨伐宋国,大获全胜,夺得战车五百乘。这五百乘是什么概念呢?古代有个说法叫作千乘之国,有一千乘战车的国家那绝对是强国了,而楚庄王一次讨伐就获得了五百乘战车,这在当时可是个爆炸性的新闻。几乎一夜之间,楚庄王的名号传遍了大江南北。这一年,楚庄王二十六岁。

《左传·宣公三年》所载,公元前606年,晋国发生了政变,晋灵公被干掉了。楚庄王知道机会难得,于是趁着晋国无暇他顾,立即派兵北上,远征戎族。楚庄王率领楚国军队前往讨伐陆浑之戎。陆浑之戎是戎族部落的一支,原居于瓜州(今陕西秦岭西端及陇山一带),秦国强大以后,他们被秦穆公驱赶到陆浑(今河南宜阳南)一带,因而被称为陆浑之戎。陆浑之戎当然无法与楚国军队抗衡,很快就被打败了。然而,楚国军队在取得胜利后,并没有班师回国,而是在楚庄王的带领下,直抵洛水之滨,到了周王朝的都城洛阳城下,显示出楚庄王夺取中原政权的雄心。

最完整历史楚国灭黄国(一代雄主楚庄王征伐列国)(6)

为了震慑周天子,楚国军队在周王朝的边境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以显示自己武力的强盛。

在接见王孙满时,楚庄王居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为大禹所铸,中国有九州,故铸九鼎,在商周奉为国宝,是天子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在当时的周天子和中原诸侯看来,是大逆不道的。这就是后世问鼎的来历。

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最完整历史楚国灭黄国(一代雄主楚庄王征伐列国)(7)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最完整历史楚国灭黄国(一代雄主楚庄王征伐列国)(8)

楚庄王在险恶环境中成长,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化解国家危机。志得意满的楚庄王欲代周而取天下,明君贤臣、风云际遇造就了楚庄王的雄图霸业。史书称"现兵周疆、问鼎轻重",标志着楚国已进入空前强盛时代。

在楚庄王身上可以看到,人贵在自知,自己应有自我检讨的能力和决心,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强烈的欲望,有欲望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要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如果你不能主宰自己的欲望,就最好远离那些令你迷惑的对象。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