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诗经》的人都知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里提到的“雎鸠”,就是栖息在河边浮萍和芦苇丛中,捕食小型水生动物的水鸟,它的俗名叫白面水鸡,学名白胸苦恶鸟,又叫田鸡。
民间传说,这种鸟为一个苦媳妇所化,被恶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为怨鸟,常鸣苦恶之声,昼夜不息,其中大有含恨喊冤之意。所以叫起来总是“姑恶、姑恶”音同“苦恶”。
白胸苦恶鸟(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是鹤形目秧鸡科苦恶鸟属的鸟类,又名白腹秧鸡。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01
形态特征
白胸苦恶鸟上体暗石板灰色,两颊、喉以至胸、腹均为白色,与上体形成黑白分明的对照。下腹和尾下覆羽栗红色。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稍小。头顶、枕、后颈、背和肩暗石板灰色,沾橄榄褐色,并微着绿色光辉。两翅和尾羽橄榄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翅具白缘。额、眼先、两颊、颏、喉、前颈、胸至上腹中央均白色,下腹中央白而稍沾红褐色,下腹两侧、肛周和尾下覆羽红棕色。幼鸟面部有模糊的灰色羽尖,上体的橄榄褐色多于石板灰色。虹膜红色。嘴黄绿色,上嘴基部呈红色。腿、脚黄褐色。
02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沼泽、池塘、沟渠和河岸,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集成3-5只的小群。多在清晨、黄昏和夜间活动。白胸苦恶鸟善行走,无论在芦苇丛上或地上,行走都很轻快、敏捷。有时也在水中游泳,飞翔能力差,平时很少飞翔。迫不得已时,飞行10余米或数十米后又落入草丛。
情期和繁殖期常彻夜鸣叫,鸣声似“苦恶、苦恶”,单调重复,清晰嘹亮。
白胸苦恶鸟为杂食性,以甲虫、蚱蜢、龙虱、蚂蚁、蜗牛、螺、蠕虫、蜘蛛、小鱼等为食;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如野荸荠籽、稗、瓜子、谷子、大麦、小麦等。
03 繁殖特点
繁殖季节在4-7月份,此期有明显的领域性。巢营于水域附近的灌木丛、草丛或灌水的水稻田内。一巢约产4-7枚卵,卵呈椭圆形,淡黄褐色,密布深黄褐色或紫色斑点。
孵化期大约16-18天,两性轮流孵卵、喂养和照顾幼鸟。雏鸟绒羽、嘴及腿均为黑色,常由亲鸟带领活动。
04 种群状况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马鲁古群岛及马来诸岛。分布状况:亚种chinensis繁殖在中国北纬34°以南低地。越冬于云南、广西、海南岛、广东、福建及台湾。偶见于山东、山西及河北。图片为适宜生境下的一般性常见鸟,高可至海拔1500米。
虽然理论上苦恶鸟适应自然的能力没有问题,但是也并不代表这种鸟类没有灭绝的风险。事实上近些年苦恶鸟的数量整体是呈现下降趋势的,而且并非只是我国,其他国家的苦恶鸟也呈现负增长的态势。原本目击率非常高的苦恶鸟,现在目击率已经不再那么高了。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湿地的退化,造成苦恶鸟生存环境的变化。所以我们不止要保护森林,同样也要保护湿地,保护所有的生态圈。
转载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是出于传播更多资讯的目的。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