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论证:假设—演绎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学会思考敢于发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学会思考敢于发问(学会提问寻求真理)

学会思考敢于发问

自我论证:假设—演绎的过程。

胡适之先生说:“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列:在看别人装修房子,你会评论装修得不好,储物空间做小了,颜色不协调……评论别人很容易,但在合理的预算之内把装修做到所有人都满意,那很难。

头脑风暴:不是所有的假设都是平等的,但是不妨让它们先产生出来,然后经过几轮批判性思维的考量,把一些假设淘汰掉,然后拿最靠谱的假设去执行。

支持结论的理由和证据

理由的作用:理由在本质上是支撑结论的一个陈述。如果你把结论看成是上面的阁楼的话,那理由就是地基和支柱

从理由到结论的整个思维过程叫论证。

做报告的时候用:“因为什么”“鉴于什么”“基于如下理由”。先给大家一个结论,然后再说你支持这个结论的理由。

证据:是对经验的描述。如果对于经验的描述能够起到理由的作用。这样的描述就叫证据。

读书的意义:经验宽泛,不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局限。

直觉:光有直觉,只能秘密调查,不能对他人进行人身拘押。

证据的五种来源

一、个人经验。

二、典型案例。比如有学校吹嘘他们的升学成绩好,他们的小张同学考上了清华,小李同学考上了复旦,小王同学考上了常春藤出国了,这些同学在各个国家的各个学校的表现都非常好,所有这就证明了他们学校的教育质量很好。

这个话能这么说吗?不能,这是因为它是故意找了一些掐尖的学生来说的,它没有说中档的学生,也没有讲最差的学生。所以典型案例本身的典型性,有可能也是被人为编造出来的,有一些人为修剪的痕迹。大家对于这些事情,也要留一个小小的警惕心。

同时,典型案例本身生动有趣、直观,所以能够更加引发大家的注意,但是我们要注意,典型案例有可能并不代表大多数人的情况。

三、别人的证言:在中国有个成语叫“三人成虎”,如果三个人都说这有老虎,或者某某人是老虎,那么众口铄金,你也可能会被误导。

列:网络上有一些网军,没事就跑到一个人微博下面去留言,留言都是各种各样污名化的攻击,说你是不是拿了别人的钱啦,说你是不是故意为某些利益集团说话啦,这就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然后只要有两三千人这么说,其他人就会认为那个人真的拿了钱了,真的在为某个利益集团说话了。

别人说的证言,可能是有带有很大水分,尤其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所以你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对发表证言的这些人的来源来进行考量。

四、专家证言:相对来说比较可靠,但也要有警惕心,因为专家也会犯错,毕竟专家也是人。

“根据某位不愿意具名的专家向本台记者透露的信息”,这种信息你不用去多看,因为他连自己的真名都不愿说出来,你没有办法判断是真有一个专家向某某台汇报了这个信息,还是某某台编造出来的一个信息。

然后在看他发言的这个内容和他的网上所体现出来的学术轨迹是否重合。学术轨迹指的是,他在官网上肯定有他以前发表了什么文章,这些文章所体现出的专业领域是不是和他的专业领域相投。如果在官网上都找不到这个人,这事情就很麻烦了,同时你要看一看,专家说的话,在被媒体引用的时候会被断章取义。所以你也要判断一下媒体在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是引用了一两句话,还是一整段话,这段话在镜头里面是不是有明显的剪切痕迹,或者专家有没有他自己独立的微博和其他的社交账号,以不受媒体影响的方式表达他的意见,这样可以进行交叉比对。

同时也要注意,对专家信息的引用来源要进行考察。就是很多报纸,在引用信息的时候会采取循环引用,所以大家一定要去追寻那个转载链,看看转载链的第一条是在哪里。如果转载链第一条就出问题了,即使被转载一万遍,还是不靠谱。

科学报告需要避免的坑,不是所有在专业杂志上发表的科学报告都是可以相信。

研究报告本身也有质量的高低,不同的研究报告之间可能是互相矛盾,有些研究报告可能做的实验是对的,但是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不能够支持文章所给出的结论,最后是货不对版。

有些实验报告的时间过早,在当时看来还是个不错的研究,但是后来实验设备更新了以后,有了新的研究报告,把它原来的结论给推翻了,所以要看实验发表的时间,如果它过于久远,那么你就得小心。特别是某些变化非常快的领域,你去引过早的论文来说明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最新看法,那是没意义的。

在实验报告的研究当中,实验报告经常牵涉到数据,数据就会牵涉到对于样本的处理,很多人所得出的结论是基于一些错误的样本设计,比如第一个错误是样本过小,从很小的样本当中得出的结论就会缺乏说服性,所以样本是越大越好。

二,样本的类型不是很多。在处理数据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的一个坑,就是我们一直搞不清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几个数据之间的区别,这三个数字在反应事物的一般趋势的时候走的路径不一样,你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就会被实验报告的结论给弄懵了。有些人就会故意在这里做一些障眼法。

百分比也会坑人。有些人张口就说我们这里的企业的增长量非常多,从去年到现在我们这里就增长了75%的企业量。一听很惊人,觉得增长75%的企业量很厉害。那我就问了:“你这百分比对应的实际世界中的数字是多少呢,去年你这里有多少家公司?”你说有4家。“那么现在有多少家呢?”你说有7家。

看,增加了3家算一算是75%,但它本身的基数非常小,增长75%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同比算一算,如果去年你这个地方的公司是12家,你同样要增长到75%的话,你最后增长到的这个数就是21家,如果你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增长75%的话,

看表面,两个都是75%,那就看不出后面一种增长更加具有实质的意义。

前面讲了证据,怎么搜集证据,怎样的证据是合理的,所以学会提问在这个环节就体现为怎样提一个问题,怎样的证据是合理的,怎样的证据是不合理的。个人经验也好,专家的证言也好,科学的报告也好,哪些报告是合理的、不合理的,你在这个环节要善于提问,就能够防止跌入一个一个关于证据的坑了。

推理中的10大典型谬误

我们要把各种证据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论证。证据结合在一起构成论证的过程中,就需要推理的工具。

在推理的时候,我们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坑,这些坑就被称之为“推理的谬误”。

一:人身攻击。对人不对事,不是针对你讨论的这件事合,而是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份的攻击。如:地域、阶层、名族、种族、性别等等。

二:偷换概念。同一个词,说的时候把它的含义改变了,如:“我认为张三他不是个真男人。“张三看到坏人就怂。”李四说:我觉得张三是个真男人,他身上有腹肌。

第一个人说的“真男人”,是指一个人有血性、敢于和坏人坏事做斗争,不是指一个人的身体特征。

三:诉诸于公众意见。周围的人都这么想的,如果就你不这么想的话,你就会变成一个另类了。所以公众的压力会驱使你做出这样一种妥协。

四:诉诸可疑的权威。如祖宗留下来的就一定是对的,这种思维方式会把我们带到思维的坑里面。

五:诉诸于感情。一个聪明的辩论手,可以去观察听众对哪些话是爱听的。

真正的理性推理能力是鼓励大家进行换位思考,而不是进行某种思维方向的一个固化。

六:稻草人。把对方所不承认的某种观点硬是灌输给他。如:某教授仅仅说某一种药具有一定的疗效,你非要把这句话歪曲成某教授说某种药是天下奇药、包治百病,结果发现了某些负面的案例,大家就说这个教授胡说八道,但实际上胡说八道的是你,这个教授从来没有说过这个药是包治百病。

七:虚假的两难推理。故意制造出一种往左走也是坑、往右走也是坑的两难处境,你忽视了这个人可以绕过这两个坑走第三条道。

八:胡乱归因。出现某个现象以后总是要找到原因,就叫归因。思考一下,你所给出的这个原因,和你所要解释的这个现象之间,是不是有一个因果相关性。

九:转移话题。也就是转移注意力。

十:循环论证。自己通过自己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这个论证,效率低。但是我们有时候在日常生活中,还免不了做这种循环论证。

人类是一种好奇的动物,凡事都要找到一个原因,但是有时候我们因为急于找到原因,我们会犯急于找到替罪羊的错误。这个替罪羊也不一定是指人,它可以是另一个现象,然后就通过这个现象随便找到一个原因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但实际上这个原因不是一个正确的原因。

所以在进行溯因推理的时候,我们就要避免掉入一些坑,来减少我们发生错误因果匹配的可能性。在进行因果推理的时候要注意,我们能够想到的原因未必是事件发生的唯一原因。

一个事情发生了,它发生的条件里面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不同的。必要条件它肯定是原因的一部分,所以它叫必要的,但是至于它是不是关键的一部分则另说,因为关键这件事主要是取决于在具体的语境中哪个要素更加紧缺。充分条件则未必是一件事情所发生的原因,因为有备选的充分条件。

重大的历史事件中,这个可能发生的原因的序列可能是超级复杂。如思考二次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一次大战结束的时候分赃不均,或者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三十年代的爆发,或者是在二次大战爆发之前英法这些国家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到底哪一项是关键的呢?我们把它们全部罗列出来,看哪些是远因、哪些是近因,这就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原因。

不能因为两个词它是相关的近义词,就认为这两个词所代表的事情可以成为替代性的原因。

原因的确经常是在结果之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前面的就是原因,在后面的就是后果。

列:打雷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先看到闪电,后听到打雷,但是你不能够因此认为闪电就是打雷的原因,因为这个说法在科学上是不靠谱的。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声音呢?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速慢得多,光速是每秒三十万公里,声速大约是每秒三百四十米。所以前后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

因果解释,它自身是不是包含逻辑矛盾;因果解释和你已知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有逻辑的矛盾;因果解释,和它类似的解释别人有没有用,在历史上它的成功率是多少。

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相关的辅助性证据的支持的话,你去偏好一类特殊的因果解释就不是特别有道理。

《学会提问》的本质是一套方法论原则。

首先,你要搞明白的是,你针对的是什么话题,你要把这个话题搞清楚,所以首先要针对话题提问。

二,你把这个话题厘定了以后,你要去搞清楚论点是什么,别人支持什么观点、反对什么观点,你支持什么观点、反对什么观点,要搞清楚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

三,搞清楚论点以后,你要学会提问理由是什么,你自己支持一个观点的理由或者反对一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别人支持和反对一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那么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理由就牵涉到了两方面,一方面和内容有关,一方面与形式有关。

与内容有关的就是证据,他支持某某观点的证据靠谱吗,是来自于个人经验的证据,还是来自于专家的证词,还是来自于科学的报告?那么哪些科学报告是可以被相信的,哪些是不可以被相信的,你都要进行仔细地盘问。

另外一方面的理由是关涉到形式的,就是怎样的推理结构把这些证据联系在一起。你可以问在这个推理结构里面是不是出现了循环论证,在这个推理的过程中是不是出现了人身攻击,是不是出现了一个稻草人的谬误,特别是有没有出现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错置?

你要对所有的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然后才能够找到一个正确的发问方式,才能够变成一个善于提问、善于批判的人。

批判性思维之难并不在于批判别人,而在于批判自己,不在于否定别人的观点,而在于修正和改变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大家和自己的一种过度自尊心作战,自尊心过强的人往往无法接受真理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