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不婚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婚姻制度,在大部分时候是有律法明文规定的,它是外婚制的一种体现,不过到了现在变成另一种范围相对较小的禁止近亲结婚制度。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大部分人都知道,即最大程度的保证后代的健康,减少遗传病等的发病率,这是医学范畴的一种有效预防。

但在古代历史上,同姓不婚的原因和遗传基因并没有关系,它更多的是考虑的政治因素,即氏族的发展,而随着这种制度的不断发展,这逐渐就成为一种礼仪,一种在律法上做了相关规定的礼仪,是伦理层次上的,要求强制执行。

为什么古人不要结婚(古人为什么同姓不婚)(1)

在古人看来,同姓结婚是类似禽兽的乱伦行为,必须禁止。《白虎通·嫁娶》称“不娶同姓者,重人伦,防淫泆,耻与禽兽同也。”《太平御览》卷五四一载:“夏殷五世之后则通婚姻,周公制礼,百事不通,所以别禽兽也。”

除了重人伦,同姓不婚还有助于优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四》也称:“同姓不婚,恶不殖也。”不娶同姓,就可以和其他宗族结成姻亲关系,由此扩大本宗族影响与力量。《礼记·郊特性》:“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西周正好是宗法制开始的朝代,这个影响至今的家族制度,目的在于维护当时的政权稳定,“同姓不婚”是其延伸。为了维护这种男性为中心的宗族制度,“同姓不婚”应运而生,只是为了避免同姓结婚给这种等级秩序带来混乱,造成尊卑失常,比如丈夫在宗族中的地位反而不如妻子,随之而来两家的地位也难以理清。

为什么古人不要结婚(古人为什么同姓不婚)(2)

同姓不婚的意义在于,随着人类财富的增加,我们需要与其他种族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时候,如果女人嫁给了自己家的人,对整个家族是没好处的。但是,如果女性嫁给了其他家族的人,双方就形成了”姻亲“关系,整个家族的实力都会因此扩大很多。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的把自己家族的姑娘嫁到外面去,到时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生活美滋滋。

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我们都可以确定人类历史上普遍实行族外婚度,同一家族内部的人是不能结婚的。在中国的“姓族”社会中,也就是“同姓不婚”,同一姓族的人之间是不能结婚的。当然,伴随着人口的极大发展增殖,姓族的血缘极大地淡化了,在中国“同姓不婚”已经缩小到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