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才能互相扶持白头偕老(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割袍断义的两人)(1)

“割袍断义”又称“管宁割席”, 《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的记载:

管宁、 华歆 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 废书 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在管宁的同学当中,就数华歆和他最要好,两人情同手足,不分你我。学习的时候,他们俩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劳动的时候,他们俩又一起翻地种菜,挑水浇园。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在后园锄地,华歆一镢头下去,忽然挖出一块黄澄澄的金子。华歆一看挖出了金子,不禁欣喜万分,俯下身来把金子擦了又擦,反复把玩,爱不释手。正当他准备把金子往口袋里装时,却发现管宁不为所动,若无其事地还在那里锄地。华歆害怕管宁笑话自己,只得把那块金子又埋入土中。

有一天,管宁和华歆并排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忽然,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一个朝廷命官从外面的大路经过,这位大官乘坐八抬大轿,前呼后拥鸣锣开道,一派威风八面的样子。管宁依然目不斜视,正襟危坐地专心读书。可华歆就不一样了,他不时把目光离开书本,从窗户偷看那大官的威仪。最后终于忍不住,抛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了。过了好半天,华歆才从外边走进来,他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道:“做大官真是过瘾啦,你瞧人家,呼风唤雨,威风八面。唉!要是有一天我能够混到这份上,也就不枉此生。”华歆一边说,一边摸起书本。但他再也没有心思读下去,脑子里总是浮现那位大官峨冠博带、高头大马的威风派头。

管宁本来就对他的浮躁和虚荣十分不满,现在看到他六神无主、羡慕不已的样子,不禁深深地为他惭愧起来,同时也后悔自己看错了人。他知道如果再和华歆交往下去,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于是管宁站起来,拿起刀把两人同坐的席子划开,然后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从此以后,管宁和华歆再也没有交往过。

什么样的人才能互相扶持白头偕老(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割袍断义的两人)(2)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两者后来的命运。

两者都成为了当代的名士,与邴原合称为“一龙”: 华歆 ( 龙头 ), 邴原 ( 龙腹 ), 管宁 ( 龙尾 )。

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 正始二年(241年),管宁逝世,年八十四。著有《氏姓论》。

管宁是一个高风亮节的隐士,按照自己的心意进行生活,淡泊名利,教化世人,是一个典型的学术性学者。

什么样的人才能互相扶持白头偕老(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割袍断义的两人)(3)

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华歆为曹魏重臣,一生经历值得尊敬,为官有清誉传世。并且经世致用,施民于惠政的好官员。在仕途上,华歆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了。汉灵帝时,被举为孝廉,后任尚书郎。汉献帝时,任豫州太守。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华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为侍中,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时,“表歆为军师”,后任为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封博平侯。卒后谥敬侯。

可以说华歆实现了平生的抱负,也是个按自己心意生活的人。

无法说明两者谁优谁劣,只能说是命运选择了他们,乱世成就了他们,通过自己的追求来实现自己的报复和梦想。

喜欢的加个关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