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最后一个阶段(恐龙灭绝或许是)(1)

中科院古脊椎所展示用于本次研究的恐龙蛋化石标本 新华社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近日称,在完成对采自陕西山阳盆地1000多件晚白垩世原位埋藏的恐龙蛋和蛋壳标本研究后,他们认为恐龙灭绝除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喷发两大传统的外部因素假说外,可能还有它们自身的原因。

他们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基于对恐龙蛋的研究,或可以从恐龙多样性演化的角度出发揭示恐龙灭绝的新机制。恐龙蛋作为恐龙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主要载体,不仅可以反映恐龙的繁殖习性,其在地层中的富集埋藏规律也能反映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信息。而根据我国恐龙蛋的一处富集埋藏地——陕西山阳盆地开展的系统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研究人员指出,恐龙属于卵生动物,恐龙蛋的孵化成功率直接决定了恐龙种群的繁盛与否。恐龙蛋的孵化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甚至二氧化碳浓度,而在晚白垩世,随着自然生态系统和恐龙自身的协同演化,恐龙的生物多样性发生了持续性衰退,这大大降低了恐龙这个类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导致其无法在由火山爆发或小行星撞击等重大灾害事件所引起的环境剧变中生存和复苏,最终走向灭绝。

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个谜,研究学者们对此提出过诸多假说,包括著名的“小行星撞击假说”等。而本次研究人员提出的生物多样性持续衰退的演化论,则为解答恐龙灭绝之谜提供了新的依据与视角。

据介绍,研究团队在陕西山阳盆地采集了1000多件原位埋藏的恐龙蛋和蛋壳标本,这里还发现了少量暴龙类和蜥脚类骨骼,对这些恐龙蛋和恐龙骨骼进行了详细分析后,他们发现,山阳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其灭绝前约200万年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综合我国其他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研究人员认为,在约7200万年前,我国的恐龙多样性已出现明显降低趋势,这与北美西部的恐龙化石分布特征也有相似之处。

来源: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