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男孩远远的跑上来问,“海洋到底是什么?”

大海是什么?你可以告诉他很多数据(统计学,统计数字)和拉丁语学名,但在书里找不到答案。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1)

想真正知道海洋是什么,必须亲眼看到,必须亲耳听到,且亲身去体验。

伴随着如此富有趣味和童真的旁白,《海洋》的故事逐渐在人们眼前拉开了帷幕。

一个无比执著的老头

确切的来说,当看到电影开头,一只蜥蜴望着冉冉升起的火箭,眼中倒影着火焰闪亮的光芒时,我甚至误以为走错了片场,以为这会是《哥斯拉》新版电影。

结果,我错了,这部电影远比《哥斯拉》要震撼,也更加的真实动人。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2)

提到雅克•贝汉,可能许多人会说这是谁啊?没听过。

但是如果提及他导演的作品,相信很多人一定不会陌生,《喜马拉雅》、《微观世界》、《迁徙的鸟》……这些让世人无比惊叹的纪录佳作无不是出自他的手中。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3)

当然对于这些作品,有人会持不一样的看法,比如:这算什么?和BBC出品的纪录片相比,似乎没有感觉到哪里有突破和创新。

BBC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资金雄厚,受英国皇家支持的公共机构,对于制作纪录片自然不缺人员和技术。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4)

而雅客•贝汉是凭一己之力找来的赞助,临时拉来的人手。

作为一种投资风险很高,创作成本巨大,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影像类型作品,雅客•贝汉能够持续多年拍摄,并且不断推出新的纪录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如果说对于纪录片涉猎甚少,那么作为演员的雅客•贝汉同样能够激起不少人的回忆,他曾经出演过《天堂电影院》、《放牛班的春天》等不少电影佳作。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5)

可以说,《海洋》这部纪录片能够成功展现在人们眼前与雅客•贝汉的执著努力密不可分,他用五年的时间,耗资五千多万欧元(注意不是美元,不是人民币),集结了一共12个摄制组和70余艘船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摄制。

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这一百多分钟电影内容是从多达500多个小时的素材中遴选而出的。

人与自然

后来在接受专访的时候,雅客•贝汉是如此回应人们对《海洋》中不一样表达方式的看法的。

他觉着以往的很多纪录片习惯于在片中不断和观众介绍动物的产地、长度、重量、习性,而其完全当成一个客观拍摄的物体来看待。

雅客•贝汉觉得这种做法限制了人们对于纪录片,特别是对自然纪录片的想象空间。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6)

所以雅客•贝汉和他的团队在制作纪录片的时候,都十分注意用镜头去捕捉动物的目光、表情,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动作,竭力想要突破传统的限制,将镜头前的动物看作是一个故事的人物、角色。

这种创新正是《海洋》打动人心之处之所在,许多观众透过镜头前这些活灵活现的动物,能够逐渐引发情感共鸣,会有一种这些动物一直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内心触动。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7)

影片中有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当看到千百只海鸟和海豚一起在汪洋之中围猎鱼群的场景,搭配上此起彼伏的动人配乐时,相信所有观众都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激烈的竞争。

当看到凶狠迅捷的鲨鱼将海狮幼崽残忍杀死,而海狮妈妈只能无力地在岸边黯然神伤,观众们又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人类社会中母爱的强大。

当看到影片中无辜的鲨鱼被人们割去鱼翅,扔回海中时,自然而然就会由内而外生出一种愤怒而又无奈的心痛。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8)

诸如此类充满深意的精彩画面在《海洋》之中比比皆是。

一口吞下无数鳞虾的鲸鱼如同海中帝王具有无人能敌的气势,却一如诸多同类一般饱受人类的迫害。

不计其数的海蟹层层叠叠铺满整片海底仿佛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生死大战。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9)

在导演雅客•贝汉的巧妙构思调度之下,最终呈现在大荧幕之上的海洋仿佛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社会,每天都充满了竞争、死亡和希望。

而海洋生物们就是这庞大社会的成员,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波涛汹涌的汪洋才逐步在观众们面前展现出它博大、宽广而又奇妙的一面。

突破与不足

《海洋》开创了一种新的纪录片制作模式,为纪录片这种历史悠久却收益甚少的影像作品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其对镜头语言无比娴熟地运用,更是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一般纪录片的局限,像是一件浑然天成,充满写意主义色彩的艺术品。

也正因如此,该片在欧美各国上映后都取得了较为不错的反响,特别是在日本公映之后,拥有200万人次的观众,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当年的《阿凡达》公映。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10)

多年以前,一位著名的日本电影人曾经拍摄过一部毫无对白的纪录片《天地玄黄》,这部电影在放映之后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当然争论也很多。

许多评论家说,这部电影成功实现了依靠镜头来叙述故事,在无言的画面中,观众们能够依据自己的个人看法去进行解读,从而在观影的过程中,逐渐从一名旁观者逐渐转变成为故事的参与者和思考者。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11)

当然,这部纪录片也被许多普通观众看做是纪录片中的另类,没有一句旁白,单纯依靠画面来推动叙事显得过于沉闷和压抑。

电影对画面剪辑可以说精美绝伦、毫无挑剔,也使得这部电影即便在过去多年之后依旧被许多摄影爱好者拿来品读。

《海洋》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没有在电影加入过多的旁白解读,可以在镜头下依旧保持生命的真实状态,留给观众自己去感受。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12)

在情感的表达上,《海洋》不同于许多科教纪录片对人类行径歇斯底里、不加克制的表达方式。

即便对人类对海洋的破坏行为持反对意见,《海洋》依旧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和冷静。

比如电影中有这样经典的一幕,被残忍割去鱼鳍的鲨鱼被冷酷地抛入海中,缓缓沉入海底。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13)

镜头没有过多的停留,没有激起观众的悲情,而是采取点到为止的留白让观众有自己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这种克制的创作态度使得电影始终保持了冷静而又客观的整体风格,没有偏离展现海洋生命的主题。

这和同时期另外一部极具画面冲击力和声讨力度的纪录片《海豚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导演雅客•贝汉看来,与其把电影集中于控诉和声讨的思想之上,不如正视残酷现实,冷静思考人与自然该如何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和谐共处。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14)

客观而言,这部纪录片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作为一部电影来看,甚至在许多地方都不及雅客•贝汉以往的纪录作品。

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上,整部电影唯一的一条叙事线索只有老人与孩子这一条超越了主体纪录片段之外的叙事线,而且所占比重受制于电影时长和主题内容,只有短短的二十余分钟,在有些国家上映的电影版本中,甚至删去了这一条对电影整体内容影响不大的故事线。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15)

叙事线索的缺失使得整部电影虽然充满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追逐以及叹为观止的奇观,但是却显得杂乱无章、脉络不清。

过于强调感性认知和写意主义,提高了电影的观赏效果,可是却没有满足作为电影受众的观众更多想要通过作品进一步了解海洋世界的观看主旨。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和海洋如何和谐共存)(16)

环保的电影主题的确十分契合电影的名字,不过这样一个主题却没有随着剧情内容的展开而逐步推进和深化。

在整部电影中,环保的主题思想似乎更像是起到电影各部分的串联作用,电影的过渡和衔接显得十分松散和随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