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毅 莫凡 李松林

雷锋在哪里?“他”正活跃在街头、社区、车站……60年一甲子,雷锋精神早已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学雷锋,既是日常,也是经常。一个念头、一次善举、一把援手、一份爱心。我们每年每月每天每个小时,都能感受到“雷锋”的存在。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早晨8点 通州区中心血站

无偿献血

“我感觉今天身体状态非常好!”当血站机采针头缓缓插入梁喜的手臂,他轻松应答着护士的关心。身旁机器闪烁,鲜红的血液一滴滴流淌到透明输血袋里,梁喜的表情没有丝毫波动,“这都老熟人了”。

寻找身边的雷锋的 人人可为街头社区(1)

梁喜在献血

40岁的梁喜,是首发集团京沈高速公路分公司的一名基层员工。早上6点,他从单位出发直奔通州区中心血站。作为献血“老兵”,这次他准备献出两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手机系统里的信息显示,截至目前他已无偿献血137次,累计献血58000毫升,约等于13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

梁喜还记得,第一次献血是2002年6月13日。当时,公司组织员工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他毫不犹豫就去了。2006年,梁喜的父亲患癌亟需输血。紧急之际,血站优先免费为他父亲提供了供血服务,这让他更刻骨铭心。为了挽救更多像父亲这样需要帮助的人,他在无偿献血的路上一走就是20年。

“雷锋精神是一种传承,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梁喜说,世界有爱,人间有情。在这种人与人的血液相融中,有太多无以言表的感动,自己不会忘记这份爱和责任。

上午10点 紫南家园社区

志愿慰老

“您这发质真不错啊。”“咳,老啦老啦,全白了。”“没有,发质特别顺。”

紫南家园社区202号楼5门一个普通人家内,志愿者的孝竹敏,一边理发一边跟94岁的陈玉霞聊着天。每月,社区都会组织一支义务理发,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再上门理发。

寻找身边的雷锋的 人人可为街头社区(2)

紫南社区志愿者孝竹敏在给94岁的陈玉霞理发

离得不远,203号楼4门,李启祥老人家里,志愿者吴银玲正在利用机器人擦拭推拉门玻璃。“擦大扇的玻璃最好使,特亮堂。”李启祥今年87岁,对社区提供的慰老志愿服务赞不绝口。

寻找身边的雷锋的 人人可为街头社区(3)

紫南社区志愿者吴银玲在无偿擦玻璃

像这样的义务助老服务,紫南家园社区,每天都不停歇,上门理发、擦拭玻璃、陪伴聊天……忙前忙后的慰老志愿服务队,几乎全部由退休老人组成,平均年龄超过60岁。在紫南家园社区,退休不久的“小老人”,一直以来,都有义务服务“老老人”的传统。志愿者芦继红说,“我这个岁数的,60年前,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开始学雷锋。这雷锋精神啊,也是活到老,学到老,还得传承下去。”

除了慰老,紫南社区各项志愿服务也持续展开,参与者覆盖老中青三代,全年不停歇。

中午12点 幸福社区养老驿站

送餐上门

“陈阿姨我来啦!”“哎,小陈来啦!”……东城幸福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员工陈苏敲开了幸福北里平房2号院陈阿姨家的门。陈阿姨今年85岁,已经在驿站订了很久的餐。因为腿脚不便,老人没法去驿站自取,陈苏则承担起了每天给老人送餐的工作。

“这姑娘太好了!人又热情,又懂事。”被陈阿姨连连夸赞的陈苏,其实还是个00后。她大学学的就是养老专业,毕业之后来到了养老驿站。因为每天都要跟老人打交道,工作一年多来,陈苏已经和周边很多老人相熟。送餐的路上,还经常跟在外面晒太阳的爷爷奶奶打招呼。

“老人还等着吃饭,我得赶紧。”告别了陈阿姨,陈苏快马加鞭赶往下一家。为了保证餐食的温度,她还随身背了个保温箱。送餐是个体力活,幸福社区有好些居民楼都是没有电梯的老楼,爬楼送完一家住在高层的老人,陈苏还真有些累。

寻找身边的雷锋的 人人可为街头社区(4)

“我上楼都这么累了,老人上下楼得多不容易啊!”正说着,陈苏又往下一家赶去。在她看来,自己多辛苦点,老人就能多省点事,“年轻人嘛,帮老人的忙是应该的。”

寻找身边的雷锋的 人人可为街头社区(5)

下午3点 北京站指路亭

义务指路

“来,我给您指。从这儿往东看啊,看到没有,那个楼,楼上面有一个红白的十字。那个楼下面,就是403路总站,那儿能退这公交卡。”站东社区党员义务指路队队长汪维信,正在给一对打算退公交一卡通的外地游客指路。

寻找身边的雷锋的 人人可为街头社区(6)

汪维信给外地游客指路

成立于2007年的指路队,从一张小桌两把椅子,发展成了现在的指路亭。指路亭的位置,在北京站广场东,过街天桥南。醒目的雷锋头像,让很多初次来京的外地游客,一眼就找到了求助对象。公交怎么坐、地铁怎么换、机场怎么去,这样的问题,指路队员每天都要面对。

平均年龄67岁的指路队,现在有24人。从2007年坚持到现在的指路队员,还有两人,76岁的汪维信说自己还比较年轻,是第二批队员。当天跟他一起值班的汤秀丽,今年60岁,属于指路队里“最年轻”的一批。

“现在年轻人会用智能手机,知道导航,问路的老年人比较多。但是,像退卡这种事,导航不显示,所以问的人也很多。”

北京的交通日新月异,指路队的储备知识也在不断扩充。会用电脑、智能手机,是招收新队员的必备条件。换零钱,以及免费的卫生纸、充电、针线包、饮用水等,已经成为新的义务服务项目。

晚上6点 延静西里小吃店

半价晚餐

“来五个鲜肉包子。”晚餐时间,骑手老莫抽空,匆匆填个肚子。他停好摩托车,径直走进了天宫院小吃延静西里店。在这里,他不仅可以喝到免费的玉米粥、领取免费小菜,还能半价购买所有馅儿的包子。“你看鲜肉包4元一个,买5个原价是20元,我就给10块钱。”老莫说,他第一次进店结账时一愣,还以为店家算错了,“结果人家这是做好事,是正能量,我基本天天来。”

李龙飞是这家店的店长。他说,天宫院小吃延静西里店从2021年7月开业后,就一直对户外劳动者和老人优惠售卖。店面进门处,一张红底白字的温馨提示十分显眼——快递员、外卖员、环卫工人以及80岁以上老人消费打五折。出租车司机及70岁以上老人消费打8折。李龙飞说,如今店面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9点营业,平均每天有200至300位户外劳动者和七八十位老人享受到半价包子。

寻找身边的雷锋的 人人可为街头社区(7)

寻找身边的雷锋的 人人可为街头社区(8)

天宫院小吃延静西里店为骑手提供半价包子

“这是老板在尽责任,学雷锋,做好事。”李龙飞介绍,目前天宫院小吃在全市有近20家门店,每天都在对特殊群体的消费打五折。打五折一方面可以维持一点成本,同时也能给这些群体保留一些尊严,“抗疫期间,我们也对‘大白’免费送包子和粥。这个活动一直会有,这就是老板为社会做贡献,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晚上7点 北京西站036候车室

爱心服务

从北京西站北广场进站,上到2楼,右手边就是036爱心候车室。晚上7点,值班员王一杰看到一位坐轮椅的乘客经过,赶忙上前把他和家人引导到了候车室内。

“您是坐哪个车次?票和身份证能给我看一下吗?”前台登记之后,王一杰告诉乘客,发车前40分钟可以再来前台,有值班员带路去坐直梯。

036候车室专门服务有困难的乘客,放眼望去,这里有坐轮椅的乘客,有盲人乘客,甚至还有躺在担架上的乘客。每天,候车室需要帮助差不多上百人。

寻找身边的雷锋的 人人可为街头社区(9)

“担架的那位乘客该上车了吧?”确认时间后,王一杰和一名同事再加上一名急救陪护人员,三人一起推着担架出发。因为担架过长,直梯容纳不下,只能去坐扶梯。前面一个人抬着,后面两个人压着,确保担架在扶梯上保持平衡。终于到达站台,几人再合力把乘客从担架搬到卧铺的床上。送完这一趟,大家都累得直喘粗气。

王一杰今天值的是夜班,一直得守到第二天早上8点半,这期间不知道要往返站台和候车室多少趟。“有乘客行动不便,担心坐不了火车。请放心来西站,我们一定给您安全顺利送上火车。”

寻找身边的雷锋的 人人可为街头社区(10)

,